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
夜班飛機(jī)于深夜抵達(dá)機(jī)場,城市輕軌把我們送到蘇丹艾哈邁德電車站,下車,抬眼間,藍(lán)色清真寺在墨色的天幕下熠熠生輝。于是恍然醒悟,伊斯坦布爾,我們來了。
藍(lán)色清真寺
吃過早餐,直奔距客棧咫尺之遙的藍(lán)色清真寺。土耳其雖然是個世俗國家,但90%的人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斯坦布爾更是擁有500多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座位于蘇丹艾哈邁德廣場的藍(lán)色清真寺。
清真寺剛剛開門,還沒有太多游人,可以好好觀賞著名的六根宣禮塔。關(guān)于六根宣禮塔,還有一段來歷。據(jù)說土耳其蘇丹艾哈邁德一世決心修建一座可以和圣索菲亞大教堂媲美的清真寺,他對建筑師說,要在寺外樹立“黃金的”宣禮塔,誰知建筑師聽成了“六根”(應(yīng)該是土耳其語中兩者發(fā)音相似吧),于是六根直指蒼穹的宣禮塔就這樣建成了。這在當(dāng)時的伊斯蘭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圣地麥加的大清真寺也只有六根宣禮塔,別的清真寺怎么能夠達(dá)到它的規(guī)模?最后皇帝出資給麥加大清真寺修建了第七根宣禮塔,總算是皆大歡喜。于是,藍(lán)色清真寺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座擁有六根宣禮塔的清真寺。
這座清真寺本名“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但寺內(nèi)上萬片藍(lán)色瓷磚的裝飾非常有名,最后反而是“藍(lán)色清真寺”的綽號壓倒了真名。我覺得藍(lán)色清真寺并不太藍(lán),倒是有些紅——巨大的穹頂下,一眼望不到邊的紅色地毯讓人印象深刻,據(jù)說都是信徒捐獻(xiàn)的。而我覺得最美麗的還是幾十個圓形吊燈,從高高的穹頂一直垂墜到游客頭頂,不像西方宮廷吊燈那么繁瑣,線條簡潔流暢,一圈一圈的光環(huán)蕩漾在半空中,流光溢彩,讓人目眩神迷。
參觀清真寺,除了脫鞋,對于女士還有一個要求,就是包頭。我們早有準(zhǔn)備,自備寬大紗巾,沒想到色彩鮮艷的頭巾居然成了一道小小的風(fēng)景線,不但收獲各種注目,更有從頭到腳裹著布卡的當(dāng)?shù)貗D女主動過來合影,真讓我們受寵若驚呢。
圣索菲亞大教堂
作家莫言評價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時說:“在天空中冷空氣跟熱空氣交融的地方,必然會降下雨露;海洋里寒流和暖流交匯的地方會繁衍魚類;人類社會多種文化碰撞,總是能產(chǎn)生出優(yōu)秀的作家和優(yōu)秀的作品?!?/p>
在伊斯坦布爾,這種文化交融碰撞最鮮明的體現(xiàn),大概就屬蘇丹艾哈邁德廣場了。與伊斯蘭世界最杰出的清真寺之一藍(lán)色清真寺面對面的,正是基督文明最宏偉的教堂之一圣索菲亞大教堂。這樣的格局仿佛在提醒著遠(yuǎn)道而來的人們,別忘記兩千年來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誕生過西方和東方兩個偉大的帝國。
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建造時間比藍(lán)色清真寺早了將近一千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始建于公元325年,兩百年后由查士丁尼大帝重建,在長達(dá)一千年的歷史里(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落成之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作為伊斯蘭世界里的基督教文明象征,圣索菲亞大教堂見證了政治興衰與宗教斗爭。15世紀(jì),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攻入君士坦丁堡,把大教堂內(nèi)的壁畫用灰漿覆蓋,搬走所有雕像,還把它改名為阿雅索菲亞清真寺……今天,這座建筑被改建為博物館,那些被遮蓋的壁畫終于可以重見天日。
