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君
(邯鄲日報社,河北 邯鄲 056011)
文藝副刊為新聞正刊增添色彩
——從《邯鄲日報》副刊《趙苑》談起
□劉秀君
(邯鄲日報社,河北 邯鄲 056011)
面對眾多新媒體的強勢出現,報紙作為傳統(tǒng)媒體面臨著許多的挑戰(zhàn),有許多報界同仁不由自主地產生了消極的情緒。但是,作為《邯鄲日報》文學作品版《趙苑》的編輯,筆者的認識是報紙遠沒有到窮途末路的地步,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報界同仁應以開放的理念、開闊的思路、開拓性的方法,去吸引讀者,抓住讀者,留住讀者,作為報紙重要組成部分的副刊,同樣需要有這樣的思索。自從2013年12月5日7版,《趙苑》與其他新聞版共同出現以來,以開放的的理念辦副刊,使《趙苑》副刊融入時效性、文學性和地方性,凸顯出了自身的風格,形成了大副刊的格局,成為了百姓心目中的品牌。
報紙承擔的第一使命是報道新聞。報紙副刊是報紙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正刊的補充和延伸,其新聞性是與生俱來的。辦好副刊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春夏秋冬一張臉”,要充分體現時效性。這也是吸引讀者的又一因素,而且能與正刊起到補充、延伸、互動的作用。
融入新聞,2013年12月19日,散文《古今滏陽河》是配合我市備受市民關注的滏陽河改造提升工程,請當地一位地方志的專家撰寫的,他用文學筆法把滏陽河從古到今的變遷,從經常泛濫成災禍及兩岸百姓的害河,到通航通運便利鄉(xiāng)民的通暢河道,為讀者做了一個精彩展現。區(qū)別于新聞信息傳遞,這篇散文在時間上是滯后的,然而卻是抒情的、平靜的、有文化的,這樣的講述更加深入人心。
“家風”是2014年初以來由中央電視臺發(fā)起引起熱議的話題,編輯積極聯系,邀請一位山西的作家寫一篇關于“家風”的文章,那位作家表示他正有此意,文章很快傳來。2014年2月20日散文《家風和煦春意濃》,文中不但把家風的作用和意義娓娓道來,還用形象幽默的語言把家風與家訓、家教等易混的概念區(qū)分的清楚明白,讓讀者讀來如沐春風,卻又風清氣朗地明白了事理。
生活變換在副刊要有體現。副刊不能脫離新聞,更不能脫離實際。有這樣的文章,副刊才能更加吸引讀者,使讀者在欣賞美文的同時感受事件的內涵,這是新聞版面所沒有的。新聞性的融入,豐富了副刊的內容,既使副刊具有了敏銳的觸角,又使新聞有了多維的傳播方式和更大的傳播空間。人們在感受生活、感悟生活中,多了些沉甸甸的思考。
文學性是文藝副刊的特征,這一特征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但是,一直有一個相對固定的群體在關注著這個版面。這個版性決定了版面上的稿件是做給一部分人看的,他們熱愛文學,懂得文學。要想辦好該版,需要編輯下大力氣,對稿件精挑細選,把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刊發(fā)出去。
為此,除了從本地作者中優(yōu)中選優(yōu)外,編輯還特意邀請了全國知名的作家蔣子龍、肖克凡、何申等為《趙苑》撰稿,他們的稿件大氣、自然,有分量、有厚度,還有時效,尤其是何申,他總是能夠在全國各地網上網下紛紛議論之中,即傳來風趣幽默的小隨筆,使《趙苑》能夠與時代同步,與生活共振。
三八婦女節(jié)來臨之際,蔣子龍傳來一篇《現代婦女有多少問題?》在3月6日刊出,他以一位長者、智者、男性的身份,為現代婦女解答了許多難纏的問題,語言平實、觀點鮮明,很適合點撥迷霧中的女性朋友。有許多女性讀者反饋信息說,這篇文章寫得太好了,幫助她解決了思想上的困惑,看完這篇文章后,她知道該怎么做了。肖克凡傳來的作品是一組,《工廠憶舊》,我們?yōu)樗_辟了專欄。這些文章為許多讀者回放了五六十年代的時光,勾起了許多的思緒。
著名作家在文學界有明星效應,他們的名字就是吸引人的焦點。但是,《趙苑》版畢竟是《邯鄲日報》的副刊版,大部分作品還是來自于當地的作者,2013年12月5日《邯鄲日報》文藝《趙苑》版正式在《邯鄲日報》第7版悄然登場,事先沒有發(fā)預告,刊登之時沒有加說明,但是,刊出當天編輯部即收到如潮好評。雖然編輯部為此版的刊登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總編輯親自選定頭條稿件,編輯精心挑選其他稿件,然后又經編委會幾次審議,制作版式時又幾人共同商議、策劃,定出了清新、疏朗,不惜留白的版式特點,完全按一個精品版面的流程進行而來。尤其是頭條稿件,散文《夜晚,梧桐樹也要休息》,作者是邯鄲一位作家寫的一篇關于邯鄲市主干道——中華大街兩側梧桐樹上安裝了大量彩燈,每當夜幕降臨,一盞盞彩燈亮起,流光溢彩,映襯著中華大街兩側的風景非常漂亮。但是,作家同時又是一名市民,他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以一顆慈悲的心體悟這些樹的感受,寫的非常動情,很符合人性,也有科學道理。刊出之后,引起了廣大市民的強烈共鳴。
地方性在《趙苑》版還體現在作者隊伍上,現在邯鄲有一群高水平的作家為版面供稿,由于《趙苑》版定位很高,所以,許多作者以作品登上《趙苑》版為榮。這個標準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邯鄲文學愛好者隊伍的提高。目前,散文、隨筆、詩歌、小小說作者隊伍很強大,他們經常與編輯溝通,如何辦好版面,應該選取何種稿件,他們都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并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地方性并不意味著排斥外地作者,編輯以開放的心態(tài)辦副刊,一直致力于擴大作者群,讓本地與外地作者相呼應,老作者與青年作者相攜手,外地的作者積極響應,使得《趙苑》稿源不斷,形勢喜人。
《趙苑》的副刊以大氣的風格、開闊的思路,給讀者帶來陣陣喜悅與新鮮氣息。以開放的理念辦副刊,本地與外地全方位開放,不論內外緊密相連,兼收并蓄為我所用,不僅提高了編輯的素質,也擴大了讀者的視野,而且提高了副刊的文化內涵,提升了報紙的知名度和品位,也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這樣,地市級報紙的副刊才會有特色、有前景、有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