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中林
貞觀年間,許敬宗很得志,是負(fù)責(zé)起草詔書、掌管機(jī)要的近臣之一。
有一天,唐太宗問許敬宗:“我看滿朝文武,你是最賢能的一個,為什么還有人不斷地在我面前談?wù)撃愕倪^失呢?”
是人都有缺點,被人非議是一件正常的事,但怎樣來說明這個道理不容易。如果直接回答賢與不賢,容易陷入自夸;而且,自己賢不賢君王自己清楚,自己即便說了也不能改變什么,反而還有可能落入君王設(shè)置的陷阱中。如果直接追問是誰在非議,也容易給君王氣量狹小的形象,更何況就是問了君王也不一定說。明顯,正面回答不是最佳方案。
而許敬宗就采用了迂回的策略。他說:“春雨如膏,滋長萬物,農(nóng)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光輝,天尚不能盡遂人愿,何況臣乎?”
他雖然說的是春雨和秋月,但是卻巧妙地回答了唐太宗的問題。一人難合百人意。春雨、秋月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那么有人非議臣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回答僅限于此,那也只是一般性地應(yīng)對,并不能充分表現(xiàn)他的才華和機(jī)智。事實上,他在對答的過程中,還從非議的形成原因及造成的后果透徹地闡明了其危害性。
他說:“臣無肥羊美酒,以調(diào)眾人之口,故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信。君聽臣遭誅,父聽子遭戮,夫妻聽之離,朋友聽之別,鄉(xiāng)鄰聽之疏,親戚聽之絕?!?/p>
自己為什么會遭到別人的非議呢?因為自己沒有肥羊、美酒來堵住悠悠之口。于是,流言蜚語自然就甚囂塵上了。這樣的背景下,是非是不能聽的,就是聽了也是不可信的。為了說清為什么不可聽,他用了一組排比,列舉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鄉(xiāng)親和親戚之間聽信是非造成的惡果,用形象化的語言鞭辟透徹地闡明了其中的危害。
話說到這里,就已經(jīng)把是非問題說透了,也提醒唐太宗不能聽信流言。但是,他還是覺得言不盡義,又對是非問題作了進(jìn)一步的闡述。
他說:“人生七尺之軀,謹(jǐn)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比穗m然身高七尺,但是三寸舌卻是要時刻提防的,因為它能造謠中傷、顛倒黑白、誣陷他人。這樣的三寸不爛之舌就像龍泉寶劍,殺人都看不到血啊。
三寸不爛之舌,殺人不見血,多形象的比喻,多鮮明的對比,是非的危害還有什么比這更觸目驚心的呢?
這樣由遠(yuǎn)而近,由淺入深,條分縷析,層層深入,許敬宗把一個是非問題的產(chǎn)生和危害講得通透明朗,發(fā)人深省。
難怪唐太宗聽完之后嘉許地說:“你說得很好,我會記住的。”
往事越千年。他們君臣的妙對遺落在歷史的風(fēng)塵里,但是今天讀來依然讓人警醒。做人要嚴(yán)于律己,對人不可說是非,更不能聽信是非。做事就應(yīng)該像春雨一樣無私,像秋月一樣磊落。即便所作所為不能盡如人意,但是只要行得正、走得直,心胸坦蕩,自然無愧于心。
英翔宇摘自《新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