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
傘上的文明
3500年前,古老的中國誕生了第一把傘。
當時,人們稱傘為“?!保╠eng)?!秶Z·吳》中就有“簦笠備雨器”的記載。到了后魏時期,傘被用于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就有所不同。皇帝出巡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傘的主要功能還是為了遮陽、避雨。
傘最先由絲帛制成,質(zhì)美價貴,一般百姓無法使用,因而成為王公權(quán)貴、高級僧侶與權(quán)貴者的用具與象征。漢代,人們采用了廉價的桐油紙制作的雨傘;唐宋時期,油紙傘大量得以在民間普及;清代之后,彩繪的花傘開始流行。
中國傘在唐代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英國,隨后傳入歐洲大部地區(qū)。當時的傘用絹與蕾絲制作。陽傘極受貴婦喜歡,成為很多人的隨身攜帶品。19世紀之后,傘開始變得輕巧,能折疊的小雨傘成為外出的必備品。墜有絹質(zhì)流蘇的長柄傘,搭配禮服羽毛,是那個時代作為貴婦最明顯的標識之一。
閑庭信步,郊外踏青,走親訪友,出外遠行—傘都是重要的貼身之物。再往后,不同的衣服與不同的傘搭配,傘成為個人整體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標示著個人的審美情趣與綜合素養(yǎng)……
用來避雨擋風、遮太陽的生活用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已超越了實用范圍,傘攝取了濃厚的時尚色彩,成為優(yōu)雅的象征。
西班牙畫家戈雅的《陽傘》,正是18世紀歐洲宮廷生活的寫照:一個優(yōu)雅而顯得有些無所事事的貴婦,身邊有女仆為其撐傘。捷克畫家斯庫茨基的《市場》上,正在購物的婦女,她手中的傘使整個畫面充滿生機;在日本畫家的浮世繪之中,手撐油紙傘的仕女香艷無比,引人遐思……
美麗的西湖綢傘為杭州都錦生絲織廠首創(chuàng)。著名實業(yè)家都錦生從日本絹傘得到啟發(fā),不惜代價反復(fù)試制,終于以杭州近郊特有的淡竹制骨、杭州傳統(tǒng)的絲綢作面,創(chuàng)制出綢傘。因其傘面采用杭州絲綢,并飾有西湖風景的圖案,所以稱為“西湖綢傘”。
傘下的風情
打一把油紙傘,行遍江南的煙雨小巷,走在青石板上,幽長的目光望著古巷的盡頭,希望走過一個青衣長衫的男子……在暗香浮動之中飄過一抹丁香的憂愁。
在情竇初開的年齡,我對于傘情景特質(zhì)的認識,來自于戴望舒的《雨巷》。在我的想象之中,戴氏的靈感,也許是來源于一次漫無目的的行走。他用詩歌獨特的語言結(jié)構(gòu),演繹了一場雨和傘的親昵對話。那雨時緩時急,有節(jié)奏地敲打著獨行者的傘面……
中國的煙雨江南與油紙傘相關(guān),江南的綺麗景色在油紙傘上得到了無窮的延伸……傘撐如花—傘似乎永遠與女人、水霧、詩歌在一起。戴望舒定格了油紙傘的形象,使其成為了近代中國最典型的愛情畫面。傘、人、雨三者在這里融為一體。
杭州經(jīng)典舞蹈《小城雨巷》,用個性化的舞蹈語言和現(xiàn)代的表達方式,再現(xiàn)了古典意境的柔美、淡雅、婉約、純凈……拽裙過橋、甩水收傘、出門撐傘等等動作,曼妙、靈動地表現(xiàn)江南女子喜雨、避雨、戲雨、聽雨的情態(tài)。如同流動的江南水墨視頻,讓人讀到一個詩意的江南。
來源于女性的傘,一開始就注入了情愛的元素與女性的精神氣質(zhì)。
在18世紀的英國,伯納斯傘一度是女性的專用品,在使用的過程中衍生出一系列別有韻味的“傘語”:把傘豎起來,表示對愛情的堅貞;左手撐傘,表示現(xiàn)在沒空;緩緩晃動手中的雨傘,表示不相信對方;將傘靠在右肩,表示不愿意再見到對方……
