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耀
煙雨迷離的那天,他來到祖父的舊居——徐志摩長孫故鄉(xiāng)尋夢
趙家耀
歲月洗禮的花園洋房,庭院深深的花墻之后,每扇窗口都隱藏著一個難忘的故事。不難感受到詩人的精神在此行走,那些動人的詩篇,將長久滋潤著我們的心靈。
他不在,這時我才明白,一些人有時多么在乎那一個人……
徐志摩故居外景
孤雁南飛。五十多年前大學(xué)畢業(yè)分配,我從北京南下上海,先后小住過流光溢彩的淮海中路,也住過電影廠的集體宿舍,至今喬遷至少五六次。對當年在上海居住之難,體會尤深。已記不清多少同事、朋友給我介紹過女友,但從未有人給我介紹可居住的房子。之后,終有幸單位經(jīng)套配讓我分到了上?,F(xiàn)黃浦區(qū)南昌路,解放前稱為“花園別墅”的新式里弄住房。萬沒想到的是,其中的一間書房竟是我國著名作家、文學(xué)家巴金先生當年的居室,而對面的一幢三層樓房則是我國著名詩人徐志摩和他嬌妻陸小曼當年的“愛巢”。
提起徐志摩,人們首先會想到他那膾炙人口的詩句,然后是他與幾個女人之間不盡如人意的婚戀故事。是的,文人總是糾結(jié)在各種情感之中,似乎失去了愛情,便失去了一切。然而也正是由于那些羅曼史,才讓他這位“多情才子”的藝術(shù)思維生機勃勃,像著了魔似的不斷爆發(fā)詩情,創(chuàng)作出一首首不巧的詩篇。
拍電影、拍電視的工作很忙,且經(jīng)常乃至長期出差拍外景更是常事,沒有更多的時間研究這兩位文藝大家的精彩人生。但百年南昌路、思南路梧桐樹下掩映的每幢房屋、每條弄堂,都有著寫不完的故事,況且,如今更是個容易發(fā)生故事的年代……
哦,當我們說故事的時候,意想不到的故事就開始了……
“打擾了,請問先生,我們能不能去您二樓的房間,從窗口拍對面徐志摩先生當年的舊居?”未待我作答,那位中年女士立即補充道:“我們剛從美國來上海不久?!彼粤Φ卣f著我很難“破譯”的漢語“密碼”。這時,鄰居走過來輕聲地對我說:“那胸前掛相機的男士是徐志摩的孫子。”聽罷,先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繼爾既驚喜又愕然,于是我忙下意識地端詳起這位身材高大、面容清秀、形象絲毫不遜于詩人祖父的后裔。同時,回想起前不久在介紹徐志摩的書上見徐志摩那戴圓形無框眼鏡的照片,其形象和眼前的這位男士確有幾分神似。鼻梁上同樣架著一副圓眼鏡,盡管無情的歲月距詩人逝去已80多個春秋……
一同前來的除徐志摩的孫子徐善曾先生外,還有他的夫人包舜女士。陪同徐先生夫婦的是一位拍過電視片《泰戈爾在上海》的印度朋友,當我告訴他們我們所在的這個亭子間的書房,正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經(jīng)的居所時,他們更加來了興致,一氣連拍了不少照片……
繼而,徐善曾博士通過他夫人的解釋,希望我前去說服現(xiàn)住在徐志摩舊居的房東,能否讓他們進去拍照留念。從來文人孕盛事,時下,自舊居外墻釘有銘牌后,前來瞻仰拍照想入室參觀的中外游人絡(luò)繹不絕。該屋主人還是給足了我面子,破例允許并親切地接待了這幾位非同尋常的異鄉(xiāng)賓客。他們魚貫而入,簡單寒喧之后,便一起誠邀房東合影。而后,在男主人陪同下,從底層至三層樓拍個不停。對此厚待,徐善曾等一行很是高興,可謂精神煥發(fā)。徐善曾先生平生第一次親臨其祖父和祖母陸小曼的舊居,他們感慨萬千。
