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塵馨+馬海燕
從2002年《英雄》問世至今,中國國產(chǎn)電影票房從12年前的5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27.67億元。這期間,與飆漲的票房逆向增長的,是導演的口碑和社會的尊重。票房與罵聲總是同步到來。罵聲越高幾乎等同于票房越高。12年來充分享受了這雙重最高待遇的是張藝謀,沒有之一。
一段時間以來,張藝謀和他這12年來所拍的電影,以及所做的面向電影市場的不同嘗試,不斷遭遇爭議和各種質(zhì)疑。
各種聲浪中,張藝謀多數(shù)時候選擇沉默,他警惕地面對沖向他的媒體,不抱屈也不辯解,隱藏起性格,含糊了態(tài)度,小心地化解質(zhì)疑問題里的犀利。
這次在新電影《歸來》中,張藝謀拿出早年他對電影單純和熱愛,想呈出和當年一樣的自己對電影的初心;在他的團隊為其精心篩檢之后,他坦誠接受《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從自己的立場,一一回應一路走來所遭遇的質(zhì)疑,自己30年的電影心路歷程,以及對中國商業(yè)電影的思考。
中國新聞周刊:《歸來》劇本籌備了多長時間?
張藝謀:兩年半吧。
中國新聞周刊:這一次的《歸來》說的是文革后的經(jīng)歷,你刻意回避了文革的殘酷嗎?
張藝謀:簡單的說它是兩層故事,一層故事是我們俗話講叫做“悲歡離合”的一個感情故事,另一層在感情故事底下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有時代烙印、有歷史的一種沉淀在里面。
我覺得這個反倒是中國美學的品質(zhì),就是它盡量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它盡量留白,盡量用簡約的東西去表現(xiàn)。如果你能用一個比劃表現(xiàn),你就別寫一句話,所以我是有意用這種方法,點點滴滴地滲透一些感覺就可以了。我不想高舉強攻,因為高舉強攻我們過去拍過很多了,就此類題材也需要改變方法。
這部是有意識地內(nèi)斂、克制,又簡約地表現(xiàn)一個時代,我覺得這是特別難的。要自覺、要自信,很難做到。要扛得住自己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誘惑,也是很難的。比如大家說,其實那么拍會特別有效果特別有意思,而且好看,你這時就想,我要那么拍么?那么拍我其實也很拿手啊,我不僅很拿手,而且屢次證明了,屢戰(zhàn)屢勝。那好,那我堅持,說“我不”,甚至我不拍,就過去了。大家都說“哎呀,不行,這太可惜了”。
你常常也會動搖,說“會不會我錯了?會不會這東西出來兩頭都不靠???”什么都沒有了,也沒有熱鬧了,也沒有直接了,而且也無味,怎么辦?最怕的是淡然無味。
中國新聞周刊:拍的時候自己很清楚,這么拍風險非常大?
張藝謀:非常大!可能我覺得一般導演都不一定敢這樣做吧。
我所說的簡約,我所說的留白,那種內(nèi)斂,很難做。它跟淡然無味就只差一張紙那么??!所以我希望我做得好,我希望大家看了以后能有好的感受。還沒有交給市場和大眾檢驗,我只是堅持了這個做法。我認為自己堅持,一方面是針對今天中國電影現(xiàn)狀的一種自覺,一方面也是我對此類題材的一種自覺。
中國新聞周刊:萬一這個冒險失敗了,觀眾不買賬,它會影響到你接下來的創(chuàng)作么?
張藝謀:它不太會影響,因為我自己是很好奇,也很期待,但是我不會就那么脆弱(笑)。首先我們不是要拿一部作品去試什么,通常我在拍一個作品的時候,都是我對一段故事進行了沉淀之后的一個再思考,用一種藝術的角度去呈現(xiàn)它,沒有必要去為了試什么。
我覺得這個故事用這樣的方法拍,是我思考的結果,是我主動的選擇,我自己在過程中學習,在進步?,F(xiàn)在拍完了,創(chuàng)作這部分的心態(tài)收回來了,就有好奇心——就是放到市場上,可以試一下了。
我為什么好奇,我是相信“2000后”,“90后”和“80后”。中國電影市場蛋糕越做越大,也有一些負面的批評,這是一定的。今天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某種批評,很多聲音是年輕人發(fā)出的,不一定是老知識分子。我相信我們的年輕觀眾有鑒別力,所以就有了好奇。
中國新聞周刊:這個片子如果是一個小導演拍,說不定就被劃為那種小成本的、為了拿獎的文藝片,會不會有很多人覺得,可能因為是你拍,才敢用很大膽的拍攝方法;也因此有這兩個這么有號召力的演員,才吸引很多人去看這個電影。
張藝謀:你說的是一種自身的條件,這是不能回避的。比如說,以我現(xiàn)在所謂的“江湖地位”,加上這兩個演員,如果投資在一定限額上的話,是一定賠不了。這是一個現(xiàn)實,這當然是我有利的地方。所以我所謂的“大膽”和年輕導演的“大膽”可能是不在一個標準上的。這是每一個人在不同的層次上、在不同的階段,這不能比。
但同樣的,我覺得對我來講,拍這樣一個故事、用這樣一個方法、這樣一種心態(tài),是非常有挑戰(zhàn)的。當然更多的還基于對兩位演員的信心。演員要好,演員不好你斂到哪兒去了,(笑),對不對?
