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柯
在閱讀丹麥女作家卡倫·布里克森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的時候,溫柔就如同潮水一樣勢不可當洶涌襲來,我淹沒在感動與憂愁交織的情感中,久久不能釋懷。
說起來,這《走出非洲》真是一本奇怪的書:丹麥作家,寫作用的是非母語的英文,寫的是十萬八千里之外的非洲肯尼亞;整本書幾乎沒什么情節(jié),在我看來更像一篇篇如同散文隨筆一樣的短文合集,用時間線索連貫起來,沒有中心矛盾沖突,沒有男女情愛,也沒有什么非說不可的生活瑣事。這樣的一本書,不深刻,也談不上幽默;而非母語的英文,寫起來再優(yōu)美平實,總也比不上英文出身的作家用詞準確深邃。但就是這本書,就是這本記錄白人在非洲墾荒拓地經(jīng)營殖民地農(nóng)場幾乎 “雞毛蒜皮”式生活的書,卻被卡倫·布里克森寫得蕩氣回腸,如同非洲大陸一樣悠遠磅礴,讓人欲罷不能。
我第一次被她真正抓住的,是如下的句子:
就這樣站在迅速移動的光影里,向上看著藏青山巒的金邊與清晰的天空,你會有一種感覺,仿佛現(xiàn)實中你正在海底游走,隨著身邊水流的節(jié)奏,向上仰望大海的表層。
這段話出現(xiàn)在第四章描寫農(nóng)場小鹿“露露”的地方,露露年后離去,為“人婦人母”,只有清晨偶爾回來在農(nóng)場大房子附近吃仆人卡門汰特意留下的鹿食??▊悺げ祭锟松宄科饋砣タ绰堵?,晨風凜冽,天邊晨光初現(xiàn),于是才有了上面的精彩句子。我實在佩服卡倫·布里克森在各種觀感之間轉換得天衣無縫的能力——晨涼如水,綻露微光的藍天,都化作如同非洲大陸一樣神秘莫測的海洋、水流,還有陽光透過湛藍海水到達海底的那種變幻與靈動。類似的比喻、比擬在全書出現(xiàn)多次,每次都讓人掩卷稱贊,嘆服她的敏感與銳利。
卡倫·布里克森在書中描寫了她的非洲索馬里仆人,肯尼亞本地小孩,農(nóng)場上的土著居民,他們的咖啡種植生活,他們的非洲土著舞蹈大會,他們合力抗擊蝗災;當然還有她的白人朋友們:農(nóng)場主、傳教士、探險家、流浪旅人…… 《走出非洲》發(fā)表于1937年,美國黑人人權斗士馬丁·路德·金發(fā)表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在1963年——這之前,白人對黑人的種族歧視是被視為“正?!?“理所當然”的。但在卡倫·布里克森對她的非洲農(nóng)場、她的非洲土人們的描述中,我沒有讀到絲毫的歧視。當然,她不可避免地提到了黑人與白人相處的矛盾,彼此的看法偏見等;而作為擁有女爵頭銜的貴族,卡倫·布里克森的文字中不經(jīng)意流露出的貴族主義也是不可否認的。盡管如此,我從卡倫·布里克森的文字中讀到最多的仍是她對這片土地深切的、發(fā)自心底的熱愛。她的文字有種誠懇的自然基調(diào)在里面。她只是平和地記錄、講述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一段人生經(jīng)歷,一段無法重復的生命階段??▊悺げ祭锟松胶?、優(yōu)美的文字將她曾經(jīng)生活過十八年的非洲土地恰到好處地呈現(xiàn)了出來。因為她的文字,我也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片素未謀面的土地——如同因三毛而向往撒哈拉沙漠,因李清照而哀愁縹緲的江南煙雨一般。
