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近四年江蘇高考文言文考查,選文取材方面,都是寫人敘事類的文章。如歐陽修的《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2010·墓志銘);蘇軾的《陳公弼傳》(2011·傳記);蘇轍的《伯父墓表》(2012·墓表);魚豢的《魏略》(2013·傳記)。前三年都是宋代的文學大家作品,今年是史學家作品。題型設置方面,考查的題型相對穩(wěn)定,即實詞詞義辨析、人物形象判斷、要點歸納與概括、句子翻譯。常見文言實詞考查比較平和,人物形象與內(nèi)容歸納題沒有什么變化,句子翻譯題則重點強調(diào)落實關鍵詞,句意基本流暢。
鑒于近年江蘇高考文言文取材多是廣義的人物傳記類文章,題型也相對穩(wěn)定和成熟,現(xiàn)從教學案例,談談高考文言文復習過程中的備課策略。
(一)做好引導與激勵
1.從引導學生閱讀文言小故事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比如:“太宗得鷂,絕俊異,私自臂之。望見鄭公,乃藏于懷。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語古帝王逸豫,微以諷諫。語久,帝惜鷂且死,而素嚴敬征,欲盡其言。征語不時盡,鷂死懷中。” (選自《隋唐嘉話》)
這段文字敘述的是唐太宗賞玩鷂子,魏征抓住時機勸諫君王不要耽于享樂一事。由此來看,這一小段話包含了豐富的意蘊:從選文取材的角度看,故事簡潔生活化;從立意構思的角度看,文段以小見大;從君臣關系角度看,魏征諫言巧妙比方;從學科分類的角度看,文學和史書相輔相成;從作者創(chuàng)作故事的目的看,反映了當時清明的政治風氣;從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看,魏征有責任擔當。
提到責任,借機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和滲透,學好古代文學作品,既是修身立學的需要,也承擔傳承和弘揚文化經(jīng)典的歷史重任。
(二)做好閱讀與積累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選讀古今中外文化論著,特別是一些經(jīng)典名著,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思考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yǎng)科學精神,提高文化素養(yǎng),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加強閱讀訓練,尤其要重視閱讀的流暢度、文言語感的培養(yǎng)。
當然,蘇教版高中課本中所選的文言文,除了上述提到的《史記》,大多不完全吻合于高考的人物傳記,為了加強文體相似性的練習,以及對常見文言詞匯、句式和結構章法有較多認識,還要組織專題傳記閱讀。可以以各地的高考文本為主,配合部分另選內(nèi)容,這樣就可以保證閱讀文本的仿真性和權威性。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是引領學生走近知識,引導他們通過閱讀,去積累和提升。
(三)做好梳理與總結
閱讀,會積累一定的知識量,但還需將其梳理、分類和整合,這不僅能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而且有助于學生建立復習的自信,使知識更長久地保存于大腦。如果說把每一個知識點看作一顆“珍珠”,當這一堆珍珠散落時,你用手去抓他,就會發(fā)現(xiàn)抓到手中的很有限。而如果把散落的珍珠編綴成串,你只要一個小小的指頭,便能將一整串珍珠輕輕挑起。做到這樣,就需要梳理和總結。以《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實詞“被”為例:蘇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本《越州趙公救災記》中“是時,旱疫被吳越,民饑饉疾癘,死者殆半,災未有巨于此也”一句,句中“被”同“披”,覆蓋、遍及的意思。同樣是“被”同“披”,但意思也有不同,如在《屈原列傳》“屈原至于江賓,被發(fā)行吟澤畔”中,則為披散、散開之意;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被”也同“披”,意為穿著。在《墨池記》“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句中“被”是蒙受之意。當然,在不同的語境中,“被”還有其他的解釋。梳理總結后,還要及時“溫習”,遵循德國心理學家艾濱浩斯的“遺忘規(guī)律”,做到“溫故而知新”。
(四)做好檢測與訓練
高考文言文題型只有四道,且前后題型不重復。針對高考考查特點,讓學生做到有的放矢,復習的知識點要及時地鞏固。受學情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考生還要加強定時檢測,適當擴充知識容量,加大能力訓練的密度和強度,在四道題的基礎上,橫向和縱向拓寬同一類知識的考察面。比如,實詞題可以多增加五六道,虛詞中也可增加類似用法和意義的訓練,其他題型也是如此。在訓練難度的把握上要有梯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遵循學習的規(guī)律。檢測后要做好反饋,然后再安排同一知識點的拓展訓練,學生對訓練過的知識回頭望,這樣的訓練就能發(fā)揮以一當十的作用。
當然,高三文言文復習,要認真地研讀考試說明,對文本進行分析、綜合,不能全靠經(jīng)驗,車子不倒只顧推,一頭扎進題海中。既要重視文本閱讀,又講究策略方法,立足每一個知識點,落實好每一個細節(jié),才會產(chǎn)生規(guī)模效應。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