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超英
有智者對人生之樂進行了概括,指出人應有三種快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這三種樂代表了人生快樂的三種境界,且層層遞進。
“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山望著那山高”之類的俗語說明人都有著得隴望蜀的本性。但一個人若物欲太強,他收獲的永遠是痛苦,即使得到一時的滿足,也只是暫時的快感,馬上又會陷入追求另一個更大欲望的苦惱漩渦中。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很多的欲望是難以滿足的,甚至是永遠無法實現(xiàn)的。如果一味地執(zhí)著于得到,必將陷入失去的苦海中。知足常樂并非一味地消極和退縮,把欲望削減到?jīng)]有,而是要求人的欲望要有一個“度”。在這個度的范圍實現(xiàn)了欲望,想不快樂都不行;而越出了這個度,痛苦的多少就會與欲望的大小成正比例增加。
知足常樂是自得其樂的基礎和前提。自得其樂中的“得”含有“尋找”、“創(chuàng)造”之意。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能在庸?,嵭嫉纳钪姓业綐啡?。要想這樣,就必須有知足作為前提,知足自然有快樂。因此,自得其樂是一種對自身欲望和痛苦的超越,是一份對世事紅塵的淡定寧靜,是一種超然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快樂的心境與別人無關,只有自己才能“每有會意”,“欣然忘食”。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種超凡脫俗的意境即指此。
助人為樂是人生三樂中的最高境界,它從知足常樂與自得其樂的“小我”之中跳脫出來,升華為一種“給予”、“利他”的“大我”境界。與知足常樂與自得其樂相比,它是以削弱自身欲望來助人獲得快樂,是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助人為樂是一種“舍得”的情懷,從給予別人幫助的“舍”中“得”到自己的精神愉悅——樂。小“舍”得小樂,大“舍”得大樂,從“舍”中找到超越一己小我之私的人生價值,得到高層次的精神快樂。
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應是人生精神的三寶。要想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只有從這三樂中領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