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飛 王愛虹
摘要:
目的:探討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fā)的形式、原因及治療。方法:回顧性分析40例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fā)的復發(fā)形式、原因及手術治療為主綜合治療情況。結果:40例中首次手術為Dixon術,術后主要以吻合口及周圍組織復發(fā)為主共26例,占65%。首次手術為Miles術,術后主要以會陰、盆壁復發(fā)為主共14例,占35%。復發(fā)病例中再手術行Miles術18例,會陰復發(fā)灶擴大切除10例,聯(lián)合周圍臟器切除2例,單純近端腸造口4例,復發(fā)灶不能切除僅作探查6例,術后接受化療18例,化療加放療22例,術后1年生存率75%,3年生存率35%,有6例生存期為5年以上。結論:降低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fā)并提高生存率,需嚴格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的要求操作,對低位直腸癌應遵循根治第一,提高生存質量第二的原則,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具體病情決定保肛手術,對復發(fā)病例應積極采取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以延長生存期。
關鍵詞:直腸腫瘤;外科手術;腫瘤復發(fā);局部
【中圖分類號】
R24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5-0283-02
直腸癌(carcinoma of rectum)是指位于齒狀線至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之間的癌。消化道的癌腫中,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僅次于胃癌,約占胃腸道癌中的25.9%。在大腸癌中,直腸癌占60%~70%,在直腸肛管癌中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腸是癌腫的好發(fā)部位,約占75%,因此從總體而言約有半數大腸癌位于直腸指診檢查可及范圍之內。直腸癌術后5年生存率約為50%左右,治療失敗的原因多為局部復發(fā)和遠處轉移。據文獻報道[1],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fā)率約為5%~20%,因而直腸癌局部復發(fā)的治療已引起廣大外科醫(yī)生的重視。筆者收集我院2010~2013年收治的40例直腸癌局部復發(fā)患者資料,綜合文獻總結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2010~2014年間我院共收治直腸癌患者212例,收治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fā)病例40例,占同期手術病例18.87%,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30~76歲,平均52歲,局部復發(fā)時間為術后2~24個月,平均12.5個月。首次術式Dixon術26例,占65%,Miles術14例,占35%。術后病理學診斷高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12例,低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19例,合并淋巴結轉移陽性23例。Dukes分期:B期14例,C期26例。術后接受5-Fu、四氫葉酸鈣、奧沙利鉑方案化療17例,接受5-Fu、四氫葉酸鈣、羥基喜樹堿方案化療15例,接受5-Fu、四氫葉酸鈣方案化療8例。術后均密切隨訪,包括CEA、CA199、B超、CT或MRI檢查及直腸指檢、直腸鏡復查等。術后局部復發(fā)形式以吻合口復發(fā)18例,吻合口周圍組織復發(fā)4例,會陰部腫塊復發(fā)10例,盆壁及前列腺、子宮附件、陰道浸潤復發(fā)8例。局部復發(fā)確診再手術方式中首次手術行Dixon術式者26例,再次手術改行Miles術者18例,聯(lián)合子宮附件切除者1例,聯(lián)合部分膀胱切除術1例,4例行單純近端腸造口術。首次行Miles術者14例中再次手術行會陰腫塊擴大切除10例,因腫瘤侵犯盆壁并固定僅作探查或部分切除者6例。所有病例術后給予5-Fu、四氫葉酸鈣、奧沙利鉑方案化療,其中22例患者加盆腔會陰部放療。
2結果
本組病例再手術切除復發(fā)灶者30例,病灶切除率為75%,復發(fā)灶不能切除或大部分切除10例(占25%),30例復發(fā)灶切除者中基本達到臨床根治要求者18例(占45%)。本組所有病例均術后門診隨訪,1年存活率為75%,3年存活率為35%,有6例患者生存期超過5年。
3討論
直腸癌在臨床上早期常無癥狀,或者癥狀無特異,因而常不引起病員和初診醫(yī)師的重視。多數病員早期可有排便習慣改變和便血,呈現(xiàn)便頻、排便不盡感。癌腫病員的便血多數其量不多,色鮮紅;可與糞便不混,常被病員和醫(yī)師誤當作痔而忽視。當癌腫發(fā)展增大,浸潤腸腔一周時可出現(xiàn)便秘,排便困難、糞便變細,并伴下腹脹痛不適等慢性梗阻癥狀,部分病員在此之前則可呈現(xiàn)腹瀉與便秘交替。
3.1直腸癌擴散與轉移原因分析
3.1.1 直接浸潤:癌腫一旦在黏膜上發(fā)生,在腸壁上可向3個方向浸潤生長:A.環(huán)繞腸管周徑生長,一般累及腸管1周約需1年半以上的時間。B.沿腸管縱向生長,一般遠側腸壁內擴散很少超過3cm,絕大多數在2cm以內。C.向深層浸潤,浸潤越深,發(fā)生淋巴及血道轉移的機會也就越高。直接浸潤的速度與腫瘤惡性程度有關。
3.1.2 淋巴轉移:癌細胞通過直接浸潤淋巴管或經細胞外間隙滲入淋巴管而發(fā)生淋巴轉移。腹膜反折以上的直腸淋巴引流只向上方,反折以下的直腸淋巴引流主要向上,同時也可向兩側,只有在向上的淋巴引流被阻塞時,才逆轉向下。
3.1.3 血行播散:直腸的靜脈主要匯流到門靜脈系統(tǒng),因此肝臟是最易受累的臟器。診斷大腸癌時已有10%~15%的病例有肝轉移??捎性S多個腫瘤細胞轉移到肝臟,但轉移的大多數癌細胞處于休眠狀態(tài),只有少數腫瘤細胞發(fā)展成為轉移癌。轉移癌多在肝臟表面,一般呈多發(fā)性。肺是第二個極易受累的臟器。其他如骨、腦等也可發(fā)生轉移。血行播散的發(fā)生率與直腸癌腫位置密切相關,腹膜反折線以下直腸癌的血行播散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腹膜反折線以上的直腸癌,而且離肛門越近,血行播散發(fā)生率越高。
3.2 直腸癌局部復發(fā)的治療: 局部復發(fā)的直腸癌預后不良,生存期生活質量較差,非手術治療生存期短,5年生存率<5%。加之由于直腸癌周圍的解剖學特點,即周圍器官合并切除對機體重要功能影響較小,為復發(fā)病例手術治療提供了條件。故提倡對沒有遠處轉移的局部復發(fā)直腸癌病人,只要全身狀態(tài)允許,應采取積極手術治療。
總之,我們認為在直腸癌手術中嚴格執(zhí)行全系膜切除是減少局部復發(fā)的關鍵,保肛手術更應如此。對于低位直腸癌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如病期病理等,遵循根治第一,生存質量第二的原則,統(tǒng)籌兼顧,嚴格把握適應證,決定是否保肛手術。術后應密切隨訪,早期發(fā)現(xiàn)是提高復發(fā)病人療效的關鍵。一旦確診復發(fā),只要患者全身狀況及局部條件允許,均應積極采取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以延長生存期。
參考文獻
[1] 董新舒,趙鵬.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fā)形式及其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2(6):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