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羅那簡介
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位于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面積101.9平方千米,人口160萬。相傳該城由迦太基將領(lǐng)哈米爾卡?巴卡所興建,在其漫長的歷史上還曾作為巴塞羅那伯爵領(lǐng)地和阿拉貢王國的都城。因其眾多歷史建筑和文化景點成為旅游者的目的地。城市融合了古羅馬、中世紀以及現(xiàn)代主義風(fēng)格,并擁有一批20世紀藝術(shù)先驅(qū)者的作品,因而成為一座世界性的城市。
俯瞰西班牙地圖,如同一張攤開的牛皮,在東北部有一座被稱為“歐洲之花”的城市——巴塞羅那。
這里全年陽光明媚,鮮花盛開,有著著名的金色海岸和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人文環(huán)境。百年間,這座溫暖豐沃的城市,成就了大批藝術(shù)家的夢想。每一條街道,每一個小巷都散發(fā)著濃濃的藝術(shù)氣息。巴塞羅那人自豪地說:我們擁有一座為藝術(shù)而生的城市。
天才狂想曲
每一座偉大的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靈魂。巴塞羅那的靈魂就是現(xiàn)代主義天才建筑師高迪。詭異、神秘又充滿童真幻想的風(fēng)格使高迪的作品成為世界建筑史上高不可攀的巔峰。他所設(shè)計的米拉之家、巴特羅公寓和圣家族大教堂等等,都是巴塞羅那的地標(biāo)式建筑。
坐落在格拉西亞大街上的米拉之家,是舉世聞名的現(xiàn)代主義風(fēng)格建筑。站在街口,眼前的樓房,分明就是活的!整座房子如波浪起伏。高迪用他最偏愛的圓形、雙曲面和螺旋面表達奔放不羈的內(nèi)心世界:海草般纏綿回繞的陽臺扶手是點睛之筆,屋頂煙囪的靈感則來自北非摩爾人的武士頭盔,登頂樓梯出口被設(shè)計成變形的十字架,潔白的外觀如同一縷青煙……
距離米拉之家不遠的巴特羅公寓,無疑是高迪設(shè)計中最有性格的。它是高迪于1904年至1906年將一座舊建筑改頭換面而成的作品。整個公寓就是一則童話:十字架型的煙囪代表著來搭救美人的英雄;鱗片屋頂則是囚禁美女的龍的脊背;陽臺是龍血濺化成的玫瑰花。
位于市中心的圣家族大教堂被稱為“上帝的建筑”。這是一個修建了132年,至今仍未完工的傳奇。高聳的大教堂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怪誕,緊接著才是巨大的震撼。山一樣穩(wěn)重暗沉,仿佛吸走了所有光線,也吸走了所有目光。教堂完全沒有直線和平面,而是以螺旋、錐形、雙曲線、拋物線組合成充滿動感的旋律。
瘋子般的高迪就是以這樣幾乎不可能的方式,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建筑的傳統(tǒng)認識。他的一切靈感都來源于自然: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紋路、蜂巢的格致……而他對自然的這份情愫則源自少年時的疾?。盒r候他患有風(fēng)濕病,總是一人獨處,唯一能做的就是“靜觀”,哪怕一只蝸牛,他也能靜靜地觀察一天。
這樣一個把硬邦邦的線條化解成繞指柔的男子,這樣一個篤信幻想和童心的人,卻畢生沒有顯示出對異性的渴慕。他說:“為避免陷于失望,不應(yīng)受幻覺的誘惑”。1926年的一個清晨,一位穿著臟衣服、狀若乞丐的老頭被電車撞倒身亡,當(dāng)時沒人認出他就是高迪。
達利的造夢美術(shù)館
讓我們將探索高迪的旅程暫時告一段落。來到巴塞羅那,還有一位藝術(shù)大師不得不提,他就是著名的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達利。
達利美術(shù)館位于距巴塞羅那市中心兩小時車程的Figueres鎮(zhèn)。紅底黑字的招牌異常醒目——招搖、高調(diào)、反常規(guī)正是達利名揚于世的3張招牌。美術(shù)館所在的建筑原是一座劇場,后來受到戰(zhàn)火波及,只保存了焦黑的外觀。將這里改建為美術(shù)館,是達利的提議。因為在這個劇場里,他首次將自己的作品公諸于世,當(dāng)時達利只有14歲。
美術(shù)館于1974年落成,外觀沿襲了原本的新古典主義風(fēng)格,建筑物正面的陽臺上卻排列著達利風(fēng)格的怪異雕塑,中央的人物甚至還穿著潛水裝。這是依據(jù)達利于1936年在倫敦演講時的穿著為藍本制作的。開幕當(dāng)天,達利用慣有的桀驁不馴的口氣說:“從今天起,歐洲的精神中心就坐落在這座美術(shù)館穹頂中央的垂直線上?!睘榱素S富藏品,他還耗巨資,以比原先高幾十倍的價格買回100幅自己的作品。
