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打造高效課堂教學,促進教與學方式轉變,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其關鍵在于教師要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上。誠然,改善學生學習的方式之途徑很多,筆者認為,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是最基本的、亦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關鍵詞: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習慣養(yǎng)成;合作學習;合作意識;探究學習;問題意識;共同操作
一、強化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精神。如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打破傳統(tǒng)的識字方法,即按課后生字表的順序或隨課文內容先后順序出現(xiàn)的生字來識字。由于現(xiàn)代人們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使是幼兒,他(她)們均接受過學前教育,或多或少地接受過簡單漢字地學習,或從一些其它媒體上接觸過漢字的字音或自形,再進行學習生字并非難事。于是,教師就可大膽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以下簡稱《義務教科書》)一年級上冊《2 看畫識字真有趣》一文中八個要求學生會認的生字,即:“火、鳥、天、上、飛、魚、中、蟲”。教學時,可讓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然后學生再匯報、反饋自學情況。大多數(shù)學生僅十來分鐘就能將八個生字學會了,這真令人乍舌。經(jīng)過了解,原來學生已在課外就“學”過。學生的匯報更令人欣喜,有的說:在家里爸爸、媽媽教認過的;有的說是從連環(huán)畫上看過的;有的說是從電視上學的;還有的說是通過拼音來自拼自學的……此時,學生的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以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此養(yǎng)成。由此,足以說明學生已經(jīng)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了。
二、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過去傳統(tǒng)地教學過分強調和利用競爭機制,從而造成了同學之間的隔閡、排斥,形成了利己損人的不和諧的人際關系,不但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妨礙了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诖耍抡n程理念積極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即小組合作學習,它有力地挑戰(zhàn)了教師“一言堂”的專制,同時,也首次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機會,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團體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學會共享,學會助人,有與人交往、交流、合作的愿望,并強調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有了這種理念,尤其是在較大班額的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合作學習地作用。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可根據(jù)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比如,讓學生四至六人為一個學習小組,開展合作學習,這樣學生交往的機會會更多,交流的面會更廣,表達的欲望會更強,對學生的促進也就更大,收到的效果亦就會更好。如:在教學《義務教科書》)二年級下冊《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一課,針對部分學生還沒完全弄清燕子、蜜蜂、青蛙都有自己的快樂,而“波斯貓非常失望,邊走邊嘆氣:唉!到哪兒才能找到快樂呢?”時,教師可讓學生分學習小組,先通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再分角色地朗讀,然后組織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學習小組再分角色地朗讀,在讀中感悟或進行討論“波斯貓為什么找不到快樂”?教師還可以依教材內容設計問題,“你有什么辦法幫助波斯貓找到快樂?”來進行深化、拓展與延伸。課堂上,教師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就會對教學中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心領會神,融會貫通。這樣,教師在教學中,僅發(fā)揮“導”的作用,教師即把學習的主動權就交給了學生。
三、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
探究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但由于傳統(tǒng)教學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與掌握,冷落和貶低了發(fā)現(xiàn)與探究,學生學習純粹成了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反而成為學生發(fā)展的阻力。探究學習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和開放性,有助于形成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樹立問題探究的觀念,強化問題意識,要引導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勤于分析問題,樂于解決問題,在探究問題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并學生思維得到主動發(fā)展。 例如:在進行《義務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的教學時, (一)教師可從課題入手,激趣引入,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烏鴉是在什么地方喝到水的?它是在什么情況下怎么喝到水的?這樣設計問題,可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大膽猜測。此舉旨在激發(fā)學生讀書,讓學生產(chǎn)生了讀書探究的欲望。 (二)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借助插圖,精讀感悟。讀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重點句或語段,展開想象,把課文語言還原為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生動、形象場景,讓學生置身于課文的情境之中,去體會烏鴉的心情。如:當“烏鴉看到一個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烏鴉喝不著水,怎么辦呢?”讓學生為烏鴉出主意,看誰能先想出辦法,看誰想出的辦法最多、最好。這樣就放開了學生思維和探究的閘門,思維的火花就此迸發(fā)。試想,學生創(chuàng)新的潛能不能就此挖掘出來嗎?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則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必須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大膽嘗試,勇于探索,不斷進取,努力搭建起師生共同探究知識的平臺。
(作者單位:河南省羅山縣定遠鄉(xiāng)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