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草,本名孫新建,1954年8月生,洛陽老城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洛陽市雜文學會副會長。2013年9月任河南大河網“大河文學”版主。現供職于洛陽市交通運輸集團,高級政工師。
世居洛陽,有地緣之利,到過千唐志齋幾次,知道張鈁是個大人物。過后與人提起,總是忘不了兩件事,一是民國總統蔣介石,1934年曾親撰壽文,落款有文武要員四十多人,為張鈁的母親祝賀七十大壽,并題下“彤管揚芬”之匾額;二是“蟄廬”上,張鈁寫下的“誰非過客,花是主人”,這話可以說是儒意、釋心、道為,均見了,正經的人生大智慧。癸巳年深秋,隨省內雜文同好又拜謁新安千唐志齋與張鈁墓。秋冬緊挨著,當我仔細梳理思緒,想真正走近自己的這位河洛鄉(xiāng)黨時,已是冬陽熙熙了。走近張鈁,才發(fā)現,常為人稱道的那兩件事,在他那波瀾翻滾的一生中,只是騰起的浪花而已。
辛亥革命之于中國,意義不言而喻。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宣告了清王朝覆滅噩夢的到來。然而細究歷史,龜蛇山下、長江之畔的武裝吶喊,當時也顯得勢單和突然,因為孫中山在國外指揮的數次反清起義,在廣州等地,屢戰(zhàn)屢敗,慈禧留下的中樞內閣、封疆大吏尚有張口喘氣屠刀再舉的能力。彼時的神州,多少國人像孫文一樣,為武昌捏一把汗。10月10日,槍聲響起,一天一天過去了,赤縣神州何處去?期盼和煎熬與日俱增,首義的烈焰會不會像半年前黃花崗起義那樣被撲滅?中國乃至世界都瞪大了眼睛。10月21日,西安動了。這時的西安響應無疑是千鈞一發(fā)了。這一發(fā),如同林中的鳴鏑呼嘯而出,又如霹靂閃電,擊破了壓城黑云。三千年的歷史風云,匯聚在了古都西京,電掣雷鳴中,躍馬橫刀,步出了一位中原漢子,我們的河洛鄉(xiāng)黨。張鈁這一年25歲,率少數義軍潛入城內,點燃清軍火藥庫,城中大亂,張鈁自任先鋒,先攻西安軍械局,再陷巡撫衙門;城外義軍趁勢攻入城內,里應外合,舉事成功。如果說武昌首義給了清帝胸膛一槍,那西安響應就是當頭一棒,這一棒看來更致命。接下來的潼關血戰(zhàn)即是證明。“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已成為秦隴復漢軍東路征討大都督的張鈁,在兵力懸殊的危難中,為牽制清軍精銳,減輕武漢北面的軍事壓力,幾近彈盡糧絕,與清軍血戰(zhàn),決不肯失關。潼關竟三失三得。彼時戰(zhàn)斗,冷熱兵器交織,地形尤其重要。潼關扼豫陜咽喉。當年劉邦項羽相約,先入關者為王,此其地也。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間,逢亂世不避兇險,立蓋世功勛,鄉(xiāng)黨是也。一年后,張鈁在《辛亥革命一周年抒懷》:“秦中起義,于今一載。最可慘而不能忘者友人劉粹軒、錢定三……皆磊落光明,有死無降。與當世英雄豪杰再作一番事業(yè),以造福于萬姓慰已死之友,吾無憾矣!”
