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岳霞
現代孩子的生存狀態(tài)并不樂觀,入“好學校”競爭激烈,課業(yè)壓力大,父母擔心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里,只有少數孩子有機會成功,而自己的孩子可能沒那么幸運,所以,他們把孩子的學習生活安排得滿滿的,孩子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忙人”。
如此大的壓力和忙碌的生活,會導致孩子產生焦慮感。想知道你的孩子是不是這樣的“小忙人”,可以試試下面的測試,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正處于下面描述的狀態(tài),就在前面的方框里畫上“√”:
□孩子沒有無所事事的時候。當你閉上眼,腦海中的孩子不是在寫作業(yè)、練琴,就是在上才藝課。
□孩子像個小老人,雖沒駝背或長白頭發(fā),但看起來沒精神,老是喊累,頭痛,睡不好。
□孩子連最喜歡的冰淇淋或偶像都不愛了。
□孩子成績退步,課后活動和學校作業(yè)沖突,功課做不完,也沒時間好好準備考試。
□汽車變得像家中一員,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幾乎都在車上度過。
□孩子經常悶悶不樂。
□好久沒看到孩子的朋友來家里玩。
□家庭晚餐已成歷史,孩子要訓練、補習,沒空在家里吃飯,甚至常在車上解決晚餐。
□孩子變得很依賴,老是等你告訴他接下來要做什么,不能自己決定或行動。
□你自己也好累,厭倦總是為孩子的活動在“擠時間”,甚至想到今天孩子得干嘛就覺得煩。
如果你的選擇大于等于5,那么一定要注意,你的孩子很有可能已經成了一個“小忙人”,他可能需要更多“暫?!?。
心理學理論認為,焦慮就像警覺系統(tǒng),人有警覺心(好比過馬路留心車輛)是好的,但不管是成人或孩子,都需要間歇性“警戒解除”這種放松狀態(tài),如果我們隨時都處于戒備模式,焦慮就永不止息,不需焦慮時也無法放松。
如果把焦慮寫成數學公式,就是把所有讓我們憂心的事物相加,減去我們能夠解決的事,得出的數值就是焦慮的程度。這個算式可以幫助我們看見為何有愈來愈多的孩子感到焦慮。
現代人的焦慮有增無減,但緩解焦慮的機制卻式微:孩子在戶外活動探索大自然或跟鄰居孩子玩耍的時間都遠遠不夠,也沒有足夠的時間整理吸收他的感受與經驗。更糟的是,因為大人“怕孩子無聊”,老是在動腦筋幫孩子找事做,孩子只得賣力配合演出,參與各種活動,忙到沒時間無聊。
就這樣,父母不知不覺把自己和孩子都逼入焦慮的絕境,沒有認清希望孩子“學習表現好、永遠開心、很有創(chuàng)造力、人緣又好”這樣的心愿是不切實際的,最后一定會為孩子帶來難以處理的焦慮與身心透支。
想要破除焦慮的魔咒,父母一定要先有能力覺察自己的身心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檢視自己如何處理焦慮。有時父母很矛盾,一方面對孩子說“如果你不想參加同學集體活動,你可以不用去”,但若發(fā)現孩子沒有玩伴或好友,父母又很煎熬,擔心孩子有人際障礙。
身為父母,我們得盡力把焦點放在焦慮、擔心和害怕的反面,我們得創(chuàng)造更多放松與在戶外活動筋骨的時光,容許孩子能在好玩、安全但看起來仍有點刺激的地方進行小小冒險。在孩子面對障礙、恐懼時,輕輕拍他的肩頭或給他一個擁抱,對他們的幫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