李曙白,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1949年出生,江蘇如皋人。1968年插隊,1976年回城,1977年參加“文革”后第一屆高考,就讀浙江大學化工系,畢業(yè)后留校至今。當過農民、中小學民辦教師、車工、大學團委干部、教育電視編導、校報編輯。上世紀70年代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主,已出版詩集多部。
第一人民醫(yī)院
一個嬰兒在婦產科發(fā)出第一聲啼哭。
一個患者在腫瘤科的病床上最后一次,也是永遠合上眼睛。
人民醫(yī)院,這兒負責接待初次來到這個城市的人民,也負責最終送走他們。
坐在導醫(yī)臺后面的護士,她很耐心地向每一個人介紹就診的程序,指導他們向左、向右,去三樓或者五樓,找到他們應當去的科室。
當人來到這個世界,在初生的嬰兒和臨終的患者之間,誰指引他們?
誰有權利和智慧引導他們走好每一程、每一步?
每一個躺在病床上的垂暮老人,每一個前來就診的患者,都有一份病歷。
這是和一個人的歷史檔案并列的另外一份檔案。生病和醫(yī)治的檔案。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可能更看重前一份檔案,那兒記載著你的職位、成就、榮耀以及挫敗和失落。
但是,當他進入晚年,他可能更看重后一份檔案。
一條肅靜的長廊。一邊是窗口,一邊是一長溜手術室。每一間手術室的門上都亮著紅燈:手術進行中。
這更像一條河。岸邊排列著古老的渡口。
一些人從手術室出來時還留在河的此岸,另外一些人則可能已經跨過河流,抵達遙遠的彼岸。
忘川之水。
據說,從事過醫(yī)生職業(yè)后來成為大作家的,在文學史上比比皆是。
據說,一個原本平庸的作家,在人民醫(yī)院的病床上寫出了他的傳世之作。
這大概是因為,醫(yī)院,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距離死亡和誕生都無限接近的地方。
廣 場
廣場是一個開放的場所,誰都可以毫無障礙地進來。
包括乞丐和剛剛出獄的刑犯。
廣場上有一座雕像。它建造于那個并不遙遠的年代。
現(xiàn)在,它已經失去了當初的象征意義,它只是一個地點,一個方位的標記。有時候兩個人相約,就會說,我們在廣場上的雕像前碰面,不見不散。
時間會改變一些東西的價值。
在這座城市,廣場恰好與博物館為鄰。我知道這不是刻意的設計,但卻留給我們更多的想像。
離開廣場的人,絕大部分散入到城市的各個角落,甚至,更遠的地方。
也有極少數人走進博物館。
他們只是選擇了不同的方向,與年齡、性別和人生態(tài)度無關。
走進廣場上的人群中,有些人相識,更多的人不相識。擦肩而過時,可能會點點頭;誰碰著誰,誰妨礙了誰,只需要微笑一下表示歉意。
這里沒有處長、局長,沒有董事長和經理、主管。
沒有老師和學生、演員和觀眾、船長和海員、上帝和子民。
有一小段時間,廣場上曾經站著兩個警衛(wèi),就在雕像的左側。但是沒過多久崗哨就撤了。
一座空曠的廣場沒有什么東西需要保衛(wèi)的。
或者說,它需要保衛(wèi)的東西,遠不是兩個警衛(wèi)能夠勝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