圣索菲亞大教堂最初吸引我的是一張照片:那絕頂華美的吊燈漂浮在半空,置身其間仿佛來到了《星球大戰(zhàn)》里阿米達(dá)女王的宮殿,星辰大海,如夢似幻。然而,旅途中總會有各種遺憾:我們遇上了大教堂維修,巨大的鋼鐵腳手架占據(jù)了大殿一半的空間,多數(shù)吊燈沒有點亮,夢幻般的效果打了大大的折扣。
土耳其的“清明上河圖”
從蘇丹艾哈邁德廣場的人潮中擠出來,我們乘坐有軌電車前往金角灣的Eminonu碼頭。伊斯坦布爾被雄偉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分割為歐洲區(qū)和亞洲區(qū),而歐洲區(qū)又被金角灣分為老城區(qū)(蘇丹艾哈邁德區(qū))和新區(qū)(貝伊奧盧區(qū))。金角灣上有一座著名的大橋,連接著新老城區(qū),它就是加拉太大橋。
初上加拉太大橋,我們一下子被這里的“臟亂差”驚呆了:城市最重要的大橋,居然允許人們擠擠挨挨地在橋上釣魚,橋下各色小餐館林立,釣上來的魚馬上就有餐館接手,碼頭上排滿了各種小攤販,絡(luò)繹不絕的無照經(jīng)營者叫賣著稀奇古怪的玩意兒。每一分鐘都有輪船拉響汽笛,每一秒鐘都有小販熱情的叫賣聲。著名的耶尼清真寺矗立在大橋一端,它有著將近400年歷史,算是城市里最“年輕”的清真寺了。不遠(yuǎn)處是著名的香料市場和大巴扎,衣著開放的游客和從頭包到腳的穆斯林婦女穿梭其間。更遠(yuǎn)一點,還有無數(shù)清真寺的圓形穹頂,豐富著這個城市的層次感……各種聲音,各種形象,各種氣息,鋪天蓋地向你襲來,讓你從應(yīng)接不暇到眼花繚亂,最后迷醉于其中——這就是土耳其版的“清明上河圖”。
巴扎,起源于波斯語,其意為“有頂?shù)募小保澜缟献畲蟮陌驮鷵?jù)說是烏魯木齊的國際大巴扎,而伊斯坦布爾的大巴扎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跟烏魯木齊大巴扎(建成于2003年)相比,這里的大巴扎顯得十分陳舊,狹小的巷弄仿佛迷宮般雜亂,墻角屋頂還有些殘損,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卻更能尋覓到古典的市井風(fēng)情。游蕩在這些雜貨鋪之間的不只是外來游客,還有更多的本地居民,在這里,你會覺得離伊斯坦布爾的生活更近了。
逛大巴扎需要三個條件:體力、眼力和口才,缺一不可。想一想,要在4000多家商鋪里挑選到合意又不貴的好東東,可不得走斷腿、挑花眼、講價講個口干舌燥嗎!當(dāng)然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荷包。大巴扎里琳瑯滿目的各色商品、漂亮養(yǎng)眼的藝術(shù)品、可口的土耳其食品都在向你的荷包招手呢,更別說還有那些舌綻蓮花的小販了。最終我們都沒有空手而返,或多或少為大巴扎的繁榮昌盛作出了一份小小的貢獻(xiàn)。
伊斯坦布爾的第一天,在回旋舞中結(jié)束。春晚小彩旗的不停旋轉(zhuǎn)“火了”,也許其靈感來自土耳其的回旋舞?伊斯蘭的回旋舞其實是一種祈禱儀式,形式很簡單,就是以左腳為支撐點,不停地逆時針旋轉(zhuǎn)。近些年,隨著土耳其旅游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回旋舞已經(jīng)成為一種旅游文化的點綴,某種程度上就像川劇里的變臉。
蘇丹艾哈邁德廣場上有家花園餐廳,每晚提供回旋舞表演。年輕的舞者走上舞臺,這是一個長得很純凈的男孩,穿著長長的白袍,頭戴駝色帽子,他微微垂著頭和眼瞼,居然有一種靜默的力量。音樂起,男孩雙手抱胸,深深鞠躬,讓嘈雜的露天餐廳都為他安靜下來。旋轉(zhuǎn),旋轉(zhuǎn),一直旋轉(zhuǎn),緩慢、優(yōu)雅,帶著觀眾一起進(jìn)入了物我兩忘的神奇境界。endprint
博斯普魯斯海峽之旅
如果說在伊斯坦布爾必須要做一件事,那一定就是乘船游覽博斯普魯斯海峽了。這是一個出現(xiàn)在教科書里的重要名詞,我們一般都說它是歐亞大陸的天然分界線,是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其實它還是溝通南北海域的重要連接點——博斯普魯斯海峽勾連起了北方寒冷深邃的黑海和南方溫暖明媚的地中海,可謂是世界上最具有戰(zhàn)略價值的水道之一,許多國家的商船(甚至軍艦)都會長年穿行在這里。這樣一個傳說級別的世界坐標(biāo),親身去體驗它觀賞它,需要理由嗎?
