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占偉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以加強初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zh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教學目標。如何提高思品課堂的教學有效性,使學生獲得預期的和應有的進步與發(fā)展,是值得思品課教師思考的問題。
一、堅持以學定教,做到順學而導
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能否體現(xiàn)以學定教的目的,關(guān)鍵要看學生該怎么學,教師是否能做到就怎么教。重點要看學是否為教提供依據(jù),教是否為學服務。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漸進發(fā)展、螺旋上升的過程。在學生從未知到知、不會到會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僅滿足于學生一般性的知和會,還要善于挖掘隱藏在顯性知識背后的一些隱性知識。例如,在教學“公共生活注重規(guī)范”時,就要求學生做社會調(diào)查,讓學生調(diào)查自己父母、鄰居等有多少人收到電訊、信用卡等詐騙信息,收到詐騙信息后又是如何去處理的。學生通過實際調(diào)查采訪,用他們獨特的視角認識到在社會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詐騙信息時有出現(xiàn)。教師再引導學生遇到詐騙信息等類似問題時,要有自我防范意識,學會防騙的方法,提高自我安全意識,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合法權(quán)益。
二、重視學生主體,突出主體參與
新課改理念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因此,生本化觀念應該貫穿在課堂教學中。具體地說,就是教學中的各項活動都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各種科學的方法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課堂學習的管理者與參與者,能以主人翁的意識開展學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由此可見,生本化理念的要求就是要在教學管理中解決好人的問題,即解決人的思想、認識、情感以及知識與技能等問題。主體參與意識,既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還要把他們看作教學過程的主體。主體意識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教學的過程,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大膽地嘗試,通過改進,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努力激發(fā)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學活動。教師也應該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努力實踐“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學觀念,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的。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課堂更加高效
生活是知識的基礎(chǔ)。聯(lián)系生活實際教學就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關(guān)愛與幫助,創(chuàng)造和諧的學習與生活氛圍,讓學生有信心參與到自主學習中去,開展合作學習,相互幫助、相互補充、相互提高。如優(yōu)秀生要幫助“學困生”學習,即給一些簡單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完成,而難度大的學習任務,如討論探究、反饋評價等,由優(yōu)秀生完成,然后大家一起分享學習成果。其次,要聯(lián)系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學校的歷史文化淀積、學校的教育教學成果、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如生態(tài)校園、生態(tài)文明村、文明戶等,一定要恰當?shù)?、?jīng)常性地運用到教學中來,才能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才能使課堂更加高效。
四、開展討論探究,感悟其中道理
討論能讓學生思維的火花碰撞。討論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從而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教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讓學生認識如何做到換位思考,相互支持;懂得什么是換位思考,相互幫助的道理。學會體諒他人、理解他人、關(guān)愛他人、幫助他人,從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不妨設(shè)計這樣的情境讓學生討論:開學發(fā)書的時候,某同學拿到新書后卻發(fā)現(xiàn)有一頁破損,于是很想讓給后面的同學,但他想后面的同學肯定不會要的,于是他自己留下了。問:這個同學的做法對嗎?如果是你,你會怎樣想?如何做?這個情景讓學生從實質(zhì)意義上來理解其中的道理。在這樣的討論與探究中,讓課堂教學的氛圍更加和諧,學生的情緒也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總之,課堂既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學生生活的方式之一。課堂教學應貫穿生活化原則,創(chuàng)設(shè)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的學習中進行探究式學習和活動,以體驗生活的方式,最終達到指導學生生活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