中國新聞周刊:像鞏俐也跟你合作幾十年了,她怎么看你的這次轉(zhuǎn)變,會不會覺得,導演我不太適應?
張藝謀:不,她跟過去完全一樣。第一,她非常相信我;第二,其實我沒有太多地跟她說我的這個美學考慮,這種形式的考慮,跟演員講大而空,我們是非常就事論事地談每一個片段的人物處理和人物的感情脈絡,我們談得很實的,包括演員進來后說我是坐在這兒,我還是拿個杯子,還是坐到這邊這樣說話?
所以鞏俐的表演是一如既往(的好)。演這樣的一個人物(老年癡呆癥、失憶),在后半段,很有挑戰(zhàn)性,我也覺得也就是她,能夠把這個人物演得不是一個道具。通常演一個病人的話,她會迅速地被符號化、道具化,我覺得很難演,而且我們要跟進,絲絲入扣。我覺得她演得很好。她和陳道明兩位演員,托起了這部電影,才得以讓我的簡約和內(nèi)斂能實現(xiàn)。
中國新聞周刊:比如說在老年的時候有哪一場戲,你跟鞏俐具體怎么討論?
張藝謀:她自己做了非常認真的準備,提前兩個月去做了大量的訪問,去養(yǎng)老院看那些有病的人,去接觸很多這樣的人,關注他們,觀察生活,那兒一坐五天,我們叫“體驗生活”。她每次體驗回來都要跟我們開一次會,把她的體驗講給我,我就根據(jù)她講的很多東西來修改劇本。因為編劇也不一定有這樣的體驗。她代替了我的眼睛,她回來告訴我說,導演這段兒戲應該這樣子,編劇寫的不對,這話不是這樣講的,這些人不是這樣反應的,等等,很細節(jié)的東西。讓我們做了很多調(diào)整。
像陳道明,他找來很多當年的右派,去談,問好多問題,了解他們的心思,還有他們回家以后的家庭情況,他們的心理變化等等,回來也跟我講。我們做了很多這樣的功課……這種體驗生活、這種從生活中來的嚴謹?shù)膭?chuàng)作方式,可能是這個影片成功的關鍵。
中國新聞周刊:你怎么看這三部電影,從《紅高粱》,到《英雄》,到今天的這個《歸來》,你給中國電影的不同時期也給同行帶來的這種——轉(zhuǎn)變?
張藝謀:大家都這么歸納我的三階段(笑)。歸納的也有一定道理,各十年、十年、十年,剛好差不多三十年。我沒有刻意做這樣的自我設計。
只是拍這部電影(《歸來》),是我長時間的一個思考,以前條件不夠,所以一直在心里面沒有流露出來。
其實大家對于我在這十年商業(yè)電影的弄潮中,給我的某種尖銳的批評,我都是看到的,我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我還是認為我們一定要試水商業(yè)電影,一定要磨練自己的技能和適應性,兩條腿走路。中國電影市場那么大,如果我們沒有好的商業(yè)片導演,沒有好的、年輕的商業(yè)片導演來占領它,全部讓給了好萊塢導演,我覺得那是非??杀氖虑?。我自己不是一個年輕導演了,但是我愿意以一個年輕人的心態(tài)來拍這些東西,我往后還會拍。
所以這是我的一個有意而為之的事。
但是大家對我的尖銳的批評中,也有某種期待和期盼,和恨鐵不成鋼吧(笑)。這些我都看到眼里,我有深深的同感,我覺得這不是對我個人的一個判斷,大家也確實對商業(yè)電影的未來有某種期盼,不是對我個人的。期盼說,至少我們不要犯錯誤,不要迷失,不要走入誤區(qū),大家有這些焦慮,其實這也是我自己在認真思考的東西。
兩條腿走路,我不會只剩一條腿。有人說你這樣走時間長了一條腿萎縮了,怎么辦?這點我對自己有自信,雖然我從來沒有解釋,在大家批評我最尖銳的時候,我都不出來解釋,就像那個廣告,“我能”,我自己知道在我心里沒有泯滅,一直沒有泯滅對這種電影真正的喜愛,和對這樣的題材真正的一種有感而發(fā)的心態(tài),我心里一直有。不僅一直有,因為批評日益增多,我還很強烈。
《歸來》是我很多年來就想拍的電影。我知道我遲早會拍一部這樣的電影,我不知道這會證明什么,只覺得這本身就是我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
中國新聞周刊:在那個時候,會覺得委屈么?
