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草寬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讓人振奮的目標,但這也是一個不容易實現的歷史任務,任重而道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讓我們有了一個大體的制度框架與制度輪廓,讓我們在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方面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但制度的確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鄧小平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黨的十七大更進一步指出,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依然處在不斷變革過程中。正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尚在不斷變革完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有輝煌也有遺憾、有成功也有不足、有經驗也有教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中前行,在創(chuàng)新中進步,在發(fā)展中完善。
其次,制度的不斷變革意味著一些已經成形的制度體制還要進一步變革,意味著要對既定利益結構進行與時俱進、順應歷史潮流和民意的調整。這一過程必然必然會招致一些既得利益群體的反對。我們必須拿出一往無前的勇氣,不斷用好的制度來革除不好的制度,用好的制度環(huán)境來取代不好的制度環(huán)境,用好的制度變遷路徑來替代不好的制度變遷路徑,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科學、健康、規(guī)范、進步的制度保障。
最后,制度的真正完善依賴于社會經濟關系的根本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并不是我們想完善就能完善的,而要在中國社會經濟關系進一步社會主義化的前提下展開。沒有社會主義的不斷成熟,就沒有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這一過程任重道遠。
(摘自人民網)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讓人振奮 任重道遠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這標志著中國的改革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宣示了我們黨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大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總部署、總動員,也展示了我們黨繼續(xù)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發(fā)有為、推進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改革開放的巨大勇氣和堅定決心。
本次全會《決定》圍繞“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尤其在總的目標中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新的說法,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決定》提出的“六個緊緊圍繞”,全面勾畫出了未來一個時期我們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tài)文明體制以及黨的建設制度上的改革方向,這是決定我們黨正確把握未來中國改革方向的總的路線圖,它必將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全會《決定》還圍繞“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和契合發(fā)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zhàn)略判斷,全面闡述了我們黨對新時期改革的歷史使命和重要擔當的深化認識,深刻表明了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改革的鮮明性質和根本任務。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必將繼續(xù)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以建立完善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體制機制建設,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必將 “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使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由此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的新一輪改革開放,將繼續(xù)引領未來的中國的面貌發(fā)生新的歷史性變化,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更加美好和廣闊的時代前景。(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六個緊緊圍繞”勾畫出中國未來的改革方向
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tǒng)部署。全會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fā)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yōu)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yōu)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簡政放權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其中的要點就是,該放的權力要放到位、放得實,該管的事要管得住、管得好,要打好有效放權和高效監(jiān)管的“組合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使簡政放權真正成為發(fā)展的豐厚“紅利”。
一是做到“敢放”。放權,涉及到政府部門職能定位、權力利益調整和管理方式改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氣魄,不怕疼,敢于割自己身上的肉,把該放的權力放到位。要講大局、勇擔當,敢于沖破部門利益的藩籬。也不要怕放了不好管,要充分運用好市場、社會和基層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是做到“真放”。簡政放權,要動真格。不能避重就輕,放小不放大,只放利益小的事項,利益大的事項就死死抱著不放;不能避實就虛,明放暗不放,利用部門“紅頭文件”,或以登記、備案、年檢、監(jiān)制、認定等形式,巧立名目,變相設置審批事項,“換湯不換藥”;不能先放后收,找各種借口把權力又收回來。
三是做到“善放”。簡政不是“減政”,不能什么都放、推卸政府責任。應該由政府履行的公共服務、環(huán)境保護、安全生產等職責,要切實擔當起來,不能甩給企業(yè)和社會,還要進一步加強。放權并非“放任”,不等于放棄管理,不能一放了之、放任不管,后續(xù)監(jiān)管要嚴起來、硬起來,做到審批減下去、責任加上來。簡政放權后,要轉變管理方式,研究建立一套新的監(jiān)管機制。
(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再發(fā)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必須構建決策科學、執(zhí)行堅決、監(jiān)督有力的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高波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反腐敗既是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柱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現。endprint
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攻堅期、反腐治標關鍵期和公眾輿情關切期,反腐敗從撇清發(fā)展的尋租經濟“水分”,濾掉社會的奢靡風氣“糖分”,減少改革的利益沖突“戲份”等方面體現并仍將體現出經濟治理、政治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多功能”。