余光中說,將傘骨一轉(zhuǎn),雨珠向外噴濺,傘緣就旋成一圈飛檐。
雨中漫步,曾是很多人心中最浪漫最愜意的事情……雨傘一度作為愛情媒介與道具閃亮登場在《白蛇傳》里:西湖借傘,拉開了一場人妖之戀的曠世愛情序幕。
在《白蛇傳》之中,傘是愛情的媒介與重要道具。如果不是強調(diào)人妖相戀的特殊性,我們完全可以把《白蛇傳》改編成“一把紅油紙傘的故事”。錢鍾書先生說過,男女之愛,是從借書開始的。如果說把書作為愛情的媒介,顯得過分精神化,那么相比之下,傘就顯得更加實際與體貼。
傘,在少數(shù)民族迎親送嫁、舉行婚禮時被廣泛應(yīng)用。
雖然如今折疊傘填充了人們的生活空間,油紙傘如同壁畫上的飛天走出日常生活。但對于油紙傘的憶念,卻是中國人心頭一份久久都抹不去的傳統(tǒng)情懷。
流動的文化
煙雨江南,獨特的傘的故事、傘的審美、傘的詩意和傘的象征意蘊伴隨這歷史發(fā)展的車輪,碾壓出一道獨特的文化軌跡。
走進位于杭州拱宸橋畔的中國傘博物館,傘品類、傘歷史、傘傳說、制傘工藝技術(shù)一一呈現(xiàn)在你眼前。行走其間,是一次枕著運河、記憶流淌的帶著懷舊情懷的尋知之旅。
傘因雨而精彩,中國傘博物館和雨密不可分,館內(nèi)有多媒體演繹的虛擬雨景、小水霧等作為渲染,讓人回憶起戴望舒筆下那個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里,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的丁香姑娘。
撐開的傘像開放的花朵,有著充分展示的意味,因此被開發(fā)出新的功能,傘的家族日益龐大。太陽傘、直傘、折疊傘、服飾傘、酒店傘、高爾夫傘、市場傘……
將文化創(chuàng)意與現(xiàn)代工藝結(jié)合起來,便會給一把普通的晴雨傘注入新的生命,增加產(chǎn)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
去年,在“中國傘城”—上虞崧廈,80多款傘參與了當?shù)氐奈幕瘎?chuàng)意產(chǎn)品評比大賽。其中一款,傘面設(shè)計以上虞現(xiàn)有城市特色以及自然風景為背景依托,真實地展現(xiàn)城市華麗的色彩與自然秀美風光。慢旋雨傘,“浙東新商都”和“都市會客廳”似電影膠片躍然傘面,讓人從隱約的優(yōu)美畫面中慢慢品味上虞的城市風情,受到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
傘的誕生本是為了遮擋風雨,如今,將文化創(chuàng)意融入傘中,便使它擁有了自身獨特的氣質(zhì),使一把普通的傘有了“新的生命力”?!爸苽悴粦?yīng)該僅僅被視為一項賺錢的行業(yè),沒有歷史傳承,沒有工藝和文化的積淀,一個行業(yè)就沒有活力?!币患疑嫌葆聫B制傘企業(yè)的總經(jīng)理如是說。
經(jīng)過改革和創(chuàng)新,目前西湖綢傘有10余個品種。以傘面圖案的形式可分為刷花傘、刺繡傘、繪畫傘。在傘面上刷花、畫花和繡花,俗稱綢傘工藝中的“三花”。
傘作為文化的載體,制傘產(chǎn)業(yè)加入文化創(chuàng)意元素,不僅豐富了生活用具的精神內(nèi)涵,同時也振興了傘文化的現(xiàn)代演繹。今天,凝結(jié)更多意蘊和風景的傘文化,正在走出“寂寥”的雨巷,成為一道道流動的人文風景。
這道流動的風景也走向了世界。早在唐代,中國傘便傳到了朝鮮與日本。從16世紀中葉后開始有零星的中國傘進入歐洲,但直到17世紀中葉,中國傘才走進歐洲人的生活。傘走向世界不僅給各國人民帶去了便利,也豐富了當?shù)氐奈幕,F(xiàn)在中國制傘企業(yè)超過2000家,中國大陸年產(chǎn)傘15億把,其中9億把出口國際市場。世界傘市場上65%的傘來自中國,中國已成為全世界傘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