張鈁有諾必踐,說到做到。經過生死大關者,總能出之世又入于世。出之誰非過客,入之花是主人。這種胸懷不由地使人想起周公恩來,他也是從刀光劍影中走出的,憶起犧牲的戰(zhàn)友惲代英,曾自詡為“幸存者”。華夏英雄皆如此,世間什么放不下?縱觀張鈁平生,令后人感懷銘記的事情俯拾即是,如護國反袁稱帝;如蔣馮閻大戰(zhàn)倒戈,免生靈涂炭;再如辦教育,興水利,開煤礦;重文化建千唐志齋,甚至他的無言則不怒自威、張口則平易儒雅、事親至孝等等。但最讓人稱道的還是河南賑災。河南的災荒在近代史上是出了名的,有統計說僅1942年前后就餓死三百萬人。賑災是他中年時期用功最大的事。花園口決堤后,數百萬災民,沿隴海線西行,持續(xù)涌入洛陽潼關、西安等地。張鈁以軍事參議院副院長的身份,在西安成立豫災救濟委員會,設立兩個難民招待所,先后接待大批難民,提供食宿,然后再想辦法安排到甘肅、寧夏、新疆落戶。這中間災情,上策下傳,有多少斡旋周折,有多少諸事掣肘?然鄉(xiāng)黨救災如救火,奔走呼吁,認真安排。云水襟懷,赤子心地。1940年,他與十二名委員聯名上書《黃河被災難民急應廣籌移墾提案》,呈報國民政府。鄉(xiāng)黨在提案中分析黃災難民與普通災民不同,“黃災難民……舍耕田外無他生活能力,國家對此受特殊災害之民眾,實有為籌永久生計之職責。雖不能于咄嗟間全數安插,惟救人救徹。對于黃災難民之救濟舍移墾外,無他辦法?!笔聦嵶C明,移墾對災民的安置作用巨大。至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還有兩個“河南村”,以名紀念。其后繼綿綿,人丁旺盛。西安、咸陽、寶雞一帶說河南話的幾占三分之一,今日猶然。
1942年,河南全省又遇大旱,赤地千里,蝗蟲蔽日,加之戰(zhàn)禍綿延,又是災民無數,扶老攜幼,西行求生……張鈁又在西安,遍邀名人紳士到甜水井街冰窖巷他的家中,慷慨發(fā)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況他們又是被日寇所害致此,事關抗日。如蒙各位出資相救,其免受饑寒,不僅受災民銘記不忘,即我本人也對諸公感激不盡?!毖援叡硎?,帶頭將自己在漢中的水田40頃變賣,捐贈救濟。這也是電影《溫故1942》中,蔣介石緊握著鄉(xiāng)黨的手,發(fā)自肺腑叫出那一句“老學長”的由來。40頃水田,是鄉(xiāng)黨家產的一半,面對同在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yè)的同窗學長,蔣公實實在在的感動了。
賑災中張鈁被稱為“河南大家長”,其中蘊含的類似骨肉深情的感喟不難體會。這里還有兩個歷史細節(jié)。一是1944年,日寇犯我河南,洛陽淪陷,數十萬人逃往陜西,其中有普通百姓,也有大學師生,張鈁動員一切力量救濟,為解燃眉之急,他電話致警局,“請以余名轉告全市居民,每戶連夜蒸饃六斤,拂曉送(難民)站救濟難民,均能如時送到?!倍恰坝衷邶堮x寨一小鄉(xiāng)鎮(zhèn),籌款數百萬,救濟逃難學生,并令其臨時結隊西上,余則乘車前行,請沿途預備食宿,幸使數萬流離青年安抵西京?!?/p>
鄉(xiāng)黨是個儒將,是武人中的文人,上馬能殺賊,下馬能草檄。凡有大成就者,其才必有跨界處。閉目遐想,在近半個世紀的民族危難中,文韜武略英名者,大抵如此,否則眼光和手段就是另一種模樣,或將等而下之了。走近張鈁,會發(fā)現,他的文才和將才是那樣的和諧。他的隸書、行書、楷書墨寶留下不多,就有限的書信和題跋來看,放在古今士林中,也是光彩熠熠的。至于國學傳承,腹中錦繡,那也是令人擊節(jié)贊嘆了。且看他在四川奉節(jié)駐軍時寫的《駐軍虁府登白帝城得句》:
英風豪氣薄山云,鼎持三雄各一分。走馬孤城看落日,猿聲不斷客中聞。endprint
陰霾掃盡蜀山青,匣隱龍泉古剎行。不問瞿塘說天險,還期湖海共澄清。
這詩寫于1913年,反映了當時他不愿與袁世凱為伍,同情南方革命力量的復雜心情,而“匣隱龍泉”“陰霾掃盡”,期冀“湖海共澄清”,正反映了他當年的英年氣盛,志在天下的雄心壯志。鄉(xiāng)黨之文才,還可從留在開封的“河南農林實驗總場紀念碑”與“知止亭記”兩通石碑之碑文中窺見一二。
“汴城東南隅,不三里,有阜巍然,曰吹臺,……臺之顛,樓閣參差,碑碣盈庭,頻臨一望,平疇綠野,鱗壤相接之。游于期者,率多流連光景,而于國計民生之在殆鮮慮及?!?/p>
“為民牧者,不思還定安集,而惟汲汲于薄書期會之末,……然則睹斯亭也,當益擴萬石之囷倉,謀萬間之廣廈,以食息吾民,末而后人懷安土之心,戶無樂郊之羨,知止有定,理有固然,此則吾心之大愿,而一亭之休止,猶其小焉者也。聞者唯唯而退,余乃取以名吾亭,而并之為記焉。”
