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同學周二
一切都從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早晨開始,溫柔的媽媽從冰箱里拿出泡菜,大剌剌的姐姐對著鏡子擦著滴水的頭發(fā),乖巧的妹妹仔細地熨好自己的校服。一個母女三人組成的家庭,也有因為早餐口味的小拌嘴,因為先買MP3還是先付房租的小艱辛,它和大多數家庭一樣,家常瑣碎而溫暖可親。讓一切變得不尋常的是,幾小時之后,15歲的妹妹自殺了,她用自己親手織的紅色圍巾殺死了自己。
這個考試總是第一名,很愛笑,會織毛衣的女孩,死于被同班女生的排擠。校園暴力的話題不是第一次被影視作品采用,而專門針對初中女生之間冷暴力的電影仍舊能引發(fā)新的關注點。曾有一個調查,問女生們,覺得上學期間受傷害最大的事情是什么?90%以上的答案都是:被最好的朋友背叛。就像成年女性中,被閨蜜搶了男朋友這種事絕對是拉仇恨的第一名。對學生時期的女生來說,沒有人愿意跟你做朋友,或者你以為是好朋友的人在背后說你的壞話,跟其他人一起嘲笑你,都是會耿耿于懷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當然這件事有嚴重到要為此而自殺嗎?有些人不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就是覺得太矯情,不過就是沒有朋友而已。選擇自殺,對得起父母以及那些殘疾絕癥貧困潦倒都還毅然活著的人嗎?
這說法我很認同,無論情況有多糟,自殺都不值得被原諒。不過我同樣也認同,怎么打人最痛,挨打的人才最清楚;世界上從來沒有感同身受這件事,如果你沒有挨過打,就永遠不要說:我知道被揍的時候很痛。不,你不知道。如同該片中,借曾經也被同學欺負過的青年的口說出:有朋友的人,永遠不會理解,沒有朋友,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我不想討論校園暴力或冷暴力,我們可以譴責它,批判它,但永遠無法徹底消除它,因為有人的地方,就必然會有磨合,有喜歡你的人,就必然有討厭你的人。這件事就像你無法預測自己的死亡一樣,只要活著,就無法規(guī)避受傷的可能。比抱怨社會不公,人性丑惡更急需處理的實際問題是,我們如何面對暴力,如何與這個貌似不喜歡自己,處處與自己為敵的世界共生。
費迪南的小說《罪咎》里描寫過一個罪犯,他人生的轉折點發(fā)生在上小學的第一天,當他面對一個陌生環(huán)境驚慌失措時,似乎唯一能尋求安撫的老師,僅僅在他身上稍作停留,就接著繼續(xù)安撫其他驚慌失措的小朋友去了。這對他的最大打擊是,在這之前,他一直以為世界是圍繞他創(chuàng)造的,他以為所有事物都會自動配合他的意愿而設置,有時他甚至會迅速轉身,為了觀察它們是如何為了他而重新設定自己的。于是他的人生在那一天失去了平衡,更悲劇的是,他從此再也沒有找回這個平衡點。
人生中總有一個時刻讓你發(fā)現(xiàn),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你,事物并非都會如你所愿地發(fā)展,而你根本就不是世界的中心。之所以每個孩子小時候都要被小心呵護,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得到足夠的自信,為的就是當這個時刻到來的時候,你不至于自我否定,全盤崩潰,束手無策。體驗到社會規(guī)則的殘酷,人的殘酷,這是一個成長的必然節(jié)點,如果沒有平順地過度,或許有時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電影中女孩的死亡,既有外界的催化,也有出于抑郁癥的病理因素,更歸咎于她始終無法找到一個自救的出口,假裝沒事也好,假裝報復也好,假裝原諒也好,她只能用一個謊言來解決另一個謊言,甚至連她的死亡都是一個謊言,假裝把問題都解決了,當然也沒有,因為她從始至終都沒有真正接受真相。
有本小說的名字叫做《愿你曾被這世界溫柔以待》,這愿望固然很美好,但永遠不要一廂情愿地認為世界必然將溫柔待你。Why?因為連上帝都有人討厭,被釘在十字架上,你憑什么搞特殊?
(轉載自“那些電影電視教我們的事”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