張藝謀:那沒有什么,自己心里面很清楚,因為是你心里想拍的,不是要證明給大家看,很多東西是有感而發(fā),像這種所謂的文藝片,所謂的有思想內(nèi)涵、有深沉寄托、有情懷的電影,其實一直是我崇高的目標,一直奮斗的目標。我當然要拍、想拍這樣的電影,這是心里面的沖動,不是因為被誰罵急了,要做一個證明。我還會拍藝術片,這個不需要證明。
比如說動作片,是我愿意拍的,不是要證明給大家看,我會拍商業(yè)片。我看李安導演說,拍電影拍到精疲力竭感覺下輩子都不想再拍了的那種,我不是的。我常常拍完還摩拳擦掌“哎呦,我下回打得更好”(笑)。
中國新聞周刊:你怎么看你的前十幾年,從《英雄》開始,你給中國電影帶來的這種變化?
張藝謀:也不能說是我?guī)淼模覜]有那么了不起。我覺得那個時候正好趕上了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轉(zhuǎn)型期,它從計劃經(jīng)濟慢慢轉(zhuǎn)向了一個市場經(jīng)濟,那個時候孕育著中國一個大電影市場的崛起,那是一個開端。我也是很巧趕上了那個開端。
中國新聞周刊:那么說這個開端是你最早發(fā)現(xiàn)的?
張藝謀:我沒有那么先知先覺,雖然《英雄》是第一個出來的。我就是運氣好,我趕上了這樣的一個信號。
中國新聞周刊:當時《英雄》首映的時候,你說的一句話,你說“也許若干年后大家不記得這個電影講的是什么故事,但是會記得在漫天黃葉中張曼玉的一身紅衣”。
張藝謀:是不是——你基本都忘記了那些內(nèi)容了!甚至是關于秦始皇、關于歷史之類的討論都忘記了(笑),盡剩下一些廣告畫面。
中國新聞周刊:再回頭看《紅高粱》,大家現(xiàn)在也是特別清晰地記住了那些……
張藝謀:對對,昨天陸川導演也說,記住的就是那個紅顏色。一個電影最后被記住的,可能就是那幾秒鐘。
中國新聞周刊:那這部《歸來》,你認為最后大家會記住的是什么?
張藝謀:會記住的,我猜測有可能是最后一個畫面。
中國新聞周刊:在《滿城盡帶黃金甲》首映的時候,你在采訪的時候說當時為什么要選《雷雨》作為劇本來拍,是因為當下的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很匱乏;為什么你當時能拍《紅高粱》,是因為那時小說文學百花齊放。
張藝謀:沒錯。坦率地說,像《歸來》這種類型,像這樣我能看上的、能寄托我一種情懷的小說,是吃了上頓就沒下頓了。我現(xiàn)在不是說還有三個故事在等著我,不是的——沒有了。
所以感謝嚴歌苓給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原著,她不是為我寫的,但是我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我終于拿到了我心儀的東西。我雖然用它的結尾做開始,但整個長篇小說的厚重沉淀在了這個故事中??上业倪@種發(fā)現(xiàn)太少了,讓你有時候著急,連你要拍一個商業(yè)類型的電影都找不到一個故事,只好拿《雷雨》來改編。
中國新聞周刊:接下來依然還是挺難的?
