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杉在2014年1月15日《中國青年報》撰文指出:在我國,教育成就夢想顯得更為急迫。一方面是機會空間的逼仄,教育上升通道的擁擠,另一方面是教育不僅事關家族的社會繼替與宏業(yè),更是稀缺機會分配的代理機制。如此,它的運作邏輯就顯得尤其重要。
“把蛋糕做大,讓更多的人能吃到。”投資教育,不僅成為個人與家庭,也成為政府合理且正當的選擇。運用加法甚至乘法邏輯,教育以樂觀地增長,滿足越來越多人的需求。然而,越多的教育就越好嗎?它能回避人與人競爭中的機會博弈嗎?做大的蛋糕如何與稀缺的資源與機會兌現?何為“人民滿意的教育”?通常的理解是“優(yōu)質的”和“均衡的”教育,然而,“優(yōu)質”有時候正在于“稀缺”。稀缺何以可能?保障稀缺性的制度邏輯為:高競爭、高排斥與高壟斷。即教育機會上的高競爭,教育篩選中的高排斥,核心利益的高壟斷。在此制度邏輯下,有限理性驅使人選擇“墊腳策略”:在劇場看戲,四周都靜坐時,站起來會看得更清楚;左鄰右舍都站起來時,墊腳能看得更清楚;當所有的腳都墊起來時,誰又能看得更清楚?
在基礎教育中,學業(yè)負擔為何越減越重?因為學業(yè)結果事關稀缺機會。面對人數眾多、參差不齊又都渴望獲獎的選手,競賽規(guī)則的制定成為技術難題。既要確保參與的大眾性,又要確定獲勝的稀缺性,要平衡地玩好這一戲法,還真不容易。這就需要規(guī)則不斷地推陳出新。對個人及家庭來說,教育投資已成為一場成本高昂的豪賭。難道他們沒有意識到風險嗎?非也。問題是:難道他們還可以有別的選擇嗎?教育在此已成為一種防御性的策略,不參與即出局,準確地說,大眾高等教育時代,更多更高的教育已變成一種強制性的資格要求。在此情勢下,教育想不“過度”也難!我們憂慮的是:這場教育投資的盛宴將由誰、且以何種方式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