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南美洲印第安族群對學校教育的語言使用就有所要求。據(jù)統(tǒng)計,使用卡其那瓦語(cachinawa)的人數(shù)約為8000人,分布在朱魯爾-普拉斯盆地(巴西-秘魯)一帶;使用瓦亞納語(wayana)的人數(shù)不足2000 人,分布在巴西-蘇里南-法屬圭亞那三國邊境。這就凸顯了學校雙語教師培訓的重要性。
20世紀90年代,巴西的南馬托格羅索州立大學(Universidade Estadual de Mato Grosso do Sul,UNEMAT)參與雙語教學培訓的教師需獲得高中學業(yè)證書、得到村落首領的授權并通過相應的考試。2000年,開設了原住民高等教育課程的巴西利亞大學等,均開設了雙語教師的培訓課程。此外,2000年,秘魯亞馬遜跨文化國立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Intercultural de Amazonia Peruana,UNIA)開始培養(yǎng)具有高中學業(yè)證書的人才成為雙語教師。1999-2008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與法國發(fā)展研究院合作建立的美洲原住民語言研究中心在法屬圭亞那舉行了雙語協(xié)調(diào)人培訓。
然而,雙語教師的培訓存在普遍的問題。例如:雙語學校是用母語掃盲,而國家通用語通常是教學語言;用兩種語言學習閱讀和寫作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困難;用母語來掃盲,但卻用國家通用語的語音體系來發(fā)音。這就引發(fā)了對母語、描述性語言以及加強其他語言學習的普遍需求。其中,對元語言的學習,是掌握語言功能的基礎。目前,元語言的學習應注意如下幾點:為學校的教師開發(fā)語言學方面的母語工具書;講授音位學體系及其規(guī)則、音節(jié)結(jié)構、鼻音化等,以及增設練習簿;加強母語語法的學習,這有助于學習者厘清語言的書寫規(guī)則;加深對他們的語言世界的探索;強調(diào)術語學習,包涵詞根、后綴、術語、動詞;學習詞綴形態(tài)學,即書寫的移動方向(如從左到右),這對于定義詞語的前后綴而言是最根本的依據(jù);編制雙語詞典,包涵詞匯輸入、詞匯分類、定義、解釋說明、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此外,需說明的是,元語言的應用需要將詞干概念化。編著雙語詞典以及對語言開展討論很重要(例如討論內(nèi)容包括語言的范疇及定義,如何定義無法翻譯的詞匯;編著用母語進行定義的單語詞典等)。
元語言學習對教育的要求有:用母語開展語言教育;遵循文化的邏輯,參與教學材料的開發(fā);生產(chǎn)不同類型的教學材料,如有趣的游戲、歌曲等。
編輯 吳婷 郝星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