張藝謀:很難。主要還是沒有好的故事,太少,無論是什么類型。
我現(xiàn)在是等米下鍋。吃著碗里的看不到鍋,還不是看不到鍋里的,那鍋都不知道在哪兒呢。這一點是我們很焦慮的地方。
這一點其實也是大環(huán)境所致,又說到這個市場,我覺得市場的飛速發(fā)展導致了大家在“雞屁股底下掏蛋”,所有的投資人,他們眼光比我們還銳利。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有時候?qū)憚”拘枰粋€能執(zhí)筆的人,我們俗話說叫“槍手”,來幫我們整理文字,通常是不署名的?,F(xiàn)在經(jīng)常會遇到文學策劃對我說,你到電影學院文學系、戲劇學院文學系,找一個剛畢業(yè)的學生,文筆還不錯,也懂這個的,可那個學生剛寫了些東西比較受歡迎,就被公司簽了,一簽五年,專門給寫電視劇去了。
我很驚訝,現(xiàn)在他們發(fā)現(xiàn)人才從劇本源頭找,商業(yè)眼光遠遠敏銳于藝術的眼光,所以“啪啪啪”都簽了公司簽了經(jīng)紀人,這個芽就被搶了,他們希望他去創(chuàng)造《泰囧》這樣的奇跡。搞得我們就更難了(笑),不再像過去那樣子,你登高一呼,很多人都愿意來。不是的,現(xiàn)在他們沒時間,有些人“對不起我能來一下”,拉上一個月后,就說“導演對不起,我得走了,我后面那個活來了我得交稿”,有很多這樣的事情,這就是市場需求。
投資人知道要抓劇本,因為導演、演員跟他說,只要有好劇本大家都來。所以現(xiàn)在很多開發(fā)商、投資商就在發(fā)展這些,實際上拔苗助長的現(xiàn)象很嚴重?;蛘哒f,人心就浮躁了,自然我們就不能沉淀了,不成熟也趕緊上市,沒辦法,要占領啊,要趕緊吶。
可能這個現(xiàn)象會持續(xù)很多年吧,所以我現(xiàn)在的焦慮是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的,我底下沒貨呀,怎么弄。比如說《歸來》,有朋友看了說,“挺好,藝謀你再拍幾部”,可我找不到(劇本)?。?/p>
中國新聞周刊:所以你現(xiàn)在擔心更多的,不是現(xiàn)在自己有沒有一些電影創(chuàng)新的想法,更擔心的是沒有好的劇本?
張藝謀:因為我不是一個自編自導類型的導演,有一些導演是自編自導的,這種導演產(chǎn)量低,但是他自編自導也能穩(wěn)定。我現(xiàn)在這樣子有點像職業(yè)導演,所以我更多的是希望有一個劇本或者一個原作,給我一個起跳。
我喜歡這種類型,我不想自編自導,一是我能力不夠,另一個是目標太清晰。我愿意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陌生的、不了解的東西——你這個故事感動我了,“哦,我完全不知道這個,我準備拍它,那我去了解”,我就跟學知識一樣,我喜歡這種方式。去做不同的嘗試,更自由一點。這樣的導演確實是依賴于發(fā)現(xiàn)更多好題材。
中國新聞周刊:剛剛?cè)ナ赖哪愕睦蠋焻翘烀髟?jīng)說過,他有個心愿,就是像你和陳凱歌,能再拍出像《活著》、像《霸王別姬》這樣的電影,你也說他基本上不跟你聊近十年你拍過的電影,你怎么看他的這個心愿?
張藝謀:其實我后來由衷地說,我相信,除了頭兒(吳天明)之外,可能很多人也都有這樣的期待,我剛才也講了,在這十年當中我心里對自己一直有這樣的期待。我知道我會拍這樣類型的電影,能不能達到那樣的高度我不敢說,但是一直是我第一想拍的,而不是第二想拍的,只是苦于各種條件、機會等等。
所以我才會說,我其實就想把《歸來》最后給頭兒看一眼,但是晚了,來不及了。不是要證明自己什么,只是頭兒看了可能他會高興,可能覺得,“啊,你還是過去的張藝謀”。
中國新聞周刊:我想知道,比起拍《紅高粱》時你對電影的赤誠,這次拍《歸來》的心境和那個時候比有什么不同?
張藝謀:我覺得是一樣的。當然我年齡成長了30歲,沒有年輕人的很多想法了,但是熱情是完全一樣的。
這里還有一個題外話,其實這次過程中是(比當時)更困難一點,從《歸來》剛開始拍戲,計生委就一天十幾封公函,在全城發(fā)了三個地方,一次比一次嚴厲,那時基本上是全國輿論都在聲討我。連道明都不斷提醒我,導演你怎么老不來現(xiàn)場,導演你不能老去開會,你得趕緊弄戲呀!其實(對拍戲的)影響相當大,我知道拍戲當中我不能作應答,得等我最后拍完之后,沒有辦法,只能把它放下了。所以很考驗人吧?在這樣全國輿論的面前,保持一個定力先把電影拍好。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拍戲、給演員開會,這個對我來說是個考驗,我還好,還是把這個電影拍出來了。
(實習生劉晉榮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