而1924年,張鈁在直奉戰(zhàn)爭中擬就的通電弭兵電文,其大氣凜然,文彩炳蔚,的確有駱賓王《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名文的韻味。
鈁籍歷河南,祖宗墳墓之所在,父老生息之所托。觀禍患之迫逼,實緘默之難安?!训抡卟?,恃力者亡,得民則壺漿相迎,弄兵則蕭墻為敵。輪回不爽,昭在典冊。與其兵戎相見,何如衣裳相會。愿作悔過之呼,共贊弭兵之舉。煮豆燃箕,懇泣涕而勸解;星火燎原,莫袖手而旁觀。臨電迫切,佇候明教。
儒將者,屈伸自如,決無酸腐氣。想鄉(xiāng)黨一生,也多有蹉跎坎坷,但他知道,黃河從來不缺淚,青史不會陪你哭。在時乖命蹇的情勢下,他不氣餒無牢騷,而是抓住機會,另辟蹊徑,再現一番新天地??纯此簧械拿旱V實業(yè)吧。鄉(xiāng)黨一生曾辦過兩個煤礦,一在河南新安,一在陜西勉縣。前者1920年開辦,后者1938年開辦。兩處煤礦運營多年,利在鄉(xiāng)梓,功在社稷。煤礦規(guī)模以新安觀音堂民生礦為例,到了1934年已經日產千噸。我們來看1941年他在新安廟頭小學的講話:
我常想,如何給國家給百姓做點有益的事情,以盡自己的天職?當年我開辦民生煤礦公司,在公司籌辦之初,有些人說是想當資本家,牟取暴利。我卻一笑置之,因為他們不懂得開發(fā)實業(yè)的重要意義。等到煤礦辦起來后,他們親眼看到,首先受益的是那些生計困難的鄉(xiāng)親和無業(yè)游民。他們當了礦工,有工做,有飯吃,礦上又為他們安了家,生活超過一般農民。又看到,鄰近礦區(qū)的百姓,家家有煤燒,許多人并因運輸煤手頭活起來,有的甚至富起來;也看到隴海路的火車把大量的煤運出去,支援了城市、鄉(xiāng)村及現代工業(yè),這才認識到辦實業(yè)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公司賺錢了,就有條件辦一些社會福利事業(yè)了。
這話說在硝煙彌漫民生凋弊的半個多世紀以前,能不讓人敬佩嗎?河洛家鄉(xiāng)有句夸人的話,說某某聰明能耐,常說他這人有心勁。鄉(xiāng)黨的心勁,何其大也,似嵩岳高峻沉穩(wěn)。手里有了銀子,說話辦事當然是底氣足,大氣利索。這也是鄉(xiāng)黨的前半生,雖處于種種風浪險惡之中,卻立于不敗之地的大智慧。
1923年6月,康有為曾到過新安,與張鈁相見,竟三日之歡。他題下的“蟄廬”二字,深意在焉。他還為張宅題了對聯:“丸泥欲封 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坯可樂 霸亭誰識故將軍?!鄙下摮鲇凇逗鬂h書》“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紫氣猶存關令尹”應是老子出關的典故。下聯中的“鑿坯可樂”,是說魯君欲使顏闔為相,顏鑿坯而逃,就是從后墻打個洞逃走。然而我的理解,也許康指的是鄉(xiāng)黨筑廬庋藏千余塊唐墓志的事,“霸亭誰識故將軍”,指漢代李廣被免官,夜獵至霸亭,霸陵尉呵止他,李廣的隨從說:“這是故將軍!”康有為是近代史上“戊戌變法”的頭號領袖,學富五車,風云際會,他的眼力決不虛妄?!坝⑿鄯N菜尋常事,云雨蜇龍猶自蟠”,這是康有為給鄉(xiāng)黨寫下的贈別詩中的頸聯。換句話說,他對于處在人生低谷的張鈁,仍是非常看好的,在他眼里,鄉(xiāng)黨是蟄伏于地的一條飛龍,終歸要沖天而起,灑下甘霖。河洛乃至中原,一直都是我華夏文明由肇始走向昌盛的起點和腹地,經世濟用的儒家傳統的乳汁,亂世尚武的民風,哺育了中原和河洛地區(qū)的代代精英。窮獨達濟的儒生之路,到了鄉(xiāng)黨這里,與時俱進了;而孔武不智的將帥之勇,在他身上卻很難看到。
張鈁于1949年12月在川西起義。建國后移居北京,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1年毛澤東與他會面時,親切地稱他為“中原老軍事家”。1966年5月25日,以80歲高齡因病辭世。很多后來者,看到這個時間,就會感嘆,你走的時間太好了。歷史讓你繞開了那場浩大的民族劫難。誰也不忍再傷害你了,誰也不愿再讓你看到山河蒙羞,不僅僅因為你是功勛粲然的辛亥革命元老,更因為你一生賑災不休,救人無數。這是上天對你的眷顧。
致敬,我的前輩,我的鄉(xiāng)黨!
責任編輯 楊麗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