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云
《詩經(jīng)·小雅·吉日》中有這樣一句:“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碧拼追f達的解說是:“必用午日者,蓋于辰,午為馬故也?!币鉃檫x擇午日為“既差我馬”的吉日,只是由于十二生肖午屬馬的緣故。宋代王應麟將此舉為“午馬之證”。
中國古代的馬文化
馬為六畜之首,但馬的馴化家養(yǎng)在六畜中卻可能是最晚的。一般認為,將野馬馴化為役畜,最早始于龍山文化時期。甲骨文中已有“廄”字?!豆茏印氛f,商的祖先“立皂牢,服牛馬,以為民利”?!霸怼笔俏沽系牟?,“牢”是圈。
在漫長的歲月里,馬不僅是拉車的畜力、代步的坐騎,其本身還是文化載體。漢字對于馬類稱謂區(qū)分之細,可令其他動物望塵莫及。僅就馬的毛色而言,鐵色赤黑,驪色純黑,馳色淺黑,騏青黑,驊色赤,喻色紫,騅黑白相間,暇赤白雜色,驄黃白色。此外,黑白雜毛日鴇,黃白雜毛日坯,青白雜毛日驄,驃為黃色有白斑之馬,駟為淺黑雜毛之馬,騮為黑鬣黑尾的紅馬……這些漢字足以表現(xiàn)出古人對于馬的觀察、描畫之細,反映出古人對馬的偏愛,同時也體現(xiàn)了古時馬在社會生活中所占據(jù)的重要角色位置。
相傳西周穆王遠游時馭有八匹駿馬,《穆天子傳》記為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這一組馬之名,透露著體貌與毛色的不凡。到《拾遺記》八駿分別作絕地、翻羽、奔霄、超影、逾輝、超光、騰霧、挾翼。從名稱看,不僅駿馬添翼成飛馬,而且“超影”“超光”又“逾輝”,簡直可望超光速了。
出類拔萃的馬叫千里馬。《戰(zhàn)國策·燕策》載,郭隗向昭王論說人才問題,拿千里馬打比方,講述了千金求駿馬、五百金買馬骨的故事:“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日:‘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馬之至者三。”五百金買下死馬之骨,以示渴求千里馬的誠心。說買馬,講的是求賢納賢。相傳,燕昭王聽郭隗之勸,在今河北馬的翻版。西天如來要將真經(jīng)頒于東土,前去取經(jīng)者各有來歷,均非凡人。而那經(jīng)卷,必須由白龍馬去馱,方顯經(jīng)之真、卷之珍。據(jù)史載,漢明帝曾有金佛之夢,由此遣使西域,迎進佛經(jīng)。這是中外文化一次歷史性的交流,漢使、梵僧會合于大月氏國。一方西去尋夢,易縣筑黃金臺,招攬賢能。
龍馬歸一
馬與龍,為傳說中的一對璧。小說《西游記》里,唐僧的坐騎白龍馬本是一條龍。小說家的這一描寫,便有著傳統(tǒng)文化、民間俗信的背景。中國古代還有關于龍馬更古老的傳說——龍馬河圖。相傳伏羲之時,黃河出現(xiàn)龍馬——龍頭馬身的神獸,馬背旋毛如星,組成一幅圖,稱為河圖。伏羲心有靈犀,按照河圖上的自然數(shù),創(chuàng)造了八卦。《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焙映鰣D,即指龍馬河圖的傳說。
《西游記》中的白龍馬,顯然是龍一方東來宣教,會合后便以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來到東漢國都洛陽。轉年,洛陽修建中國第一佛剎,命名白馬寺,以銘記白馬馱經(jīng)之功。這白馬馱經(jīng),與龍馬出河一樣,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道教傳說中有個馬師皇,相傳為黃帝時的馬醫(yī),漢代劉向《列仙傳》說他“知馬形生死之診,治之輒愈”。精于醫(yī)馬的馬師皇,還能為龍治病。一次,有龍前來,馬師皇說:“此龍有病,知我能治?!庇谑窃?、灌藥湯,治好了病。從此,常有病龍從水里出來,請馬師皇診治。再后來,有一條龍索性馱走了馬師皇。明代刊刻《列仙全傳》中的馬師皇,被刻畫為正在給飛龍扎針的圖景,身旁臥著馬。馬師皇傳說的文化底蘊,在于反映了古人心目中龍馬歸一觀念。
唐代柳宗元《龍馬圖贊》說,唐玄宗時,得異馬于黃河,有人畫下馬的樣子,“龍鱗、虺尾、拳髦、環(huán)目、肉鬣”。此馬在御廄中飼養(yǎng)近二十年,曾隨玄宗封禪泰山。安史之亂,玄宗西逃入蜀,“馬至成陽西入渭水,化為龍泳去”,不愿再陪伴落難的天子,路上馬變作了泳水的龍。
各民族的馬崇拜
華夏自古有祭馬的民間風俗。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是天駟,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開始教人牧馬的神靈;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給馬帶來災害的神靈。漢族民間信仰王爺,農(nóng)家于農(nóng)歷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為全羊一只。
蒙古族有馬奶節(jié)和賽馬節(jié),在每年農(nóng)歷八月末,為期一天。這天,牧民們穿上節(jié)日服裝,分別騎著馬并帶著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后準備節(jié)日食品。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的馬匹為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后,人們分別入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縱情歌唱,開懷暢飲,一直到夜色降臨,人們才紛紛散去。
佤族過春節(jié)時要喂馬吃糯米飯,并觀察馬在廄中的姿態(tài)以占吉兇,以為頭朝東方為幸運年,朝向西方是不吉利的兆頭。
在湖北,傳說新娘出嫁時,本家歷代亡靈都會跟隨前往,途中可能會撞著各種煞神附身,會給男家?guī)聿焕?。所以,迎親這一天,男方會請方士一人,在門外設一香案祭告天地和車馬神,并殺雞以驅(qū)鬼。祭畢,抓米撒在新娘的彩轎上,表示打掉煞神。新郎也同時向花轎四周行禮,禮畢方可入內(nèi)。
在東北地區(qū),有漢、滿族踏馬杌的婚俗,新娘下車后,足踏馬杌,腳不沾地,以避邪祟之擾。貴州苗族有“背馬刀提親”的婚俗。青年男女相愛,經(jīng)男女雙方家中議婚三次之后,就要背馬刀前往正式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