面對八十多年前祖父生前的遺跡,他好想完成對這位著名詩人當年生活的指認。當他應(yīng)主人邀請,坐上那把高背舊藤椅上的時候,徐善曾先生似乎聽到了從那里面發(fā)出的一聲熟悉、沉重的嘆息。
端詳著屋中的舊樟木箱,那銹跡斑斑的箱扣,古舊厚重的銅插鎖,衣架上衣袂飄飄的睡袍、綢衣,禁不住想起上海二、三十年代才特有的梳妝臺和臺上面那橢圓形的穿衣鏡,似乎又想象到那是歲月和一代詩人香火的延續(xù)……
在他的祖父母曾牽手居住過的“愛巢”,人們依稀可見二人身處愛情“四月天”的美麗風(fēng)景……
是的,時光會讓容顏老去,也會讓其身影愈加動人……
此刻,平生第一次來到這里瞻仰祖父母舊居的徐善曾先生或許在想,在這里,消失的事物可能挽留,歲月遮掩的一切將會重新鋪展開來,被時光磨損的一切會重新修復(fù)。這座三層小樓,他祖父母在上海僅存的舊居當是他記憶的陳釀。
我在想,作為徐志摩的孫輩,遠居異域他鄉(xiāng)的徐善曾夫婦雖然了卻了心愿,但內(nèi)心很可能是五味雜陳。他們似乎看到了詩人生命中輝煌的文學(xué)、戲劇之旅——詩人和他嬌妻“眉眉”(陸小曼)共同創(chuàng)作并同臺演出的劇目《卞昆岡》。他們豐滿的愛情故事以及兩顆在月光下純潔的靈魂——更由于他們是首次前來而顯得興致勃勃。這座三層小洋樓里演繹、濃縮著世事風(fēng)云突變,雨雪風(fēng)霜、際遇因緣,苦辣酸甜和歡笑與淚水……他們要離去了,他和夫人包舜女士一步一回頭,他們好不留戀……
作別時,他希望我們?nèi)蘸蠖嗦?lián)系,并留下了他在美國的通訊方式等。從此E-mail將地球“縮小”,并將這地球兩端連成了一個微笑,以至我想賦小詩一首《弄堂邂逅有感》以贈先生:“不知多少年后/他從地球另一面/匆匆歸來/煙雨迷離的那天/任怎么端詳/都像個不慎走失的孩童/于弄堂前后/弄堂深處/眼睜睜地等待/快來人認領(lǐng)/一述衷腸……”
徐志摩故居一樓門口
徐善曾先生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他是1946年出生在上海。幼年時,由祖母張幼儀撫養(yǎng),六歲時跟母親輾轉(zhuǎn)從香港等地來到美國,和正在哥倫比亞大學(xué)讀書的父親徐積鍇團聚。徐志摩和原配夫人張幼儀生有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在三歲時夭折,大兒子徐積鍇于2007年在紐約去世,享年90歲。張幼儀本人也曾在美國生活多年,徐善曾現(xiàn)在除了能聽懂幾句上海方言、俚語外,基本上不會講中文。
回顧與書寫,都是古老的方式,只有頁碼不斷履新。之后,他不斷發(fā)來郵件告之,上海一行,與我相識及頻繁聯(lián)系,他很是感慨,浮想聯(lián)翩。每一個文字與詩人徐志摩邂逅的時候,那些膾炙人口的詩句便不斷誕生了。筆者以為應(yīng)當讓那些詩句播撒進更多熱愛他的海內(nèi)外讀者的心中,或許是秉天地之靈氣,或許是受他祖父文化傳統(tǒng)與才情之浸染,我以為他很想將那段文人盛事化成文字留給后人……
我想,是詩人徐志摩一生中有眾多可供人們言說、又津津樂道的片斷,以及他那些帶著人情人性的動人詩篇,讓徐善曾先生找到了要訴說的理由。他會以一行行文字去點亮內(nèi)心的燈盞,去打開那一扇扇幽暗的門窗。要感謝生活、命運,我相信冥冥中有股力量,會引領(lǐng)他去洞悉、開掘更深的愛與痛,他會時刻活在詩意的世界里。
