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kii
1927年,喬治六世敞開了梅菲爾酒店的大門,從此,這座屹立在倫敦中心的酒店便成為優(yōu)雅、奢華、時尚、靈動的標志。
單看外表,很難相信這是一座有著87年歷史的“老店”,它的設計是那么新穎時尚,不太“英倫”,而是充滿濃濃的美式經(jīng)典風。1950-1970年,英國的時尚產(chǎn)業(yè)開始影響世界,它睥睨一切世俗庸常,渴望打破約束和舊序,這令走在時尚前沿的好萊塢明星興奮不已,他們紛紛來到倫敦這座新老交匯的城市,梅菲爾酒店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也是好萊塢明星們的“奢華樂園”。時尚、藝術(shù)的氣質(zhì)始終流淌在梅菲爾的血液里,酒店甚至設有一座劇院,有201個座位,經(jīng)常舉辦電影首映禮和發(fā)布會,星光熠熠。
如果說Claridge's和郎廷分別書寫了倫敦的“尊貴”和“傳奇”,那么梅菲爾酒店可謂是倫敦酒店的“時尚”代言人。置身于梅菲爾區(qū)——全世界最為昂貴的地皮之一,梅菲爾酒店的套房卻是倫敦同類酒店中面積最大的,而且13間套房的設計全都獨一無二,奢華細節(jié)隨處可見。酒店的擁有者是一位十分有藝術(shù)品位卻又個性低調(diào)的紳士,幾乎所有房間的室內(nèi)設計都是他和太太親自參與完成的,房間里的藝術(shù)品也是夫妻二人在全世界旅行時收集而來,每件都充滿故事。Schiaparelli套房采用大膽、夢幻的粉紫色,是好萊塢年輕名媛的最愛;Amber套房則靜雅清幽,守著鬧市區(qū)的一方凈土;Opium套房充滿喜慶的中國元素,是理想的“婚房”;Penthouse套房不但到處擺設著充滿歷史感的藝術(shù)珍品,更擁有一個270?無死角的超大觀景臺,站在這里,可以將整個梅菲爾區(qū)的繁華一眼看盡。
梅菲爾是那種可以讓你迅速融入并且好感度飆升的酒店,它代表了倫敦的另一個側(cè)面,也是容易被人忽視的一面:在傳承中求變。它看似在取悅,其實只是用審美征服了一眾同好。它一方面堅守傳統(tǒng),一方面又在突破自我。就像改寫了世界流行文化的“甲殼蟲”和“滾石”,他們是如此叛逆、不羈,卻又如此頑固、執(zhí)著。
英國人談起好酒店,多半會使用Luxury(奢華)、Antique(古老)或者Traditional(傳統(tǒng))這樣的形容詞,唯有提到倫敦的朗廷酒店時,他們才會用Legendary(傳奇)。
1865年6月10日,朗廷在倫敦隆重開業(yè),威爾士親王(后來的愛德華四世)親自主持揭幕儀式。此后一百多年,倫敦朗廷一直書寫著“業(yè)界傳奇”:它率先在所有客房的衛(wèi)生間安裝抽水馬桶和冷熱水,這在19世紀中葉的酒店中是聞所未聞的;它是倫敦酒店中唯一設有郵局的;為了迎合當時的時尚,酒店走廊的寬度特別設計成足夠“兩位女士撐裙并肩通過”; 1879年,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的同一年,酒店入口和庭院就開始全面使用這項當時的“奢侈品”,隨后陸續(xù)投入5000英鎊(相當于三個月的利潤)為酒店所有房間配備了電燈,讓整個倫敦為之所驚嘆。
朗廷也讓偵探迷們津津樂道。19世紀90年代,酒店安裝了一種新設備——電話,當時電話局將朗廷酒店所在的區(qū)域內(nèi)的電話命名為“朗廷”,并且為朗廷酒店配設了一個不少于20條線的專門號碼:20809。作家柯南·道爾在他的第一部福爾摩斯探案集《波西米亞的丑聞》中為福爾摩斯設計了一個很酷的口頭禪:“你可以在朗廷找到我!”這句話在小說中常被提及。
