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二強
我國歷史上雖然有較為發(fā)達的水利事業(yè),但卻長期滯后于農業(yè)的發(fā)展,加上自然方面的原因,使得干旱成為我國農業(yè)發(fā)展最大的不利因素。由于降雨量稀少,我國北方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經常面臨干旱。在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興修水利是非常困難的。相比之下,充滿智慧的我國勞動人民,通過改進耕作方法,增加抗旱能力提高了生產效率。
畎畝法是在我國北方地區(qū)最早出現的一種以蓄墑保墑為中心的抗旱耕作方法,又稱壟作法。畎畝法的特點是:在地勢高的田里,將作物種在溝里,而不種在壟上,稱為“上田棄畝”。在地勢低的田里,將作物種在壟上,而不種在溝內,稱為“下田棄畎”。高田種溝不種壟,有利于抗旱保墑;低田種壟不種溝,有利于排水防澇,且有利于通風透光。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井田制逐漸崩潰,畎畝法作為當時的基本耕作技術在迅速發(fā)展。由于這一時期農田土壤的突出特征是存在“畎畝”,所以當時人們把畎畝作為農業(yè)的代名詞。《國語·周語》韋昭注“畎畝”時說:“下曰畎、高曰畝,畝,壟也?!薄肚f子·讓王》司馬彪疏“畎畝”時也說:“壟上曰畝,壟中曰畎?!苯涍^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長期的壟作實踐,大約在戰(zhàn)國后期,人們對壟作的經驗進行了初步總結,從而為中國壟作物的理論與技術奠定了初步基礎?!秴问洗呵铩贰叭蔚亍焙汀稗q土”上所總結壟作理論與技術大概有以下三點:一是提出了“上田棄畝”和“下田棄畎”的原則。即高田旱地要放棄壟臺不種而種壟溝;低田濕地要放棄壟溝不種而種壟臺。壟作的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高低不平的微地形差異,以便在不同地勢和水分的條件下,分別采取高田低作或低田高作的辦法。二是提出了“畝欲廣以平,畎欲小以深”的壟形要求。認為只有壟臺寬而平,壟溝窄而深這種壟形規(guī)格,才能“下得陰、上得陽”,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力和光能,達到高產豐收的目的。同時指出,“大畎小畝”和“高而?!钡膲判味际遣缓弦?guī)格的。三是提出了“稼欲生于塵,而殖于壑者”的要求,為人們創(chuàng)造合理的耕層構造指明了方向。這一時期的壟作法由于受人力耦耕和耒耜這種耕具的限制,還比較粗放。
代田法是由畎畝法發(fā)展而來的,基本結構也是由畝和畎,即壟和溝組成。代田法是什么樣的耕作法?《漢書·食貨志》中說:“過能為代田,一畮三甽,歲代處,故名曰代田,古法也。”這里的“畮”是“畝”字的古字,而“甽”則指壟溝,看來它是戰(zhàn)國時代畎畝法的繼承與發(fā)展。由于它在一個生產周期內,壟溝和壟臺互換位置,所以叫作代田。代田法是低作與高作的結合,在春季播種時以及幼苗時是低作的,即播種在壟溝里,但是在夏季中耕除草、培土之后,就成了壟作。由于代田法在每個生產周期中,壟溝和壟臺互相變換了位置,而它又總是在壟溝里播種,于是就產生了輪番利用土地的效果。即原來種莊稼的地方(壟溝)就休閑起來,原來休閑的地方(壟臺)就利用起來。這樣,代田法就繼承和發(fā)揚了戰(zhàn)國時代的息者欲勞,勞者欲息的土壤耕作原則。代田法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是在同時同地的條件下,通過壟溝互換的辦法,實現了土地的輪番利用與休閑的原則。
代田法在春季實行低作,有利于防風抗旱,在夏季實行高作,有利于排水防澇,特別是它具有“壟溝互換,輪番利用”的優(yōu)點,所以它在當時被譽為“用力少而得谷多”的耕作方法。東北地區(qū)至今仍采用著以壟作輪耕,扣交替,壟溝互換,輪番利用為特征的傳統(tǒng)耕作方法。種和扣種是東北地區(qū)固有耕作方法中兩種最基本的方法。所謂扣種,就是破舊壟,合新壟的壟翻方法;所謂種,就是原壟開溝播,不行耕翻。這不能不說是代田法的遺風至今尚存,說明代田法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漢代除了代田法外還有一種抗旱高產、多種形式的區(qū)田法。然而,不論是畎畝法、代田法,還是區(qū)田法,也不論是壟作法還是平作法,都必須面臨如何減少土壤水分的散失,以及如何解決翻耕后平整地面和破碎土塊等問題。漢代采用的是耕摩結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摩”來摩平地面和摩碎土塊,以減少土壤水分的散失;魏晉時期,則在耕摩之間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體的旱地耕作技術體系。從此以后,中國北方旱地耕作技術形成了。
我國歷史上的自然災害,旱災居首位。我國的北方旱地又是發(fā)生旱災的主要地區(qū)。解決干旱問題首先在于興修水利,而在水利事業(yè)滯后的情況下,采用抗旱耕作則不失為一種更為行之有效的辦法。自農業(yè)誕生以來,北方農民就在為抗旱不懈努力,并取得了偉大成就??购蹈骷夹g是我國農業(yè)乃至中華文明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里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