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芊
波伏娃,看她的傳記,看她的書,看她與讓·保羅·薩特之間的愛情故事,然后深深被這個活在上個世紀的女人吸引。
“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于他人的意志”,當我們的十九歲,還在想著今天去哪兒吃飯,明天去哪兒買衣服,哪個明星比較帥的時候,她已經(jīng)發(fā)表了這樣的一項個人“獨立宣言”。
她出生在巴黎的一個比較守舊的家庭,父母都是天主教徒。她的叛逆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顯現(xiàn),家庭的保守似乎并沒有阻礙她甚至反倒刺激了她對這世上一切對自由的禁錮的反叛。
14歲那年,她突然對神沒了興趣,對家庭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表示懷疑,自行宣布不再信仰任何神也不再推崇任何權(quán)威。她強調(diào)自己從懂事的時候開始,就意識到,必須要靠自己的決定,來做一個真正的自我。
15歲,她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高中畢業(yè)文憑,并獲文學、哲學、數(shù)學等學科文憑。
17歲,她同時考取巴黎大學哲學系和天主教圣瑪麗學院文學系。
19歲,她已撰寫多部小說,并與梅洛龐蒂等才子結(jié)為摯友。
21歲,她完成碩士論文《論萊布尼茨的概念》,以第二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取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學教師資格證,而獲得第一名的,正是她的終身伴侶,保羅·薩特。
年輕的她,像一頭饑餓的母獅,不斷向外界尋求自由、知識、思考的能力,相伴的愛人,正如她自己所說“我想要的就是生活的一切”。
她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有著十分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十七歲那年,她已經(jīng)決定終身奉獻于哲學研究,事實也正是如此;21歲那年與薩特相遇之后,她便知道“他從此將永遠不會從我的生命中走脫出去”,自此也開始了她和薩特相伴一生的愛情,盡管其中也有被不同的異性吸引,但是他們最終還是沒有違背他們的愛情誓言,盡管終身未履行結(jié)婚手續(xù),保持著法律上的自由之身,但是在他們共度的五十一個春秋里,他們成為彼此生活中和靈魂上的伴侶,亦是彼此生活激情和創(chuàng)作激情的源頭。
他們兩人的結(jié)合,并沒有消磨掉波伏娃思考和創(chuàng)作的信念,她向往生活,渴望擁有生活的一切,卻并不屈從于生活,拒絕在生活里變得懶惰,不愿放棄思考,不愿失去自由,她像以前一樣,像個無所不能的戰(zhàn)士,仿佛一張口,便能吞下整個宇宙。
她致力于女權(quán)主義的研究,1949年,被譽為“女性主義的圣經(jīng)”的《第二性》出版,波伏娃在書中提出疑問“這個世界怎么會總是屬于男性呢”并力圖從生物學、精神分析、歷史唯物主義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
她認為,一切人,女人當然也不例外,都是由其自身的選擇勇氣和創(chuàng)造能力造成的。這本書被人稱為“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而這句話恐怕也同樣適用于這本書的作者。
她是理性的,同時也是感性的,她是健全的,同時也是殘缺的,因為殘缺,所以她一生都在追求,一生都沒有滿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績,已有的生活。她一生都在攫取營養(yǎng),掠奪能量,永遠保持饑餓的狀態(tài),她不愿吃飽喝足趴在巖石上曬太陽,她永遠瞄準下一個獵物,永遠都在反復叨念著“我想要的是生活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