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最有代表性的服飾,自然是龍袍了。
京劇中有《打龍袍》一出,說的是包公到陳州放糧,遇到宋仁宗生母李后,回京后,借元宵佳節(jié)觀燈之際,特設(shè)一戲借以諷喻皇上的不孝。仁宗大怒,欲斬包公,經(jīng)老太監(jiān)陳琳說破當年貍貓換太子之事,方恍然大悟,立即迎接李后回朝。李后令包公替她責打仁宗,包公不便以臣打君,乃以仁宗的龍袍代之。
幾千年來,龍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偉大、智慧、力量、神秘的象征。而歷代皇帝為了表示自己的特殊地位,從來就以“真龍?zhí)熳印弊苑Q。從周代初期開始,皇帝所穿的袍服上往往飾以龍紋,這種袍服俗稱為龍袍。而除皇帝之外,任何人不得在衣服上飾以龍紋,違反則被認為有謀反篡位之心,必處以極刑。在明、清時,皇子、親王、郡王有時則可在衣服上施用龍紋。
龍袍以明黃色為主,故又稱黃袍;也可以用金黃、杏黃和其他各色,上繡龍紋。面料多為緞子,也有用紗、羅、絹等織物的?!睹魇贰ぽ浄尽份d:“皇帝常服,永樂三年定:冠以烏紗,折角向上,其后名翼善冠;袍用黃色,盤領(lǐng)窄袖,前后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帶用玉,靴以皮為之?!?/p>
清代皇帝的龍袍,在禮服中屬吉服系列,“圓領(lǐng)口,右衽,馬蹄箭袖,衣色用明黃色,領(lǐng)和袖等幾處用石青、片金織物緣邊。在龍袍的不同部位共飾有九條龍和十二章紋,間以五色云紋。龍紋在袍服上的具體位置為:領(lǐng)的前后部位飾有正龍各一條,左右及交襟處飾行龍各一條,兩袖端飾正龍各一條……龍袍所用衣料,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有所不同,一般常用的材料有棉、綢、紗和皮裘等”(趙聯(lián)賞《服飾史話》)。更奇巧的是這九條龍,“但從正面或背面看,則只見五條,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稱號”(陳詔《龍袍》)。在龍袍的下端有波浪形的曲線,浪上又立有山石寶物,稱之為“八寶立水”。據(jù)《蘇州織造局志》載,一匹“三潤色正面五爪大龍滿裝袍”,要花人工二百三十天才能織成。明、清兩朝,龍袍的生產(chǎn),由織造局監(jiān)制,并由親信大臣出任此職。民間織坊是嚴禁染指的,違者工匠處斬,家口發(fā)配充軍,穿龍袍的人更是嚴懲不貸。
(選自《中國忌諱》/聶鑫森 編著/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