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中圖分類號】
S853.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5-0305-01
頸性眩暈(CSA)系頸椎退行性改變或外傷使脊椎內外平衡失調,引起頸動脈顱外段即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以頭暈為主癥的一類病證。頸性眩暈屬中醫(yī)“眩暈”范疇,與頸部勞損、復感風寒濕邪,致使頸部經(jīng)絡氣血痹阻不通,精血不能上注頭部致清竅失養(yǎng),而發(fā)作眩暈。 針灸是目前治療頸性眩暈的主要方法之一,現(xiàn)就針灸對頸性眩暈的治療做一綜述。
1 毫針治療
多采取以某組穴位為主,毫針針刺治療。王希琳[1]取穴百會、風池、新設、大椎、百勞,主穴百會針刺時順督脈方向向前緩慢進針約20 mm,得氣后,留針8小時,治愈率70%,總有效率98.3%。朱國祥[2]取雙側天柱穴, 快速垂直刺入皮膚0.8寸,行快速捻轉手法1分鐘,或以患者出現(xiàn)酸、脹、麻、烘熱感向枕部傳導為度,之后在天柱穴下0.3寸處向上呈45度角再刺入一同樣毫針,進針深度1寸,手法同前,靜留針30分鐘;余取穴選雙側頸椎5~7夾脊、百會、后溪、束骨,治愈率50%,總有效率96.9%。張超云[3]取雙側風池穴,快速進針,平刺透風府穴,強刺激手法,每隔5 min重復手法1次,留針20 min,32例治愈16例,總有效率為100%。
2 灸法治療
范翠芳[4]于百會穴處涂抹凡士林(固定艾炷),將黃豆大小艾炷置于百會穴上,線香點燃,待艾炷燃燒2/3時,用壓舌板迅速壓滅艾火持續(xù)3~4 s,取下艾炷,涂沫凡士林,更換艾炷。灸處隔1~2日可結薄痂,無灸瘡形成。發(fā)作期每日治療1次,灸10壯;非發(fā)作期隔日治療1次,每次6~8壯;輔針刺C3-C7夾脊穴。111例患者治愈85例,占76. 6%;總有效率100%。何穎妉[5]于患者百會穴處涂上萬花油,把艾絨(約麥粒大?。┲糜诎贂ㄉ宵c燃。當患者有局部灼熱感時,醫(yī)者用右手大拇指將艾火壓滅并停留片刻,使溫熱感向患者頭內傳導,每次5~7壯,3天1次, 3次為1療程。45例患者中,痊愈25例,總有效率達95.6%。
3綜合療法
馬俊玲[6]取穴頸椎4-6夾脊穴、百會穴,得氣后百會穴溫針灸2壯,頸夾脊穴局部TDP照射30 min,每日治療1次, 10次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6%。鐘超英[7]取穴以百會、大椎、風池(雙)、百勞(雙)為主,于上述穴位針刺時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同時在百會、大椎處以艾條溫和灸,起針后,在風池、百勞、大椎處閃火法撥罐,留置10min,起罐后,在頸部敷上用活血舒筋液浸泡的紗布,然后再敷上場效應帶,進行場效應治療,痊愈率達87.8%,有效率為100%。吳家滿[8]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取穴以頸部“風”穴為主,風府,風池(雙),翳風(雙),風門(雙),得氣后接電針;并在百會穴加麥粒灸,總有效率98%。朱愛軍[9]艾灸百會,每次灸50~60 min,至百會穴有熱脹感為佳,每日1次,10次1療程;同時點刺大椎穴,留罐5 min,使之出血約2~3 ml,隔日1次,5次1療程,兩療程后治愈率33.3%,總有效率96.7%。孟培燕[10]于雙側風池和頸外夾脊穴注射當歸注射液,每穴1 mL,出針后,再加針刺并配合推拿手法,總有效率為96%。
4其他療法
求曉恩[11]采用腹針療法治療頸性眩暈,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商曲(雙)、滑肉門(雙)、氣旁, 施術時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對照組取穴頸夾脊,風池(雙),手三里(雙).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66.7%,二者相比P<0.05。薛由仁[12]采用腹針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商曲(雙)、滑肉門(雙)、下脘上(下脘穴上5分)、氣穴(雙),常規(guī)針刺法,痊愈率57.1%,總有效率94.3%。
5機理研究
目前頸性眩暈發(fā)病機理尚不完全明確,張棟[13]概述為由于頸椎發(fā)育異常、退變、骨折、寰樞關節(jié)紊亂、局部炎癥等因素刺激和壓迫周圍的神經(jīng)和血管;或頸交感神經(jīng)叢受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或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大,循環(huán)減慢;或椎動脈內膜損傷、壁內出血或假性動脈瘤形成等致椎動脈狹窄, 引起大腦供血不足。目前認為針刺[14]可抗興奮性氨基酸的興奮毒性,抗自由基損傷,抑制細胞因子、減輕炎癥反應,防止細胞內鈣超載, 抑制凋亡。任秦有[15]艾條溫和灸百會穴,至局部潮紅為度,每日1次, 艾灸百會穴5天后,結果顯示生理狀態(tài)下腦血管搏動指數(shù)明顯增加,腦血流速度明顯加快,腦血流量增加,腦部供血有明顯的改善。 張建宏[16]針刺風池、百會、風府、天柱、大椎及頸2 ~頸4夾脊穴, 治療前VBI患者TCD異常率為75.00%, BAEP異常率為70.00%;治療后TCD異常率為47.5%,BAEP異常率為45.00%,神經(jīng)傳導功能有明顯改善。孫健[17]觀察VBI患者針刺前后椎-基底動脈的收縮期血流速度(vsys)值, 基底動脈、左椎動脈、右椎動脈針后即刻的vsys值與針刺前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 低流速型P<0. 05;高流速型P<0.01)。曹玲[18]針刺頸部夾脊穴針刺治療后血漿ET(可強烈收縮血管平滑肌,升高血壓,減少腎血流量)含量明顯降低。
