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喜歡收藏古籍的朋友,常詢問善本書的標準。好像夠得上“善本”的,在收購、拍買時,“身價”就上去了,收藏價值也就高了。有些根本夠不上“善本”的,也打著“善本”的旗號,欺世騙人。說實話,善本書的標準隨著時代久遠而變化,沒有鐵定的標準,但也并非沒有衡量的尺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有關部門在整理《中國古籍善本書總目》時,就聽取了許多專家的意見,將善本書的標準定為“三性九線”。
所謂“三性”:一是因其書年代久遠而具有的“歷史文物性”,二是因其書內容有重要參考價值而具有的“學術資料性”,三是因其書雕版印制考究、插圖等精美而具有的“藝術代表性”。
以此“三性”為原則,延伸出下列具體可操作的“九條”:第一,元代或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寫的圖書;第二,明代刻印或抄寫的圖書(版本模糊、流傳較多的除外);第三,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抄本;第四,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印刷的圖書;第五,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第六,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及較少見的刻本、抄本;第七,辛亥革命前有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抄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刻本、抄本;第八,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國印刷技術發(fā)展、代表一定時期印刷水平的各種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書的刻本;第九,明代印譜、清代集古印譜、名家篆刻的影印本,有特色或有親筆題記的。
凡是符合上述九條細則之一者,可稱為善本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