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世敏
近幾年筆者在和年輕人的交往中,詞匯“糾結(jié)”使用頻率特別高。糾結(jié)通常指難于解開或理清的纏結(jié)。校長在學校管理中也會有糾結(jié),如在教師的管理中,制度和人性化孰重孰輕;在課堂教學中,求穩(wěn)和求變?nèi)绾文苄纬晒沧R;在國家利益—提高公民素質(zhì)、家長利益—升學之間,能否尋找到學校教育的快樂等。其實沒有哪種選擇是絕對的正確或是絕對的錯誤,只有把矛盾的雙方協(xié)調(diào)得好才是做的好。所以,從實踐視角下談學校管理,我想從如下三個角度去思考、探究。
一、基于問題的解決,我們需要研究什么
對學校管理來說,解決問題的底線就是師生的校園生活學習是安全的,教學秩序是正常運行的,成績是能說得過去的。這樣,學校才能生存和發(fā)展。否則,何談以質(zhì)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fā)展?
守住底線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把守住底線作為追求的目標,那底線恐怕是守不住的。只有追求更高的目標定位,才能牢固保住底線;如果我們的目標就是底線,那我們就只能經(jīng)常在底線下徘徊。糾結(jié)往往就在于我們想有所追求又怕付出代價。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基于此,我們應(yīng)該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學校管理中不存在問題是不可能的,關(guān)鍵是針對問題有沒有預(yù)警系統(tǒng),有沒有有效的溝通機制和改進的措施方法。
傳說有一個伐木者應(yīng)聘到一家報酬不錯、工作條件也好的木材廠工作,他很珍惜,下決心好好干。第一天,他砍了18棵樹,得到了老板的表揚,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勁,但只砍了15棵。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只砍了10棵。他自覺慚愧向老板道歉,說自己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老板問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時候?”“磨斧子?”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著砍樹,哪有功夫磨斧子!”其實,感覺砍樹吃力的時候,就該想到去磨斧子。同樣,當我們做教育管理工作覺得吃力的時候,就應(yīng)該想到要去充電,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學生難管,教師難當,交情難辦,校長難干。磨斧子,就是去學習,主動地找方法。有一本描述如何做杰出父母的書,書中強調(diào)只要做好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引導孩子學會學習三件事即可。同理,我們要辦好一所學校是不是也要做好三件事呢?答案是肯定的,即和諧的干群關(guān)系、友善的師生關(guān)系;敬業(yè)、進取的工作作風;研究學習的群體狀態(tài)。
既然我們找到了辦好一所學校的目標和方法,那我們就應(yīng)該研究怎樣才能有好的干群關(guān)系、師生關(guān)系,怎樣才能讓教師有進取的動力,怎樣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拷?jīng)濟,財力有限;靠制度,約束力有限。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靠文化凝聚力量,靠文化引領(lǐng)發(fā)展。199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首巴黎,會議期間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回答:“在幼兒園?!薄霸谟變簣@學到了什么?”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東西要放回原處,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學到的東西就這些?!睂ξ覀兊膶W校管理有什么啟示呢?給學生這些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最重要問題。當學生離開這所學校時,或者幾十年后,還能尋找到在課堂、在校園的故事,這就是教育的成功。
現(xiàn)在我們也常說名校、名師,怎樣才能算得上名校、名師呢?一所名校必須是:有一定的知名度,或者在這個區(qū)域內(nèi)大多數(shù)人知道;有一定的信譽度,升學率高,學生在這所學校有所收獲;有一定的話語權(quán),是指在教育的行業(yè)里,無論是管理、課改,還是學校文化、課題研究工作都能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領(lǐng)作用,這才算得上名校。也有人用學生和家長向往、社會和上級認可、同行和他人可學的三句話來說名校,也是非常貼切的。什么是名師?我看就是“三高”,即學生評價高,同伴認可度高,社會知名度高。學生的評價是原點、是基礎(chǔ),離開了學生,離開了課堂,就會失去價值。
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從心靈深處去思考,空喊以人為本是不行的。有這樣兩個案例:一是有幾個學生上了公交車,各自主動地往投幣機里放了一元錢。但車行了一段路后,司機說:“每人需要2元錢。補交余款,不補交的人需要下車?!睙o奈兩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下車往前走,走了2個多小時,誤了中午吃飯時間,讓家長著急。二是一所學校的管理很嚴格,要求外單位車輛一律不準進入校園。一天,由于一位女同學腿骨折了,被其父蹬三輪車送上學。按學校制度規(guī)定校外車子不得進入校園,但被站在大門口的校長同意進入校園。這兩個案例表現(xiàn)了不同的做事原則,前者司機沒弄明白制度是人設(shè)的,最終是要為人服務(wù)的;而后者校長的行為卻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
二、基于素質(zhì)的提高,我們需要學習什么
教育質(zhì)量要提高,關(guān)鍵是提高教師的素質(zhì)?,F(xiàn)在很多教師把教學的“教”理解成“講”,把“學”理解成“聽講”。何為教學?顧名思義,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學會什么呢?就是要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事,學會做人。