近日,他更是多次通過E-mail請我盡快提供有關(guān)書籍、素材、舊居照片和我對他祖父、祖母的個人看法。其中,我要告訴他們夫婦的是,做為桂冠詩人,他祖父是一位著名的新文化運動者,是新月派的詩風(fēng)和領(lǐng)袖人物,同時他又是一位愛國者。盡管他從英國回國后是春風(fēng)得意,但面對的現(xiàn)實及從他的作品中,還是能反映出詩人生前身后的精神困境,從《這年頭活著不易》等憂憤的詩歌中,不難見他無處安身的絕望。在令人窒息的生存環(huán)境中“我只要一分鐘,我只要一點光,我只要一條縫”(《闊的?!罚涩F(xiàn)實卻是“在妖魔的臟腑里掙扎,頭頂不見一線的天光”(《生活》)。面對二、三十年代舊中國的現(xiàn)實,他感到無望與不滿,他的詩句、散文、書信等不斷流露出對一種新的社會和現(xiàn)實的向往。他不但敢于公開拒絕為官,且還發(fā)誓不和官僚政客往來,然而,卻又找不到駛向光明之路。于是長期陷于彷徨苦悶之中,以至有時產(chǎn)生消極悲觀情緒,對社會生活的無望,也轉(zhuǎn)移了他對愛情的期待。作為那個時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想必徐善曾博士會考慮、贊同我的這一看法。
一個世紀以來,徐志摩和陸小曼等人的故事傳頌不倦,在諸多文學(xué)作品中幾乎已被渲染得撲朔迷離。作為名門之后,我相信他會將那段浪漫、美好姻緣背后的種種故事,隨著他不懈的探尋,定會有更多的情節(jié)、細節(jié)面世。這對詩人、對祖父母難道不是最好的告慰?
徐志摩故居二樓和三樓
詩人徐志摩生前曾說:“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感情的線索。”我有感徐善曾先生這次追尋祖父那難忘的故鄉(xiāng)之旅。很顯然,他創(chuàng)作的熱情已被點燃,字里行間,循著他祖父徐志摩那條“感情的線索”,如數(shù)家珍地將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和陸小曼之間轟轟烈烈的情感糾葛,以他自己的思維方式、獨特的視角表達出來,將一個多情多才、風(fēng)流倜儻的詩人生動、短暫的人生故事,展現(xiàn)得跌宕起伏、峰回路轉(zhuǎn),為海內(nèi)外人士爭相傳頌。
通過頻繁E-mail的傳輸、交換,筆者相繼了解到徐善曾先生對于徐志摩這樣一位文化名人祖父,他和三個姐妹以前都不太在意這回事。先生從小便跟著奶奶張幼儀長大,他認為祖母張幼儀心目中始終愛著徐志摩。他倆有著七年的婚姻,她“對祖父徐志摩有著很深的感情。”是的,張幼儀說過:“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里面,說不定我最愛他?!?/p>
自筆者搬遷至上海南昌路后,不久便得知正對門的三層樓就是詩人徐志摩和陸小曼當年新婚之“愛巢”。工作之外,有意無意間還是會很有興致地瀏覽有關(guān)他倆的報刊雜志以及有關(guān)他夫婦倆的奇聞軼事。鑒于詩人不幸過早離我們而去,本人又多事纏身難得擺脫,無奢望寫什么追念他的文字,大略知道他的初名是章垿,字槱森,小字又申等,僅此而已。
一晚,趕寫一篇文字,久坐出神,不覺昏昏然,思緒擁塞,仿佛身披一副鎧甲對窗獨坐、閉目“思過”。青燈下眼前匆現(xiàn)歷史的幻覺,冥冥中如有“神問”,不禁想起對面窗簾帳幔后,當年的那位如風(fēng)行走在大地上的詩人,為何名稱“志摩”,而非其他?想必背后會有幾位仙風(fēng)道骨的虛云老僧,于某靜謐禪寺之點化?
