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蓮
摘要:
目的:用宮頸染色癌前期病變的篩查方法,提高子宮頸癌的早期診斷率和早期治療率,采取有效干預措施降低宮頸癌發(fā)病率。方法:子宮頸暴露后分別用醋酸染色后肉眼觀察(VIA)和碘染色后肉眼觀察(VILI),結果異常者進行陰道鏡下活組織檢查并得到最終的病理學診斷。結果:篩查的2018例育齡婦女中,患慢性宮頸炎906例,宮頸息肉32例,尖銳濕疣4例,CIN Ⅰ12例,CIN Ⅱ為2例,宮頸癌為2例。結論: 5%醋酸染色后肉眼觀察和2%碘染色后肉眼觀察是適宜在經濟欠發(fā)達的邊遠地區(qū)推廣的經濟有效的篩查方法。
關鍵詞:宮頸癌;肉眼觀察;篩查
【中圖分類號】
R711.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5-0050-01
宮頸癌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一直居我國女性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首位,早期診斷和控制是目前防治宮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手段[1],可以阻斷病程,預防宮頸癌,特別是宮頸浸潤癌的發(fā)生,而早期診斷可以達到治愈。目前宮頸醋酸和碘染色肉眼觀察是早期發(fā)現宮頸癌的簡單、方便、經濟、有效的檢查方法之一。2012年我縣為了解已婚育齡婦女的生殖健康狀況,以便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對轄區(qū)內2018例30—59歲的已婚育齡婦女(重點是農牧區(qū))進行了生殖道感染干預和宮頸染色篩查,篩查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篩查對象均為已婚婦女,有性生活史,非妊娠期,無子宮切除手術史,年齡在30—59歲的育齡婦女進行生殖道感染干預和宮頸染色檢查。非陰道出血期及非急性陰道炎癥期育齡婦女,由婦產科醫(yī)生在子宮頸暴露后分別近子宮頸外口鱗狀—柱狀上皮交界處,進行醋酸染色后肉眼觀察(VIA)及碘染色后肉眼觀察(VILI)。了解宮頸陰道部色澤、形態(tài)、表面結構(有無贅生物、大致糜爛及病灶邊界等情況)及血管的變化。尋找異常(醋酸白色上皮、白斑、點狀血管及鑲嵌等)情況,有異常情況的再做陰道鏡檢查。
1.2 方法
1.2.1 醋酸染色法(VIA):用5%醋酸棉球充分涂抹子宮頸表面,1分鐘后普通光源照明下,肉眼直接觀察宮頸的反應情況,若醋白上皮邊界清楚、質厚、致密、表面不平為陽性。
1.2.2 碘液染色法(VILI):用2%碘液均勻涂抹宮頸,正常子宮頸上皮吸碘后呈棕褐色,未著色區(qū)呈芥茉黃為病變區(qū)。
1.2.3 陰道鏡檢查:VIA和VILI任何之一為陽性者進行電子陰道鏡檢查,并在陰道鏡下取樣活檢。
2 結果
進行生殖道感染干預共計2018例,其中患一種及一種以上的生殖道感染906例,發(fā)現率為44.89%;宮頸息肉32例,發(fā)現率為1.59%;尖銳濕疣4例,發(fā)現率為0.2%;查出宮頸異常16例(其中:宮頸CIN Ⅰ12例,宮頸CIN Ⅱ2例,宮頸癌2例),發(fā)病率為79.28/10萬。符合率均在90%以上,敏感性達98%。醋酸白色上皮、點狀血管、鑲嵌是CIN最常見的異常圖像,幾種異常圖像可以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存在,以醋酸白色上皮出現率最高。典型的醋酸白色上皮、點狀血管、鑲嵌三聯(lián)征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
3 討論
宮頸癌是一種可以通過早期篩查、早期發(fā)現的癌前病變,及時治療癌前病變可以阻斷其進一步發(fā)展為浸潤癌,是人類唯一可以早期發(fā)現和預防的癌癥。近年來,隨著宮頸癌篩查技術的不斷提高及普及,越來越多的宮頸癌前期病變及時發(fā)現,從而降低了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宮頸癌是從宮頸CIN發(fā)展到早期浸潤癌,再到浸潤癌的漫長持續(xù)發(fā)展過程,早期發(fā)現治療效果最好。因此,及時高效篩查和正確處理宮頸CIN和早期癌變是防治宮頸癌的關鍵。
由于VIA/VILI方法經短期培訓即可掌握,費用低廉,不依賴于儀器設備,而且檢查當時即可得出初步結果,在資源欠發(fā)達地區(qū)應用肉眼觀察法進行宮頸癌的篩查,適合在邊遠地區(qū)推廣[2]。
參考文獻
[1]章文華,李淑敏.子宮頸癌篩查中肉眼觀察法的應用[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9,44(2):158.
[2] 世界衛(wèi)生組織.子宮頸癌綜合防治基本實踐指南[M]. 中國癌癥基金會,譯. 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