我們乘坐的渡海游輪從Eminonu碼頭出發(fā),為了挑個好位置,我們早早就跑上船,后來發(fā)現(xiàn)這真沒有必要,船行海峽間,兩岸風(fēng)光如畫卷般迤邐展開,我們一會兒跑到船頭一會兒跑到船尾,一會兒奔向左舷一會兒奔向右舷,哪有坐下來安安穩(wěn)穩(wěn)隔著玻璃窗看風(fēng)景的時候啊。
船過跨海大橋是全程最高潮之一。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窄處只有800米,兩座并肩而立的斜拉式跨海大橋連接著歐亞大陸。左歐洲,右亞洲,不得不感嘆伊斯坦布爾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大橋歐洲一側(cè)是著名的魯梅利城堡,15世紀(jì)時奧斯曼帝國軍隊藉此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完成了對君士坦丁堡的包圍,最終東羅馬帝國滅亡,土耳其進(jìn)入奧斯曼時代,歐洲的中世紀(jì)徹底壽終正寢。我們從游輪上遠(yuǎn)眺這座城堡倒沒有多少幽思,只覺得古典風(fēng)的城堡與現(xiàn)代感的跨海大橋一起,構(gòu)成了一道美麗的海上風(fēng)景線。
大約兩小時后,游輪抵達(dá)終點站Anadolu小鎮(zhèn)。說實話,第一眼看到碼頭熙熙攘攘的人潮和密密匝匝的海鮮餐館,真心有點失望,這哪里是想象中荒涼而神秘的黑海之濱。我們開始向山上攀登,漸漸遠(yuǎn)離碼頭的喧囂,游人也越來越少,修葺整齊的山路變成了狹窄荒蕪的土路,斜斜延伸向天邊。接近山頂時,Anadolu古堡的廢墟展現(xiàn)在眼前,古堡腳下有個黑衣的老婦獨坐在銹跡斑斑的鐵柵欄邊,旁邊臥著一條老狗,不知怎的,這情景竟讓我有一種置身中世紀(jì)的神秘之感。
此時,連續(xù)晴朗了十多天的老天忽然變了臉,原本萬里無云的晴空出現(xiàn)了一朵朵淡墨色的烏云。站在古堡上俯瞰黑海,來時還是蔚藍(lán)的大海不再明亮,變成了更顯深邃的灰藍(lán),這灰色在逐漸向黑色加深,慢慢地,黑??雌饋碚娴氖恰昂凇焙A耍【褪菑倪@里,黑海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勾連了馬爾馬拉海、地中海,最后匯入大西洋……這里,就是俄羅斯夢寐以求的黑海入???。
下午,游輪開始返航。由于天氣的變化,博斯普魯斯海峽呈現(xiàn)了與來時不一樣的風(fēng)情,來時是詩歌和油畫一般的風(fēng)情,同時是高爾基曾歌頌過的風(fēng)情:“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fēng)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美景在翻卷的陰霾中漸行漸遠(yuǎn),隱于虛無。忽然就產(chǎn)生了一種莫名的憂傷——在土耳其游走了15天,走過安納托利亞高原,走過地中海和愛琴海岸,在千年古城里徜徉過,在清真寺和教堂間迷醉過,每一天都是新鮮、驚喜、震撼和愉快的,從來沒有體會到帕慕克筆下那種帝國斜陽般的“呼愁”,唯有這一刻,倏忽間有一種陌生的憂傷在胸臆間漸漸升起,終于明白,美景之美,在其憂傷。
(全文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