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紅江
現(xiàn)代鋼琴的弦列產生的十數(shù)噸拉力使鐵板的使用成為必需。鐵板通過螺栓與鋼琴的背架相連。
在鐵板應力匯集的地方,中音—次高音分檔處、次高音—高音分檔處和中音—低音分檔處,設有鐵板的鐵筋。音板所承受的弦列施加給它的巨大的壓力從鐵筋處向兩側遞減。在外殼支撐力的作用下,音板受到馬壓后無法向四外延展,球面弧度發(fā)生復雜的變化。同理,調律導致的琴弦應力變化也會導致音板球面弧度在一定程度上的“流動”。由此可知,調律既是確定鋼琴音高的過程,也是安排音板球面弧度變化趨勢、影響鋼琴音準穩(wěn)定性的過程。
鐵板(Kawai up)
為了承受弦列數(shù)噸的壓力,鐵板中部安裝柱頂螺絲以鋼琴的背架做支承,并將琴弦的振動傳遞至邊框與外殼,引發(fā)共振。
柱頂螺絲(Steinway)
柱頂螺絲(Fazioli)
Steinway響鈴支撐最高音區(qū)的鐵板,將共振能量傳遞到邊框與外殼
為了在有限的琴體長度內獲取音高足夠低的低音,鋼琴的琴弦除去使用裸弦(中、高音弦),還使用纏弦,而纏弦又分作單層纏弦(次中音)與雙層纏弦(低音)兩類。弦列交叉排列,即:在平臺鋼琴上,中音、高音琴弦與鋼琴的側邊近乎平行地張掛,低音弦在它們的上方呈交叉狀從左前方至右后方張掛。張掛的方式分為單掛式和饒掛式兩種。為了聲音均衡,現(xiàn)代鋼琴在不同音區(qū)的同音弦組,從低音區(qū)到高音區(qū),分別裝配1-3根琴弦。
纏弦
繞掛式和單掛式張弦
為了使琴弦的振動狀態(tài)產生變化,人們采用了一些裝置。
Bluthner為了增強高音區(qū)的共振,采用了四弦弦組,其中第四弦獨立懸掛,與其他三弦產生共振。
Bluthner 高音區(qū)同音弦組(第四弦為共振弦)
Kawai增加了低音弦,獲取共振和聲。
KAWAI up 的共振弦(多出來的那兩根低音弦調五度)
Bosendorfer 帝王最左邊的9個音起增加共鳴的作用
對于控制琴弦振動而言,最為不可少的是制音器的采用。它使演奏者可以隨意控制抑制琴弦振動的時機,使獲取清晰的聲音和強大的共鳴成為可能。由于琴弦的振動能量不盡相同,為了獲得相對平衡的共鳴感,制音器只覆蓋弦列的一部分,留下最高音區(qū)的近兩個八度的裸弦弦組不受制音器的影響只作完全振動與共鳴。
制音器的覆蓋區(qū)域(Fazioli)
由于弦組內琴弦的排列方式不同,為了獲取最佳制音效果,制音器音頭氈采用了不同的外形。在中、低音毗鄰的裸弦弦組有可能采用組合形式的音頭氈。
音頭氈的種類
在最靠近最高音的覆蓋3弦弦組的制音器音頭上,有可能采用覆蓋1-2根琴弦的音頭氈,以此來獲取制音效果的良好過渡。
過渡制音頭(Yamaha up)
在振動能量較大的裸弦弦組有可能使用輔助制音頭。
輔助制音頭(Yamaha up)
現(xiàn)代鋼琴的制音器通常由踏瓣控制。踏瓣使演奏者可以同時開啟全部的制音器,延留住已經打開的制音器,減少擊打同音弦組的琴弦數(shù)量以改變振動能量,改變弦槌擊弦距離以改變擊弦力度,或者降下弱裝置改變弦槌觸弦的狀態(tài)。
Toyo Apollo SSS系統(tǒng)(制音器與擊弦機分離,鍵盤和擊弦機在左踏瓣作用下可以向右橫移,如同平臺鋼琴一樣通過減少弦槌擊打琴弦的數(shù)量進行弱音。)
弱音裝置(kawai)
制音器開啟裝置及鍵盤平移弱音裝置(Petrof)
(待 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