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鵬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李建茹
北京安定醫(yī)院心理科主管心理師
徐凡
父母必讀養(yǎng)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受不了批評!
Q女兒4 歲多,有一次,她彈鋼琴很不專心,爸爸批評她后,她不僅不虛心,說了她兩句后就大哭起來。幼兒園老師也反映,在幼兒園批評她后,也會大哭,我也有些擔心,是不是平時對孩子太溺愛了,她以后會不會經受不了人生中的任何風雨?。?!
A通常對孩子的教育是以肯定為主,孩子在愉快的情緒中會有更好的表現(xiàn)和智能發(fā)揮。這位孩子是一個有好勝心的孩子,對這類寶寶,不能單憑其哭鬧就認為是脆弱,是經不住批評的,寶寶本身就處于情緒化的年齡階段,一時不開心,哭是本能反應,哭是一種情緒表達,發(fā)泄出來本身就是寶寶自身在平衡自己、修復自己。另外,從另一個層面上說,如果
孩子不專心練習鋼琴了,最好不勉強,因為不專心意味著她的興趣點沒在此處,沒興趣就容易出錯,出錯再被批評,這樣過程就會變得不快樂了。對于孩子來講,保持興趣與帶來快樂是他們做一件事情的意義。
不適度溺愛和批評需要反思
這位媽媽也提到了平時對孩子太溺愛了,如果你已經質疑自己的態(tài)度有欠妥之處,反思一下是必要的。父母對孩子不適度的溺愛和不適度批評是相聯(lián)系的,因為無論是溺愛還是批評孩子,多是以我們成人的喜好或認為的標準為主,而不是以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能力為主。所以,不要把教育孩子的過程變成我讓你成為什么樣子,而需要靜下心來,體會一下孩子的感覺和愿望是什么,根據(jù)孩子的個體氣質和能力,幫助其未來發(fā)展得較好。
父母可以嘗試這樣做陪伴孩子發(fā)泄情緒 孩子哭鬧時,父母陪伴在一旁,不要說什么或者急于控制令自己感覺不快的“局面”。在孩子沉浸于自己的情緒爆發(fā)狀態(tài)時,批評、解釋、寬慰、講道理,這些辦法基本上都是無效的,最好讓他盡情地宣泄自己的情緒。
從游戲開始培養(yǎng)受挫能力 培養(yǎng)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父母可以從做游戲開始。游戲之前,父母和孩子協(xié)議在先:誰輸誰贏都不許鬧脾氣,誰鬧脾氣就終止游戲。表面上這一約定是泛指所有的參與者,但我們明白這顯然是為孩子而制定的。說好了再玩,讓孩子在約定面前學會接受和忍耐,游戲中的挫折是相對小一些的,也是容易被淡忘的,用這一做法提
高孩子現(xiàn)實中應對挫折的“免疫力”。在游戲中,即便你們察覺孩子輸了不高興也沒關系,可以不理睬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不服氣和委屈,讓孩子帶著情緒繼續(xù)玩下去。按約定堅持下來
就能生效,孩子就不再那么脆弱了。(李建茹)
太大方了!
Q我家兒子2 歲多,從小就比較聽話,這段時間我給他講了好多分享的故事,這下麻煩了,現(xiàn)在只要家里有吃的就要全部帶到鄰居家分享,而且東西沒有了,還會讓我再買再分享,
我說了幾次不用分享,他都沒反應,我很苦惱。
A通常,大方的孩子人緣好,所以我們不必太緊張。
當然,孩子理解問題可能不夠全面。當媽媽鼓勵他分享的時候,他會理解為把好多東西給別人就是分享,而且分享這個行為很好,他理解的分享是相對窄的。這位媽媽要讓寶寶真正學會分享,不妨嘗試這樣:
尊重東西的所有權 父母要教孩子認識清楚家里的東西的所有權是誰。孩子能分享的是他能支配的,屬于他自己的東西。父母要清晰地給孩子建立這種概念,哪些東西是屬于他自己的,他可以分享的范圍都包括什么。如果這種概念不夠清晰,他的行為上就會出現(xiàn)偏差。
分享的結果是彼此都高興 這是分享的一個重要特質。告訴寶寶如果把自己東西分給別人后不開心,達不到彼此很享受的感覺,不是真正的分享。
分享的不僅僅是物質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學會互相分享,不僅僅是在物質上分享,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我告訴你一個好主意,你給我講一個好故事,我們都很開心,這就是分享;我們一起來玩兒一個游戲,這也是一種分享。
變味的分享要制止 變相的以一種物質來交換一種友誼的分享,這種感覺并不好。這種情況容易出現(xiàn)在稍微大一點的孩子身上,父母一旦發(fā)現(xiàn)要及時給以幫助。他會不停地跟家里要錢或物品,去討好一些比他力氣大的,或者稍微“霸道”一點的,是為了獲得保護,這種情況一直發(fā)展下去會不利于孩子發(fā)展自身人格的力量。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分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分享,而不要讓他發(fā)展到另外一面。(徐
沒有朋友,好孤單!
Q有次吃晚飯,我們出來散步,看到小區(qū)里有好幾個幼兒園小朋友在玩耍,我隨口對孩子說:“你去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吧?!焙⒆訐u搖頭,“我沒有朋友?!边@句話讓我很難受,我想起孩子除了周末和表姐一起玩玩游戲外,很少聽她提起幼兒園小朋友,更別提和他們玩了,我要怎么做才能幫孩子交到朋友呢?
A學齡前孩子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膽怯心理。這位媽媽提到的孩子正是缺乏主動性的表現(xiàn)。孩子的社交活動要從小開始,否則社會適應性弱,長大以后會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產生很大的障礙。
父母必須積極關注,鼓勵孩子參與到各種社交場合中,克服其擔心被拒絕或者不被喜歡、缺乏自信等心理因素。給父母4個小建議,嘗試去改善孩子的這種情況:
創(chuàng)造社交的環(huán)境 父母經常帶著孩子去公園,鼓勵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一起做游戲,或者經常邀約小朋友來家里做客,讓孩子擔當小主人角色去照顧其他小朋友。讓孩子感覺到和小朋友交流并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自己也會受到別人的接納。當然,最好是固定的幾個朋友,在長期的交往互助中產生情誼。
獲得老師幫助 獲得幼兒園老師的幫助,增加孩子在幼兒園與小朋友交流的機會。老師對孩子的評價、獎勵與表揚,對孩子至關重要。把孩子的情況告訴幼兒園老師,征得老師的同意,鼓勵孩子在游戲當中的主動性,并得到及時的肯定,增強孩子在同伴交流中的自信心。
感受到父母的力量 父母應給孩子樹立好榜樣,用自己對周圍領居的真誠感情影響孩子,還要常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到親友家去做客,使孩子體會到和別人交往是件愉快的事。
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父母嘗試多和孩子溝通,聽聽他的心里話。每天晚上睡覺前,可以有意無意地問及他當天與其他孩子的相處情況。如果孩子遇到溝通問題,鼓勵并引導他正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