對于喜歡懷舊的倫敦人來說,朗廷代表著一種精致優(yōu)美的生活方式和一種不疾不徐的處世態(tài)度,在朗廷吃飯或喝下午茶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充滿儀式感的社交活動。朗廷的餐廳并不大,卻接待過很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當年就是在這里向辛普森夫人求的婚。早餐時間,你會看到不少身著三件式西裝或深色長風衣、手持長柄傘的男人,站在窄小的走廊上等候進入餐廳,他們并非酒店住客,很可能是即將要到對面BBC大樓里接受訪問的政治家,或者乘坐早班地鐵特意趕到這里來會客的生意人。如果是一個人,入座后,他們大部分時間專注于食物,有時會看看表,但絕對不會在手機上花太多時間。
朗廷酒店以精致可口的下午茶而聞名,倫敦朗廷被認為是英式下午茶的正根,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提供下午茶服務的酒店,這里的下午茶是英倫貴族悠閑生活的美好呈現(xiàn)。朗廷的下午茶必須提前預約,想約個周末時間有時要提前數(shù)周。不管艷陽高照還是陰雨綿綿,人們都會盛裝而來,神態(tài)輕松,輕聲交談,談的多是生活瑣事,咬一口酥軟的茶餅,抿一口溫潤的紅茶,生活就像口唇中的余味一般,有甜有澀,熨帖著靈魂,豐富著記憶。
“如果能上天堂,我就去Claridge's?!边@是好萊塢著名影星凱瑟琳·赫本的原話。據(jù)說當年這位風頭正勁的奧斯卡女王來到位于倫敦梅菲爾區(qū)(Mayfair)的這座豪華酒店后,便不可自拔地愛上了它。因為酒店對出入大堂的客人有嚴格的著裝要求,這位酷愛褲裝出行的大明星不得不屈尊紆貴地走旁門。凱瑟琳·赫本的平易近人,與Claridge's的堅守傳統(tǒng),共同成就了Brook街的一段佳話。
1854年,William Claridge夫婦開始經(jīng)營這個酒店,6年后,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來這里拜訪自己的好朋友——法國的尤金妮婭皇后,并對Claridge's大為褒獎。此后,Claridge's就成為英國王室和政要最青睞的下榻選擇,Claridge's因此也被稱為“白金漢宮的側(cè)室”。英國王室在白金漢宮宴請各國政要后,按照國際禮儀,政要們需要回請,Claridge's就是他們款待王室的首選。
1893年,Claridge's被倫敦另一座古老酒店The Savoy的擁有者收購,聘請新的設計團隊進行了從頭到腳的改造。1898年,裝修一新的Claridge's重新開業(yè)。1929年,Art Deco的現(xiàn)代主義風格開始風靡倫敦上流社會,當時頗為前衛(wèi)的設計師Oswald Milne受邀為Claridge's進行新一輪改造。Art Deco的現(xiàn)代主義與古老的維多利亞風格相映成趣,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也讓Claridge's成為建筑界的一個熱門話題。
20世紀40年代,Claridge's的角色又發(fā)生了新的變化,成為政治家和革命領袖的戰(zhàn)略據(jù)點,各國領導人紛至沓來。1945年7月17日,南斯拉夫原王室繼承人亞歷山大王子誕生在酒店的212號套房,當時的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宣布這間套房為南斯拉夫領土,時限為1天。
今天Claridge's依然是倫敦奢華生活的縮影:2004年,超模Kate Moss把自己30歲生日的狂歡party放在了這里,倫敦時尚界的大咖幾乎擠爆了她的套房;酒店的DFV套房由美國著名設計師Diane von Furstenberg親手打造,這位女設計師把Claridge's當作了在倫敦的家。
酒店還為每位客人準備了一份獨特的禮物:每個房間都備有標價為995英鎊的Burberry經(jīng)典款風衣,退房之前,住客可以無限次免費使用,如果號碼不合適,隨時可以調(diào)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