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現(xiàn)在對電視劇有一個普遍的批評,叫做“雷”。這個“雷”字的涵義很廣,有可能指粗制濫造,也有可能指臺詞或情節(jié)荒唐可笑,或者思想境界低下粗俗什么的。其中歷史題材是個重“雷”區(qū),招致的批評最多。
我一直在跟影視圈的朋友們討論,把一部“雷”歷史劇和一部好歷史劇區(qū)分開來的標準是什么?怎樣給歷史劇安上“避雷針”?不止一個朋友脫口而出:這還不簡單,不符合真實歷史或經(jīng)典原著的,當然就是“雷劇”。
這其實是一個誤區(qū)。要知道,要拍出一部嚴格符合歷史的電視劇或電影是不可能的。
比如說玄武門之變,歷來是歷史劇的熱門題材,港臺大陸拍十來次了。不過在任何一個版本里,你都不會看到一個記錄在史書里的真實細節(jié):“上乃召世民,撫之曰:‘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狈g過來就是,玄武門之變以后,李淵把李世民叫過去,李世民跪在父親面前,吸吮他的乳房,一邊吸一邊哭。
夠“雷”的吧?據(jù)學人考證,這是當時一種習俗,“以示為孺子時無間之態(tài)”。 通俗來講,就是李世民在賣萌??上н@種賣萌太過重口味??梢韵胂?,如果一位熟讀史書的編劇為了還原歷史,毅然把這個細節(jié)寫進去拍出來,觀眾們一定會憤怒地大罵:你們瞎拍些什么?
在我看來,一部裝上了“避雷針”的歷史劇或名著改編劇應該是這樣的:它在大事上堅定不移地按照歷史的進程發(fā)展,但在虛構(gòu)的細節(jié)上卻可以盡情發(fā)揮。當然,這些發(fā)揮要符合隱含的事件邏輯和人物性格,甚至有所升華,并與大事件相統(tǒng)一。即所謂“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比如《走向共和》的開頭,李鴻章一邊吃魚一邊聽報告,聽到各地報來災荒饑饉,神態(tài)自若,聽說給慈禧太后的鸚鵡死了,卻手中一顫。這個細節(jié)顯然也是虛構(gòu)的,但觀眾并不覺得突兀,李鴻章就是這樣的人,他干得出這樣的事。
《三國演義》里空城計一段,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灑然登城,氣定神閑,一具瑤琴嚇退司馬懿的大軍,然后從容離去。而在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里,卻是這么安排的:唐國強演的諸葛亮聽說司馬懿大軍來襲,焦慮不已,拿著扇子在屋子里來回踱步,扇子無意中碰到瑤琴,才急中生智。等到嚇退司馬懿大軍以后,諸葛亮伏在琴上,汗如雨下。
電視劇《三國演義》不符合原著,可這個原創(chuàng)的細節(jié)把諸葛亮從神壇上拉了下來,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人物。像這樣的改編原創(chuàng),就是極高明的,它不光避開了“天雷”,還讓我們的心里麻酥酥如同過了電一樣。
所以歸根到底,歷史劇的好與壞,不能僅僅只以符合真實歷史與否來判斷,它能不能避開“天雷”,其實是靠那些虛構(gòu)細節(jié)里的“避雷針”。
(摘自《看天下》2014年第12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