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雨
日頭掛在窗的那端,我隱于窗的這頭兒。窗外,有撲啦啦一陣聲響,是風中葉子棲落于地。我知道,風葉落的姿態(tài),與瓦雀相仿佛,只是,前者為尋根,后者為覓食。
初冬,喜歡看風葉落。最好是來場勁風。葉子與枝條的愛情,到了熱烈的極致,片片葉子筋健脈朗,色彩斑斕。這樣的葉子,被風齊嶄嶄搖落,大地即刻就醉了。
大地醉了,走在地上的人,也跟著醉了。極想將一片片葉子撿起,連綴,做成衣裳。
忽而,這樣一件衣裳就真的穿到了我的身上。棉襖,純棉布的,圖案為潑墨效果的繽紛彩葉。這,達成了我與一個季節(jié)相守的心愿,似乎,連同風逐葉落時撲啦啦的聲音,也密密麻麻地縫進了每一個針腳。
彩葉棉襖,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指間沙”。當時光如沙粒般在指間漏下,剛好這風落葉的片段被設計師拷貝下來,定格于一件衣裳,真好。
生命卻無從拷貝,更無從定格。一條單行道,回不得頭。所以,年輕女子常常埋怨,指縫太寬,光陰太瘦。
我早已不年輕,連拈花嘆息的資格都沒有了。有過的,是一張寫滿阿拉伯數字和運算符號的演算紙。
我想把時光給分成幾份,看幾份能給雙親,幾份能給愛人,幾份能給工作,幾份能給朋友,幾份留給自己。每當算得正酣,總有電話響起,或有客來,商量事情,交代新的工作,邀約著去做這做那。而這些,剛才的算式里都沒列入。演算,只好從頭來過。如此三番,賬面就越虧越大,留給自己的那份,數值不斷增加,前邊卻帶了一個難看的“-”。
嘿嘿一笑,把演算紙收起。
周末,我干脆關了手機。一個人安坐餐廳,讀一本清華大學編的《中國美術簡史》。餐廳連著廚房,此時,砂鍋里,微火燉著一鍋羊肉,花瓷大海碗中,是白蘿卜塊和胡蘿卜塊,青瓷小碟中備好了香菜碎、香蔥段。鍋中咕嘟咕嘟地冒著小泡泡,繚繞的羊肉香,鉆進書頁中,浸潤著每一個文字和句讀。
到了新周,朋友電話說,我們搞了個好熱鬧的文化沙龍,就缺你一個;外邊有消息來,上周填表的那個評審,你落選了,就缺一票,怎么也不知道走動走動。
掛斷電話,還是嘿嘿一笑。我已經搞明白了,那道光陰分配的演算題,到底該如何運算。
指間沙。當時光在指間簌簌下落,我們不能改變的是它的速度,而它的下落方式,卻是可以把控的。假如那些下落的片段都拿一幅圖畫來表達,風落葉自然是美麗的,瓦雀飛也固不可少。如果那些指間落下的沙金,剛好支付一缽飯至一本書的地盤,就不為蝕本了。
日頭掛在窗的那端,我隱于窗的這頭兒。細細打量自己的棉襖,心里卻有撲啦啦的聲音。有誰在飛落,是風葉還是瓦雀,我說不清楚。
《當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