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樹凱
?
我領(lǐng)著農(nóng)民拍電影
袁樹凱
小時候,村里有個露天電影院,隔三差五就會放上一場電影。愛看電影的我做夢都不會想到,有一天我也能拍一部電影,而這部電影的主角,都是當年和我一起看電影的鄉(xiāng)親們。
2010年,肅寧縣在全縣探索推行農(nóng)村社會管理“四個覆蓋”工作方法。即基層黨組織全覆蓋、民主組織全覆蓋、經(jīng)合組織全覆蓋、維穩(wěn)組織全覆蓋??吹竭@項政策深受百姓擁護,我覺得我有責任把這項政策宣傳好,但對于采取什么方法卻一直拿不定主意。有一天,不知誰說了句:“老百姓就喜歡看電影,咱們也拍一部電影吧!”
就是這樣一句半開玩笑的話,讓我豁然開朗。我決定以“四個覆蓋”實施過程中各村出現(xiàn)的新人、新事、新變化為素材,拍一部新農(nóng)村輕喜劇數(shù)字電影。演員全部為肅寧籍業(yè)余文藝愛好者,對白全部為原汁原味的肅寧話, 讓群眾自己演自己,讓群眾自己教育自己。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組建的劇組被稱為史上最業(yè)余的劇組:編劇、導演、演員、劇務、攝像、燈光、錄音、場記,都是業(yè)余的,大家完全憑著想象和熱情就干了起來。劇本劇本,一劇之本。為了把政策講好又不至于太過生硬,我們多次組織座談會、搜集素材、集思廣益,經(jīng)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兩萬多字的《梨花村的笑聲》劇本終于誕生。我們海選的80多位演員,年齡最大的年過古稀,年齡最小的只有7歲,90%以上都是土生土長的農(nóng)民。
2012年4月11日上午9時,《梨花村的笑聲》正式開機。我們邊拍邊學,身為導演的我蹲在監(jiān)視器前看演員的表演,一盯就是幾個小時,由于一些演員沒有表演經(jīng)驗,最多的時候一場戲拍了27遍。梨花的盛花期只有七八天,而劇中與梨花有關(guān)的場景很多,所以每天都是緊鑼密鼓,早上四五點,劇組就要出發(fā),可收工時間就沒準了,也許半夜12點,也許次日黎明。別人收工了,我還要和攝影等人看回放,研究第二天的拍攝方案,有時一干就是一個通宵。
2012年8月12日下午,《梨花村的笑聲》在肅寧縣文化藝術(shù)中心電影放映大廳首映。大廳里人頭攢動,連過道里都站滿了人,但放映過程中沒有人走動,劇場里笑聲掌聲不斷,片尾曲結(jié)束后,劇場里很多觀眾又站起來鼓掌喝彩。在全縣各鄉(xiāng)村的試映也大獲成功,很多村子看完之后還要求再看一場。更有人編出了這樣的順口溜,演員是“身邊人兒”,演的是“身邊事兒”,聽的是“家鄉(xiāng)音兒”,笑出了“精氣神兒”。
和農(nóng)民朋友摸爬滾打的這幾個月,讓我深深體會到文藝作品一定要接地氣,只有了解老百姓喜歡什么,宣傳才能事半功倍。“莊稼人趕上了好光景,天地間不白活一回”,這是我為《梨花村的笑聲》這部電影寫的插曲,它不僅道出了我的心聲,也代表著農(nóng)民朋友的心聲,作為一名宣傳工作者,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我愿意為我的鄉(xiāng)親們記錄下這好光景,讓每個人在天地間不白活一回。
作者袁樹凱
(作者為河北省肅寧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本欄責編:劉文昭
E-mail: ssbgzzs@263.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