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詩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應(yīng)用也非常廣泛。除為文學(xué)寶庫中最精美的樣式外,還有真實記錄社會和個人歷史、娛人心目使人高雅以及詩人間相互唱酬、交游等多種功用,更有以詩代替書信者。
南朝詩人周舍即有《以詩代書別后寄贈》之詩。到唐朝以詩代書則更多,如張九齡《南還以詩代書贈京師舊僚》、李白《以詩代書答元丹丘》、高適《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等。書信又稱書簡,所以還有稱作“代簡”的,如宋代詞人王千秋《虞美人·代簡督伯和借 〈戰(zhàn)國策〉》,催促友人伯和趕快送還所借《戰(zhàn)國策》,詞亦有味,不妨抄錄:“要津去去無由據(jù),已分平生負。擬將懷抱向誰開,萬水千山聊為借書來。玄都晝永閑難度,欲正書中句。黃琮丹璧已磨濃,發(fā)篋煩君早送過橋東?!?/p>
聯(lián)與詩同,所以也有以聯(lián)代書。宋代有位詩人李瀆,住中條山下,以泉石吟詠自樂。真宗皇帝祀汾陰時詔他來見,他懶得去,又不好對皇上說我不去,于是以這樣一聯(lián)謝絕:“十行溫詔,初聞丹鳳銜來;一片閑心,已被白云留住?!被噬喜坏珱]有降罪于他,還作詩賜之。
以詩代書風(fēng)習(xí)一直流傳至今。我也曾以詩代書信。如向嶺南友人索要紅豆:“總聽人言紅豆好,未知紅豆究如何。可尋幾粒遙投否?不枉吾朋嶺外多。” 很快便收到廣東和海南詩友寄來的好幾種紅豆。更有人以簡短的兩句詩甚至一句詩代替書信,不但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韻味頓出,可以產(chǎn)生書信無法比擬的效果。
清代才子袁枚船經(jīng)京口,有人因一妓犯事而托他向太守章淮樹求情。袁枚問明原委后,沒有寫說情信,卻寄詩給章太守,末二句為:“只問千秋賢太守,可曾幾個斫桃花?”交來人后,便揚帆而還南京。半月后,收章太守復(fù)函,開緘視之,別無他語,只有“桃花依舊笑東風(fēng)”七字。袁枚讀之會心而笑,知該妓未受懲處、已獲自由。
(據(jù)中國新聞網(wǎng) 馬斗全/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