美國埃德加·戴爾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在初次學習兩周以后,會因為不同的教學方式而有很大的差異。他使用“學習金字塔”來說明,學習內(nèi)容平均留存率:聽講5%,閱讀10%,視聽20%,演示30%,討論50%,實踐75%,教授給他人90%??梢钥闯銮八膫€是被動學習,后三個是主動學習。如果考慮教學效果,就必須采取主動學習方式,即討論、實踐和教授給他人的方式進行學習。因為被動的學習方式忽視了學習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體驗,沒有體驗就沒有感知,就沒有感動,就沒有感悟。
要讓學生獲得體驗,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自己看書,教師就必須先體驗。體驗就是學習。教師較學生有更多的體驗優(yōu)勢,如研究更專業(yè),不像學生那樣要學許多功課;所接觸的資料更齊全、更系統(tǒng),不像學生擁有的資料支離破碎;經(jīng)濟更寬裕,不像學生沒有收入來源。教師需要向書本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反思學習,甚至向?qū)W生學習。我舉一個例子,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課上,有同學提問教師:蛛絲馬跡是什么意思?教師回答:就是馬蹄子走過的腳印。其實這種解釋是不準確的,過去有一種小昆蟲叫灶馬,喜歡到做飯的灶臺上爬,其走過的印跡像蜘蛛絲,所以叫蛛絲馬跡,用來形容做過事情之后總會留有一些痕跡。還有一次,一位同學問教師,量詞里為什么會有“一張”、“一頭”……呢?這位教師的回答很簡單,其實都一樣。真正都一樣嗎?“張”表示的是平面展開的物體;“頭”與古代人把羊、牛、豬等牲畜用于祭祀有關(guān),這是我們漢字造字的原因。作為教師不讀書、不思考,沒有低下頭向?qū)W生學習的勇氣,就會出現(xiàn)這種誤人子弟的教學問題。
現(xiàn)在很多學校都在開展達標課、公開課、示范課,有的學校還按教師的年齡開展成長杯、敬業(yè)杯、升華杯教學大賽。說到底就是讓每個教師有機會展示自我,有機會與別人交流。但并不是每一位教師都有正確的認識態(tài)度。去年我校組織教師講公開課,要求45周歲以下的教師參加,一位女教師找教研主任,說自己的身份證是45周歲以下,但戶口本是45周歲,所以,就不用講了。為什么不愿意讓別人聽自己的課呢?是缺乏底氣、缺乏自信。你穿一件新衣服,是不是喜歡讓別人欣賞一番、評論一番、贊美一番?一個教師的課堂好不好,不是封閉起來,不是自我感覺,而是要走向開放、走向?qū)W生,與同行平等交流,讓實踐去做出評判。不敢亮出自己,不愿意與別人共同研究的課,無論如何也不能稱得上好課。
東漢哲學家王符在《潛夫論》中說:“大人不華,君子務(wù)實?!睆娬{(diào)優(yōu)秀的人不羨慕浮華,不虛有其表;有修養(yǎng)的人注重實際,崇尚實干。對教師來說,務(wù)實既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能力。西方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給學生們布置了一道作業(yè)——從今天開始,每個人每天盡量地把胳膊前后甩300下,并問:“大家能做到嗎?”當時學生們都笑了,認為這么簡單的要求,都能做到。一年后,蘇格拉底問這件事,全班只有柏拉圖一人堅持做到了。陶行知曾說過一句精辟的話:“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做到誨人不倦。愛學、善學的教師,才能影響和培養(yǎng)出勤學、懂學的學生?!?/p>
對教師來說,讀書的積極作用怎么強調(diào)也不過分。2009年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溫家寶總理視察國家圖書館并發(fā)表講話,他說:“讀書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境界,關(guān)系一個民族的素質(zhì)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2012年11月9日的《解放日報》刊登了于丹一篇論讀書的文章,她認為讀書要讀心,“當一切的閱讀和修養(yǎng)歸于一顆心的時候,我們就同時擁有了整個世界”。閱讀能使教師擺脫生命的漩渦,喚醒并開發(fā)內(nèi)心生長的力量;閱讀使教師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不僅決定著他理解駕馭教材、參與課程開發(f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真誠、深刻和豐富的課堂,帶給學生以廣博的文化浸染,讓學生在廣闊的精神空間中自由馳騁。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書籍的潤澤下,教師才能真正地拓寬視野,厚實底氣,提升素養(yǎng),才會有靈動的課堂。
三、基于追求學校卓越,我們的管理應(yīng)該做什么
學校管理說到底就是讓與學校相關(guān)的資源和所有教職工為學校的發(fā)展釋放正能量。校長必須敏銳地發(fā)現(xiàn)“發(fā)展的窗口”,通過發(fā)展課改、強化管理、打造特色等方式,或錯位發(fā)展,或彎道超越,或項目突破而異軍突起。校長應(yīng)當在做優(yōu)質(zhì)量、做響品牌、做好校園文化上下功夫,在管理上形成自己超前的思維、獨特的思路。要用好“四官”,即多用眼去看,拓寬視野;多用耳去聽,在不同聲音中選擇出悅耳的東西;多用心去想,讓每一項決策都符合規(guī)律;多用嘴去說,講什么話,對誰講話,怎么講話,把握有度。
有一篇文章描述學校管理時,用了三句話:著力“走得對”,努力“走得快”,給力“走得穩(wěn)”。我想,著力“走得對”,就是要把握好方向,在選擇路徑時要有頂層的設(shè)計,也要有底層的基礎(chǔ),做到少走彎路、不走錯路才能使弱校、邊緣校由邊緣變前沿,由后衛(wèi)變前鋒,由跟跑變領(lǐng)跑。努力“走得快”,就是選擇最好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最優(yōu)質(zhì)的服務(wù),辦成學生向往、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學校。給力“走得穩(wěn)”,就是要不斷地尋求不一樣的精彩,腳踏實地做好教育的每一件事情。
從實踐的視角看學校管理更要注重實踐性,因為“怎么做”比“怎么說”重要。問題的解決和素質(zhì)的提高是追求卓越的基礎(chǔ)。習近平最近在一篇講話中提出:“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痹诮逃龑嵺`這塊土地上,我們理應(yīng)成為守土的優(yōu)秀之人。什么是優(yōu)秀的人?我認為,思考+感悟+行動=優(yōu)秀的人。愿優(yōu)秀的團隊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業(yè)績。
(責任編輯 尹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