走進美術(shù)館,如同開啟了一次古怪藝術(shù)之旅。達利就如同電影《盜夢空間》中的造夢師,喜歡進入自己的潛意識,然后用混亂的、多彩的、失去邏輯的筆觸去描摹潛意識深處的世界。在他的筆下,時間是扭曲的,美人魚是被囚禁的,人是混搭的。這里的每個房間或空間不僅布滿了繪畫、雕刻、裝潢和綴飾,許多地方還因為擺設(shè)的奇珍異品而幻化為詭異的景觀藝術(shù)。你根本無需試圖看懂它,這只是達利一個人的世界。
美術(shù)館的地下室安放著達利的墓,這是畫家生前的心愿。走向一樓時,不要忘了欣賞樓梯旁的照片,上面是達利各種有趣的胡子造型。這位西班牙藝術(shù)家向來以兩撇翹胡子為標(biāo)志,無論走到哪里,別人都會一眼認出這就是達利。
畢加索的藝術(shù)碑基
離開達利回到老城區(qū),一條狹窄的巷子里,有間看上去十分普通的飯館。夜幕緩緩降臨,路燈昏黃的光線在它身上投下光影,神奇迷離,仿佛推開門就能進入一個異域時空。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只貓”餐館。好萊塢大導(dǎo)演伍迪?艾倫就將電影《午夜巴塞羅那》中的男女主角安排在這里共進晚餐。
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這里與畢加索有著密切聯(lián)系。1897年,幾個藝術(shù)家為了在巴塞羅那模擬出巴黎黑貓酒館的氣氛,開設(shè)了這家餐廳。那時的“四只貓”常有藝術(shù)家、政治激進人物、詩人各色人等在此通宵達旦,時而還舉辦幾場小型畫展。1900年,19歲的畢加索人生中的首次畫展就在這里舉行,可惜反響平平。想必那些在場的收藏家們一定后悔透了,因為幾年后,畢加索就開始在巴黎嶄露頭角,不久即成為世界級大師,他是歷史上唯一活著的時候見到自己的作品被搬進盧浮宮的人。
“四只貓”小得可憐,一張張桌子密密麻麻地排著,不浪費一點空間,侍者或舉著盤子,或拎著紅酒,如武林高手般在促狹過道中側(cè)身穿梭。然而,和畢加索的光環(huán)相比,這里的菜品實在不夠“大師”級。但這也沒什么好抱怨,大家都知道,這家店不是開給美食家的,而是開給畢加索的粉絲的。
畢加索曾在巴塞羅那生活了9年,如果說,畢加索的人生豐碑是在巴黎,那么,他的碑基就是在巴塞羅那。1958年,這位名聲如日中天的大師毫不猶豫地把他的第一個美術(shù)館選址在了巴塞羅那。它就隱藏在蒙卡答路15號,其中展出的畫作都是他在巴塞羅那生活期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透過那些港口、街巷、海邊的水光帆影,依稀可見當(dāng)年畢加索眼中巴塞羅那的模樣。
流浪者大街
巴塞羅那的藝術(shù)氣息不僅來自于這些才華橫溢的藝術(shù)家,更是每一名生活在此的人和來到這里的游客一起締造出來的。巴塞羅那的美也不僅僅是高迪、達利、畢加索代表的驚世駭俗的美,更是日常的、濃烈的、年輕女孩般鮮艷的。
要感受巴塞羅那的世俗美,必定要到蘭布拉大道,這是歐洲最著名的林蔭大道之一,也是巴塞羅那的第一條街,全長1800多米,將老城一分為二。
這條連接著加泰羅尼亞廣場和哥倫布廣場的步行街,寬敞喧鬧;兩旁的小巷則彎曲延展,好似迷宮一般,別有洞天。露天餐廳、咖啡館、鮮花攤一個挨一個。街道邊的景象更是非凡,各色酒店、住宅、商鋪隱藏在哥特式建筑中,不用走進,也能想象出里面中世紀的擺設(shè)以及翻修后依舊考究的老宅風(fēng)貌。
蘭布拉大道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悉的名稱——流浪者大街。在歐洲,流浪是藝人們一種常見的生活方式。而蘭布拉大道把這個概念推到了極致。這里就像一出永不落幕的戲,精力無限,日夜快活。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種族和語言的流浪藝人云集在此,足以讓人感受到這座藝術(shù)之城名不虛傳的魅力。五花八門的“真人雕塑”沿街林立,自我陶醉的表演者比拼創(chuàng)意,自得其樂:一身金色華裝,身插翅膀的女神紋絲不動地坐著;還有的“雕塑”故作深沉,不可一世地微昂著頭,全然不理會圍觀的游人,不過,只要在他前面的小鐵桶里丟下幾個硬幣,“雕像”立馬“活”了過來,載歌載舞,引得游人一片笑聲。
大街東南端的盡頭有一個最大牌的流浪漢——哥倫布,他的紀念碑,高達60米。500多年前,年輕氣盛的他相信地球是圓的,為了尋求航海援助,一路從意大利流浪而來,最后得到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皇的贊助,在巴塞羅那港口揚帆出海。就是這個曾經(jīng)的“江湖騙子”,后來一生4次橫渡大西洋,成為航海界當(dāng)之無愧的“一哥”。
站在哥倫布紀念碑下,轉(zhuǎn)過頭回望這座城市,細細品味它的味道,每個人都會在這一刻變得神情莊重起來。海風(fēng)吹過,你能看到那些創(chuàng)造出這場藝術(shù)盛宴的大師們正沖著你微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