自和徐善曾先生相識并多有聯(lián)系后,對有關(guān)他祖父的大小事較前分外關(guān)注了許多。之后一日,有如“神助”,得知“志摩”這二字。原來這一名字的由來,背后還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jù)悉,當年在一禪房,有個叫志恢的和尚打坐入定后,以其淡定的模樣摸著徐志摩的頭,上下左右地朝他打量了一番之后,口中喃喃有詞地斷言,此男將來必成大器!當時這有如佛教禪杖梵語的一番話,正好迎合了其父望子成龍的的心意,聽罷十分欣喜。1918年8月,徐志摩在前往美國克拉克大學(xué)求學(xué)時的護照上,便填上了“徐志摩”的大名。欣得此傳,多年前的冥想至此像似回答了“神問”,告別了我思緒的荒蕪與追問。
從此,這位來自衣食無憂、寬松自由家庭,活力四射的青年才俊,開始如飄向“西天的云彩”,留學(xué)世界各地,汲取各種文化的浸潤與滋養(yǎng)。
寫至此,我止不住地想向志恢和尚道謝一聲,由于托了他的寥寥吉言,中國多了一位奕奕閃光、不可多得的傳奇詩人。他的文字是中國語言的結(jié)晶,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E-mail繼續(xù)在筆者與徐善曾之間傳輸、互動。當時,徐善曾先生每天都從他祖父徐志摩那穿著長袍馬褂的照片前走過,可并不知曉他祖父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只感覺其祖父代表的文化和美國穿牛仔褲、T恤衫的文化大相徑庭。徐志摩的后人中,僅有徐善曾的女兒是研究電影的,幾乎無人從事詩歌寫作。但多年以來先生總是不時聽到有關(guān)他祖父的故事。他十幾歲的時候曾意識到祖父是個著名的詩人,但沒想到祖父對中國文學(xué)的影響有如此之深遠。上大學(xué)的時候,曾聽一位同學(xué)聊起詩歌,他提到近代中國有兩位令他仰慕的詩人,其中一位就是“東方的拜倫”——徐志摩。后來徐先生看到一些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論文,不斷看到祖父的名字,他才意識到繼承祖父文化遺產(chǎn)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此,他開始關(guān)注此事,潛心研究祖父的生平以及當年在美國的留學(xué)情況,回顧他所走過的路。
作者與徐善曾夫婦在徐志摩故居的合影
于是,他便奔走于祖父徐志摩當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留學(xué)時的圖書館,終有幸從該大學(xué)社會學(xué)系的檔案中查到徐志摩當年在這所大學(xué)政治系就讀時所寫的以《中國婦女的地位》為主題的碩士論文。而后,徐志摩以至“擺脫了哥侖比亞大學(xué)博士銜的誘惑”,去英國準備向哲學(xué)家羅素“認真念一點書去”。有趣的是,或許是出于愛國的緣故,徐志摩在論文中并沒有寫中國婦女如何沒有地位,而恰恰相反,在他的筆下,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并不比西方婦女低。例如,法國的婦女一旦結(jié)婚,便被視為丈夫的附庸,沒有處置財產(chǎn)的權(quán)利。而中國的婦女一旦結(jié)婚便視為成年人,對自己的財產(chǎn)有完全的自主權(quán)。同時他也很客觀地指出,中國婦女的受教育狀況則需較大地改進。徐志摩的這一論點今天仍可得到驗證。
“一代詩魂”徐志摩的詩歌佳作不斷成為祖國各地及海外文化界、詩歌朗誦會上的保留節(jié)目。例如當徐志摩逝世80周年時,美國有關(guān)組織如華美人文學(xué)會、哥倫比亞大學(xué)中華法律協(xié)會和中國學(xué)生學(xué)者聯(lián)誼會舉辦詩歌朗誦會,參加者有節(jié)目主持人、聯(lián)合國工作人員、哥倫比亞大學(xué)生、華美協(xié)進會博物館館長等人參加了詩歌朗誦會,令人難忘。因此徐善曾先生說,誰也未曾料到祖父的精神遺產(chǎn)能夠活到今天,還能活在他的母校,活在像紐約這樣的地方。