《走出非洲》于1985年被改編成電影,為了增強故事情節(jié),電影將重點放在了卡倫·布里克森與書中人物丹尼斯的愛情上,而其實關于二人若有還無的情感描寫只出現(xiàn)在書的結尾部分。這部書并不是一本關于愛情的書,就算是,那也是卡倫·布里克森與她的非洲大地的愛情——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次日出日落,每一縷清風細雨,每一個動物腳印,都印證著這樣的生死相許。所以書的最后,當農(nóng)場經(jīng)營失敗,當離開非洲那一刻不可避免地到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隨著追趕離去的汽車的非洲小孩身影,終于灑進了文字造就的黃塵之中,沿著彎彎曲曲的土路,流進了心底。
抬起已經(jīng)迷蒙的雙眼,窗外的藍色海灣在溫暖的金黃夕陽下靜默不語,點點白帆悄無聲息地劃過安靜的水面。所有的人生,所有的細節(jié),都在時光流逝里按部就班地進行著:離去與歸來,鄉(xiāng)愁與遠行。也許,并非所有的美麗都來自于抗爭與追求;我差點都忘了,溫柔,原來才是愛情初始的第一個狀態(tài)。
(選自豆瓣網(wǎng),有刪節(jié))
恩戈莊園
我的非洲莊園坐落在恩戈山麓,海拔高達六千英尺。這片高地北部的土地方圓一百英里,赤道剛好在這上方橫貫而過。白天,你與太陽的距離近在咫尺,你便會感到自己陡然高大了許多,清晨與黃昏都那么明然、靜謐;而夜晚,你會覺得朔風凜冽、寒氣逼人。
地理位置和地勢高度巧妙地融為一體,造就出一片這世上絕無僅有的壯麗景象。這里的一切既不富饒,也不浮華。非洲就是如此——它是從六千英尺深處淬煉而出的——濃烈而純凈的精華。大地的色調(diào),如同經(jīng)過燒制的陶器一般干燥;而樹木上懸掛著的葉片,淺薄而微妙。枝葉的形狀與歐洲樹木迥然相異,不是弓形或圓形的,而是層層疊疊地水平延伸。幾株高樹,猶如偉岸的棕櫚,孤零零地兀立在那兒。那傲慢而又浪漫的氣勢,儼然一艘艘剛剛收攏起風帆的舟楫,威風凜凜。樹林邊緣凸現(xiàn)出的線條別具韻致,仿佛整個林子都隨之微微顫動。老荊棘樹虬結纏繞,枝杈光禿禿的,稀稀疏疏地散布在遼闊的草原上。陣陣香氣撲鼻而來,這是不知名的蒿草散發(fā)出的,類似于麝香草或愛神木的氣味。有些地方的香氣卻異常濃郁,甚至能刺痛你的喉嚨。然而,不管是草原上,還是原始森林藤葛上的那些花兒,都給人以凋落在即星星點點、纖弱不堪的感覺——只是當雨季剛至時,一叢叢花朵碩大、香氣馥郁的百合才在莽原上競相盛開。你佇立于此,進入視野的所有景象,都變得開闊而遼遠,都賦予了偉大卓越、無拘無束與無可比擬的崇高感。
與你朝夕相處的這片景色里,你最難忘的還是天空。當你回首遙望在非洲高原度過的日日夜夜,你的心中會陡然升起一種感覺:恍若自己曾一度生活在云端。天空幾乎不是淺藍色便是紫羅蘭。云朵大團大團地簇擁著,如薄紗般輕盈,變幻莫測,不斷地在空中氤氳、彌漫、繚繞。蔚藍的天空生機勃勃,將近處的山脈與叢林都涂上了鮮亮沉郁的藍色。正午的天空活躍萬分,時而像噴薄而出的滾滾巖漿,時而像靜靜流動的潺潺碧水,閃耀著,起伏著,光芒四射。它映照出的一切景物都被逐漸放大,變幻出奇妙的海市蜃樓。相對著如此高渺的天空,你盡可自由自在地呼吸。你的心境自由開闊,自信滿滿。如果你生活在非洲高原,那么,早晨一睜開眼你就會感慨:呵,幸好我棲身于此,這個我最應該駐足的地方。
本期上架:《走出非洲》
作者:[丹麥]卡倫·布里克森
譯者:繆戈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年2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