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xué)偉
《呂氏春秋》上說:“達乎生死之分,則天下利害存亡弗能惑矣?!币馑际钦f,一個人如果明白了生與死的道理,那么,世上的一切利害得失,都不會使他迷惑了。
其實,我們平時所說的人生的意義,無非是指一個人活著的境界。人活一輩子,就是要圖個質(zhì)量、活個境界。什么叫有境界呢?如果說誰當(dāng)?shù)墓僭酱笤接芯辰?,那么,自古以來,皇帝算是最大的官了,“二十四史”里,能?shù)得上名字的皇帝四百多位,你能記住幾個呢?如果說誰發(fā)的財越大越有境界,那么,從古到今,富商大賈不計其數(shù),你又能記住幾個呢?倒是貧寒的莊子叫人佩服,寫《史記》的司馬遷叫人難以忘懷。
今天,我們佩服莊子,不是因為莊子當(dāng)了多么大的官,而是因為他給我們留下了被譽為無與倫比的精妙美文和博大精深的哲學(xué)思維;我們緬懷司馬遷,也不是因為司馬遷中了多少錢的彩票,發(fā)了多么大的橫財,而是因為他給我們留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不朽名著和那種“就極刑而無慍色”的忍辱負(fù)重、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即便我們有時也贊美唐太宗和范蠡,但絕不是因為他們當(dāng)了大官、發(fā)了大財,而是因為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干得都不錯。一個在位期間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政績,把中國的封建專制社會推向了極峰,另一個則能上能下,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治政經(jīng)驗和迄今先進的從商經(jīng)營理念。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帝王將相不足羨慕,富商大賈不足稱道,思想家則永垂不朽。
人活著,不管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總要活出點兒質(zhì)量來。然而,正如韓非所說,堯當(dāng)天子,可以使天下大治;若為匹夫,恐怕連三個人也管不住。這就牽涉出一個得志與失意的話題來。孟子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人失意而不灰心,努力管好自己;得志而不忘形,盡量多辦好事,無疑是處理得志與失意這一人生大課題的最佳境界了。在此方面,我們不得不把我國北宋時的大文學(xué)家蘇軾隆重祭出,樹為榜樣。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稍微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入朝為官四十余年,長期處于新、舊兩黨的對立面。王安石變法時,他認(rèn)為新法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遭到王安石的排斥,被貶出朝廷;司馬光舊黨上臺時,盡廢新法,他又認(rèn)為新法也有可取之處,不應(yīng)完全廢除,又遭到舊黨的排擠。每當(dāng)新舊兩黨交替執(zhí)政時,蘇軾都有重返朝廷的機會。面對掌權(quán)者拋來的媚眼,蘇軾只要稍做回應(yīng),即可揚眉吐氣,力改眼前貶謫的生活。但他沒有這樣做,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
他才高名盛,引起朝中小人的嫉妒,誹謗、誣陷接踵而來,把他送入監(jiān)獄,差點兒喪了性命。然而,在他眼里,卻沒有一個私敵。他和王安石、司馬光都是好朋友。這兩位好朋友在各自的執(zhí)政期間,都因政見不同而排擠過他,但他不以為意。當(dāng)二人失勢、遭受不公待遇時,蘇軾都為他們說過公道話。
面對長期的貶謫生活,蘇軾總是坦然對待,從來沒有哀怨過、失望過、牢騷過、放縱過,也不對皇帝存有多少奢望,抱有多少幻想。他好像隨遇而安,對什么都想得開,最多是密州出獵時,雖然只有四十歲,居然自稱“老夫聊發(fā)少年狂”;赤壁懷古時,只是感慨“人生如夢”,“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抒發(fā)自己“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是大自然的慷慨賞賜,自己可以盡興享受。在徐州,他親臨一線,指揮人民抗洪救災(zāi);在杭州,他帶領(lǐng)百姓攔海筑堤,“堤成,植英蓉、楊柳其上,望之如圖畫”,被人稱為“蘇公堤”。即便在宋哲宗紹圣初年,年近六旬的他被發(fā)落到了偏僻、荒涼的海南島,還能吟頌出“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fēng)。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這樣屬于自我調(diào)侃式的輕快詩句。史載當(dāng)時的海南島生存環(huán)境惡劣,“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別人貶到這里,有悲觀絕望不能活的,有萬念俱灰破罐兒破摔的,惟有蘇東坡,他的心胸像大海一樣博大無垠,對周圍一切,泰然相處,笑而待之,自稱“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認(rèn)為這是自己一生當(dāng)中到過的最好的地方,沒有比這更好的了。自己淪落到這步田地,除了慶幸之外,誰都不怨恨。對自己榮辱沉浮具有如此坦蕩胸襟、失意而不失志的,古今中外,才有幾人?
所以我說,蘇軾堪稱是當(dāng)之無愧的孟子思想的模范執(zhí)行者。他是《呂氏春秋》中所指的“達乎生死之分者”。如此人等,在官則為民謀福利,在民則為己謀安慰。這難道不是人生一世的最佳境界嗎?但愿現(xiàn)實生活中,達此境界者越來越多,都能像蘇東坡一樣,具有坦蕩而廣闊的胸懷,獨立而達觀的價值之美。因為道理很簡單,人生這一輩子,不管得志與背運,總得活出點兒“彩”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