詩人御風(fēng)而去,可至今人們?nèi)岳收b他那些不朽的詩篇,屬于他的風(fēng),依舊吹拂在人間……
外國旅游者在徐志摩故居前合影
徐善曾先生的行程每每都安排得緊湊、滿滿。2012年6月4日,他應(yīng)邀參加2012年中國濟南徐志摩研討會,2012年6月10日下午4時,徐善曾夫婦帶著強烈的探知欲,又匆匆趕到上海,繼續(xù)尋求祖父的答案。那天筆者剛剛回家,回到當年巴金先生與其祖父舊居的門前,我有幸戲劇性地接待了這位大洋彼岸的稀客、貴客、著名詩人的后代。面對滿口洋話的徐善曾先生,我們先是口談無效后,又改用手談、筆談,大家情緒高漲,談話未曾中斷,大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
之后,他又發(fā)來郵件,感謝我向他提供的有關(guān)信息。并告之,他的朋友驚喜地將我發(fā)表在《人民日報》及《人民日報》海外版上他和他夫人到上海尋根、瞻仰他祖父和陸小曼舊居的文章轉(zhuǎn)發(fā)給他。他說,如果有個英文版的文章傳給他,他會很有興趣一讀我寫的文章,并向我致謝!
時下,他正在努力完成一個重大項目,還沒機會將此文準確地譯成英文,請諒解。
對于我替他補拍他祖父母舊居門前的銘牌彩照,他說,銘牌上很多字已模糊不清,難以辨認,很是遺憾。
考慮他很忙,又為慎重起見,我特請幾位英語專家將我發(fā)表在《人民日報》及《人民日報》海外版上有關(guān)他們夫婦倆來滬尋根續(xù)夢的全文,譯校多次的英文稿立即傳給他,想必他收閱后,會是很高興的。
徐善曾先生到過祖國的許多城市,也先后去過英國、印度、俄羅斯等地,不斷追尋著他祖父在異域他鄉(xiāng)的故事。
徐志摩的長孫徐善曾先生還希望能再次訪問欣欣向榮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他說,能和我及房東再次相聚,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
徐善曾先生早年在密歇根大學(xué)修讀電氣工程。后來在耶魯大學(xué)取得物理學(xué)博士學(xué)位,多年來任職科技行業(yè),后開始從事創(chuàng)業(yè)投資方面的工作。這位美國耶魯大學(xué)物理學(xué)博士及具有理工、哲學(xué)、電子工程學(xué)位的學(xué)者,對重返故鄉(xiāng),重回上海追夢、尋夢充滿了期待與熱情,或許是春風(fēng)撲面的日子,或許是橙黃橘綠的時節(jié)……
頻繁的交流,終使筆者了解到徐善曾先生有為祖父徐志摩寫部傳記的念頭。多年過后,當又有人談及他應(yīng)為其祖父著書一事時,對此事一直執(zhí)著的徐善曾先生當即表示,他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呻S著思慮日深及對中國文化更深入更廣泛的了解,先生有感不少資料的匱乏,在對徐志摩生命歷程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有不少斷鏈斷層,更由于語言溝通的不便,時間的過長,素材搜集困難重重等諸多原因,他認為若撰寫一部人物傳記似乎不能夠表達出祖父一代人的心路歷程。他曾透露,待空閑時,他或許會構(gòu)思一部傳記體的文藝作品,或許是小說。故事情節(jié)只要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不乏戲劇性。那么以小說的體裁表現(xiàn),可以典型化地處理創(chuàng)作素材,讓藝術(shù)真實更接近生活真實。對于未來那些文字的期許,或許能撫慰他那些無處安放的思緒……