在接下來的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不論是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還是處理好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都必須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必須構建決策科學、執(zhí)行堅決、監(jiān)督有力的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必須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xié)調機制,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和制度保障;這些是三中全會給反腐敗的“任務包”,也是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增長點。
(摘自人民網)
三中全會強調制度建設給反腐敗制定“任務包”
時政要聞/實踐文摘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zhàn)略,確保國家安全”。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是加強我國對外交往工作頂層設計的表現,提高了國家安全工作的協(xié)調層級,能夠更好地統(tǒng)籌各部門各方面工作。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之所以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主要是隨著世界變化和中國的國際地位的提高,外國對中國的關注也提高,各種形式的情報活動更加多樣,渠道更加多元。同時,世界各地“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三股惡勢力的活動都很頻繁,恐怖主義對無辜平民攻擊的手段日益殘忍。伴隨著高新技術的發(fā)展,大頻度的人員往來,軍事技術的發(fā)展,各種利益的交匯,國家安全問題呈現與之前不一樣的局面,國家安全問題更加復雜,形式更加嚴峻。需要國家多個部門共同協(xié)作,有效保護國家安全。所以在原有國家安全機制上,我們要建立新的應對機制。曲星認為,成立這個委員會,能夠更加有效整合各個部門的力量,更加有力地進行協(xié)調,協(xié)調的層級更高。這將有利于國家安全工作的整體規(guī)劃,統(tǒng)一協(xié)調行動,集中力量。
中央黨校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原所長宮力則認為,中國目前國家安全和麻煩主要來自海上。海上安全就涉及海洋局、海軍、外交部等等部門,需要有一個機構統(tǒng)籌安排。宮力指出,習近平等新一屆領導集體上任之后,一直強調中國外交的頂層設計。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將更有利于部門間的相互協(xié)調,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這也是跟國際接軌的做法,一般大國都有這樣的機構,比如美國等。
(摘自新華網)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改革千頭萬緒,核心是理順“兩只手”的關系,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我們既然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就一直圍繞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展開并曲折逡巡而行。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關鍵在政府方面。政府運用法律的、經濟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而不是凌駕于市場之上。要把“萬能”的政府改為“有限”的政府、改為“服務型”的政府。
十八屆三中全會重筆提出,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改革下一步很重要的是建設統(tǒng)一大市場,推進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在過去三十多年中商品和服務基本實現了市場化,但是生產要素沒有完全市場化,例如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等。下一步將明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勞動力市場改革、資金市場改革的方向和內容。
中央提出健全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需要,是系統(tǒng)性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計劃體制當初建立時,有兩大支柱:一是國有企業(yè)體制,二是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在城鄉(xiāng)二元體制下,戶籍分為城市戶籍和農村戶籍,城鄉(xiāng)被人為地割裂開來,生產要素的流動受到十分嚴格的限制。時至今日,距農村家庭承包制改革已經30多年了,無論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協(xié)調社會發(fā)展,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角度來看,對城鄉(xiāng)二元體制進行實質性的改革都是亟須的。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全面改革,是新一屆領導面對的重大課題,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將重點解決的問題。新一屆政府以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的機構改革開局,表明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府轉型相結合的改革方向。(摘自《經濟參考報》)
關于財稅改革,三中全會公報的三個亮點十分引人注目。首先,公報將財稅改革與國家治理緊密相連。這一論述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此前有關財稅改革的常規(guī)認知。后者大多關注管理層次上的財稅改革,包括合規(guī)性管理和績效管理,很少上升到治理的高度。治理層次的財稅改革,有助于將財稅改革引導到更系統(tǒng)、更深刻、更持久的路徑上。與管理視角不同,治理視角的財稅改革強調財政授權機制、受托責任、透明度、預見性和參與,這些都是善治的基本元素。
公報的第二大亮點是將財稅改革與制度建設緊密相連。公報關于財稅體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的提法令人耳目一新。這是黨的文件首次將財稅制度提升到如此高度,超越了此前的所有相關論述。財稅制度作為國家制度體系的核心和關鍵組成部分,覆蓋了稅收制度,預算制度和政府間財政關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公報明確提到了要改革預算管理制度、加強預算透明度和在穩(wěn)定稅負的前提下改革稅制,這三大財稅制度改革,將在未來較長時期內,引導中國財稅體制改革,成為公共財政建設的主要支柱。
公報還把財稅改革與政府、市場關系的改革緊密相連。公報明確提出科學的財稅體制在優(yōu)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tǒng)一、促進社會公平上的獨特作用,這是政府核心職能與作用的第三個關鍵方面。這一論述,將財稅體制改革的戰(zhàn)略方向,引向正確界定政府角色與職能,以及政府與市場的合理關系上。公報還特別強調了要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這一對財稅體制改革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摘自人民網)
備受矚目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本次會議適逢中國改革“窗口期”,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為使命。
《公報》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一定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不管怎么改,文化是一定要為人民服務。文化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有所不同,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利潤占有很大比例,講求產出效益。而對于文化體制改革來說,利潤不是最主要的,如何為人民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才是需要首要考慮的因素。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要將能推向市場,該推向市場的,交由市場來決定。在為人民服務的同時,優(yōu)化文化市場體系結構。(摘自人民網)
責任編輯:王 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