6現(xiàn)狀和展望
針灸治療頸性眩暈,不僅可以通過調理氣血、疏通經(jīng)絡、松解粘連達到解除眩暈的作用;而且由于暢達人體氣機,可防止其它病證的發(fā)生。從近五年資料看,針灸治療頸性眩暈選穴各異、方法不同,皆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如百會、夾脊穴,這些穴位已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而其它如耳穴、腹部穴等在臨床使用也可取得相同療效。此外,一些醫(yī)者采用各方法配合應用,如針灸并用、針推并用、針刀療法、挑治、電針、穴位注射等,極大的豐富了臨床實踐,有力的推動了針灸學科的發(fā)展。但這些治療的針刺手法、補瀉手法、刺激量、留針時間不同對病癥療效的影響及其機理尚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研究的驗證。中醫(yī)學強調辨證論治,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給予恰當治療。臨床醫(yī)師傳承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和治療方法、積累了各自不同的臨床經(jīng)驗,雖然都能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勢,但很難形成統(tǒng)一的治療方案,使得人們對針灸治療本病的理解處于迷惘之中,缺乏正確的認識,尤其難為循證醫(yī)學所接受,限制了針灸向全世界的推廣,因此,在充分吸收各種療法優(yōu)點的基礎上,制定一個統(tǒng)一的治療方案尤顯必要。怎樣才能制定一個有著最佳療效的方案,在現(xiàn)階段,我們可以觀察單用針刺或單用艾灸或針灸結合之間的療效差異,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以明確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的最佳方案;同時,我們有必要究其理,窮其源,只有更好的了解發(fā)病機理及針灸治療機理,才能為針灸開辟一條更為寬廣的路。
參考文獻
[1] 王希琳,黃海燕.百會穴久留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6):415-416
[2] 朱國祥,岳紅,陳華德.傍刺天柱穴為主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3,23(11):665-667
[3] 張超云,陳惠貞.風池穴透刺治療頸性眩暈32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3):29
[4] 范翠芳.無瘢痕灸為主治療頸性眩暈111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6,125(1):30
[5] 何穎妉,王繼寧.百會穴壓灸治療痰濁中阻型眩暈45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10):3
[6] 馬俊玲.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8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7,l26(6):2
[7] 鐘超英.針灸為主綜合外治頸性眩暈66例[J].中國針灸,2004,20(2):26
[8] 吳家滿,鄧小娟.頸部“風”穴為主配合麥粒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0例[J].針灸臨床雜志雜志,2007,23(8):29
[9] 朱愛軍.大灸百會、大椎刺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6):29-30
[10] 孟培燕,嚴紅梅,吳緒榮.針灸推拿綜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7):14-15
[11] 求曉恩, 周紅波.腹針治療頸性眩暈30例[J].中醫(yī)雜志,2007,48(8):716
[12] 薛由仁. 腹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6, l25(1):14-15
[13] 張棟.頸性眩暈的發(fā)病機理探討[J].中醫(yī)正骨,2007,19(6):62-63
[14] 周利,鄭國慶.針刺對缺血性腦損傷保護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2003,23(5):303-305
[15] 任秦有,趙寧俠,郭瑞林,等.艾灸百會穴對大腦后動脈血流速度的影響[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28(3):48-49
[16] 張建宏,范建中,齊志強.針刺對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TCD和BAEP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5,25(5):348-350
[17] 孫健,賈真.針刺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血流速度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9):11-12
[18] 曹玲,王順. 針刺頸部夾脊穴對頸源性高血壓患者血漿內皮素影響的觀察[J]. 針灸臨床雜志,2007,23(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