在此當要提及的是,孰能想到詩人徐志摩的第四代人中,竟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希望之星,即徐志摩的曾外孫Bentley King,居然發(fā)表過關(guān)于曾祖父徐志摩的文章。不知為何我總是希望詩人的親屬和后裔撰寫他的有關(guān)文字,我想這不是一個意外,不是一個偶然,這是海內(nèi)外多少人的期盼。
我的居所和徐志摩陸小曼的舊居門戶相對,于是我會經(jīng)?!敖哟焙?nèi)外包括來自臺灣、港澳等地來此參觀、尋訪、旅游的各界人士,有時應(yīng)邀還要義務(wù)為他們在徐的舊居面前拍照留影,以至臨時義務(wù)為他們擔任業(yè)余“解說員”。他們很想了解當年徐志摩和陸小曼在此發(fā)生的那些可歌可泣或鮮為人知的故事,借以不虛此行。
是的,前來此處參觀拜訪的中外游客,無不用仰慕虔誠的目光環(huán)視著詩人徐志摩和他愛妻陸小曼曾經(jīng)的“愛巢”。他們常對我提及一個問題,“樓房里住有居民嗎?我們能進去參觀嗎?……”當時我就想,或許他們中間有人可能不善賦詩,或遠不及詩人寫的精彩,但他們的希求很真誠,很感人。時至今日,人們還依然如此癡迷地尋找著詩人徐志摩的足跡,實在令我感動。從他們那熱誠的眼神里,我讀到中國能有這樣一位桂冠詩人,多么令他們驕傲和自豪。頓時,腦海里便跳出詩文《這里有永遠難以打開的結(jié)》。慕名而來的人們啊/他們心中多么希望/出現(xiàn)這樣一道風(fēng)景/他們似乎看到/小曼畫著柳葉娥眉/系著拖地長裙/嫵媚地踱步窗前/只見那纖纖玉手/輕推窗扉/風(fēng)溜進了她和詩人的婚房/她凝眸四望/窗下的游人聞其窗外/隨帳簾幽香陣陣飄來/一朵絢美的葵花/醉了旅人/醉了晚風(fēng)/醉了彩霞……
事后,忽有一夜,朦朧中,我感到似乎同天下那些想更多了解詩人徐志摩的人們有個約定,心中萌生了想寫點什么的念頭,責(zé)任驅(qū)使我盡可能快些、準確些,盡可能全面地向熱愛詩人徐志摩的人們,以自己理解、感知的有關(guān)事跡,述之文字,向海內(nèi)外各界人士介紹,共享詩人徐志摩的業(yè)績,共享這筆永恒豐厚的文化財富。這是一本讀不完、合不上的書。
于長街雨巷糾結(jié)的深處,美會在等待再次被人們喚醒……
“詩人的天職是還鄉(xiāng)”,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一個理應(yīng)屬于自己隱秘的精神領(lǐng)地,都有一個精神的故鄉(xiāng)。從這個意義上講,托尼、徐善曾先生難道不是一位詩人?在追尋、實現(xiàn)美麗“中國夢”的行列里,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jié),先生會帶著春水一樣豐沛的想象,將那些沉睡的時間搖醒,帶著他或許未曾寫罷的文字,一次次地從遠方歸來,奔走在“回家”的途中……
城市在整容中,豈能否定了她的記憶?
歷史遺址是城市歷史的文脈和“檔案”,是更大范圍人群的精神家園,何況有著歲月積淀,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地區(qū)。我們是一個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的民族。
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這里是承載著歷史和記憶最深厚的地方,蘊含了深刻的文明碎片。
一個城市的文化、文學(xué)和各界精英,代表了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是這座城市的靈魂和心臟。他們留下的文學(xué)藝術(shù)遺產(chǎn),將世世代代潤澤著我們民族的心靈。
責(zé)任編輯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