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生 李寧
井底之家
新浪微博實名認(rèn)證的音樂制作人樊沖談完事后,到路邊取車時,見一個老太太把井蓋打開進(jìn)入地下井,樊沖慌忙跑上去想幫忙并且報警,走近一看,下水道里有燈光和孩子的笑聲,還有床被子。樊沖在微博里說,他問老太太需不需要幫助,老太太說不用,挺暖和的。他回身想拿手機(jī)拍照,下水道里已經(jīng)把燈關(guān)了。
樊沖遇到的老太太就是老薛,住在麗都區(qū)的熱力井井底。距地3米之下,流著臟水的蒸汽管道,是穴居人的“家”。
另一個井底人王秀青蜷縮在井底一隅:他的頭頂和腳邊分別有兩個井。兩井的交錯處構(gòu)成一個長約2米、寬1米、高約1.7米的空間,這是他的“家”。對于這些收入微薄的人來說,由于拿不出錢租房,能抵御寒風(fēng)的井下便成了他們的家。但他們要盡力避免引起別人的注意,因為擔(dān)心失去這只有一兩平方米的容身地。
只有井下的鄰居,是互相不用提防的。
在逼仄的地下井里,憑借著地上地下約15℃的溫差,他們熬過了很多個冬天。
穴居者
王秀青是這里居住時間最長的人,10年來,盡管他的鄰居來來走走,但他始終長住于此。
大多數(shù)夜里,王秀青會吹滅蠟燭,躲在黑暗里抽著5塊錢一包的黃果樹香煙,這也是他吃飯之外唯一的固定消費。
王秀青總是盡力收拾自己這個“家”?!凹摇钡年愒O(shè)完全依照地下管道原有的地形改造:四五條直徑10多厘米的管道橫豎連通,構(gòu)成一個鐵架床的模樣,但這上面無法住人,管道上堆滿破舊的衣物,還有一盒蚊香,為了防止落灰蕩土,他在管道最上面擱了塊海綿板。
刨除被管道占據(jù)的空間,他的活動空間實際上只有一平方米多,地下井的沙灰地面上,為了防潮,他鋪了層硬紙板,一床布滿污漬的被子,被他既當(dāng)褥子,又當(dāng)被子。他從來不伸直腿,為了不被憋悶致死,夜里,他會打開腳邊的井蓋。
王秀青自己解手和洗漱,都去附近的麗都公園。
公園里有兩個公廁和一個洗手池。麗都公園的保安和周邊的環(huán)衛(wèi)工把他們稱為流浪者:“夏天(有時)睡草地,冬天住井底,每天早早起來,來公園上廁所、洗漱,都穿得挺破爛的。”
支撐王秀青過井下生活的動力,是供家里3個兒女念書。
他說按規(guī)定,家里的三個孩子全部是超生,要罰款10萬元。交不了罰款就上不了戶口,為了湊錢交罰款,也為了躲避,王秀青到了麗都飯店附近給人擦車。
井外人
登上7截鋼筋,便能看見繁華的北京城。地面上走動著小區(qū)居民、保安、出租車司機(jī)和警察。這些井外人有時會站在馬路上往下看,并通過各自的方式影響著井內(nèi)的生活。
很多個凌晨三四點,是王秀青開始工作的時間。他出井,從周圍提來清水,給來此交接班的出租車擦車,7塊錢一輛,每天能擦10多輛,賺差不多100元。每月不到3000元的收入,勉強(qiáng)維持孩子們上學(xué)的花銷。
很多出租車司機(jī)都知道這個井下人,都找他擦車,一個的哥聽說王秀青急著給孩子上戶口,借給他5000元。
在王秀青擦車的那條路上,環(huán)衛(wèi)工王景如借了他3萬元。周圍看門的保安也大都借錢給他過。
接濟(jì)過王秀青的環(huán)衛(wèi)工李同說,如果王秀青是個流浪漢,沒人會幫他,“都是雙手換飯吃,他能在井下住10年供孩子上學(xué),說明這個人不是游手好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