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而緩
南懷瑾(1918~2012),浙江樂清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實業(yè)家。1949年春赴臺灣后,相繼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高校教授。1966年,南懷瑾在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邀請下,到臺灣三軍各駐地巡回演講?!?論語>別裁》1976年出版,香港、新加坡也爭相翻印。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車。晚年他在江蘇太湖大學堂傳道。其論著的主要方向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領域,一生致力于傳播中國傳統(tǒng)哲學。2012年9月29日他于蘇州太湖大學堂去世。溫家寶在唁電中說:“先生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不遺余力,令人景仰,切盼先生學術事業(yè)在中華大地繼續(xù)傳承?!?/p>
南懷瑾留給我們至少三個命題:是傳統(tǒng)教育還是西式教育?是做生意還是做人?是道德建設還是制度建設?他自稱是個“頑固的傳統(tǒng)文化推崇者”。傳統(tǒng)文化為正,守正出奇,老先生至少提供了針對這個浮躁時代的一種解決方案。
是傳統(tǒng)教育還是西式教育?
有一點是確定的,按現行教育體制教育出來的人治理世界,不出問題才怪。百年教育誤入歧途,好比登山走錯了路,越走越下不來。
家長們?yōu)樽尯⒆舆M好點的學校都要托關系、送錢物,可謂費盡了心機。我們都意識到教育出了問題,一方面聲討,另一方面跟這個體制做交易;一方面百般呵護孩子,另一方面在學習上層層加碼,讓他們淪為“應試奴”,失去童年快樂,更罔顧其靈魂成長。
于是,出現“高分低能”,“有知識、沒文化”,“有證書、無能力”,“懂考試、不懂生活”的受教育者。于是,只會“中國制造”,不會“中國智造”、“中國創(chuàng)造”。于是,老人倒了扶不起,社會亂象頻生。
中國的孩子不快樂,長大后也不快樂,這個社會能好嗎?
一切唯西學馬首是瞻,科目設置缺少了如修身養(yǎng)性、詩書情懷等內容,尤其缺少人格培養(yǎng)。
一切以應試為目的,孩子淪為考試機器,學校成了收錢機器。大家都有想法,卻沒辦法。
一切以成人標準來要求,將小孩培養(yǎng)成“小大人”,過早失去童真,所謂“童年之死”。
孩子是家長的鏡子。社會焦慮導致家長焦慮,最終都反映到孩子身上。不快樂的學習注定是病態(tài)的,將來管理出來的社會也是病態(tài)的。
南懷瑾曾言:“今日的世界,在表面上來看,是歷史上最幸福的時代;但是人們?yōu)榱松娴母偁幎β?,為了?zhàn)爭的毀滅而惶恐,為了欲海的難填而煩惱,這在精神上來看,也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痛苦的時代。在這物質文明發(fā)達和精神生活貧乏的尖銳對比下,人類正面臨著一個新的危機?!?/p>
是做人還是做生意?
小企業(yè)做生意,大企業(yè)做人。
當今世界的潮流都是鼓勵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講究現代化企業(yè)管理。而在南懷瑾看來,這些無非是一個人事問題。
他曾講,政治也好,軍事也好,工商業(yè)也好,困難的就是人事管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當今人事有許多誤區(qū):一談到管理,人就變成東西了,管理就是政治學上的統(tǒng)治。
中國大政治家管仲的思想可歸納“管、教、養(yǎng)、衛(wèi)”四個字。政治上講管理,但是光管理是不行的,還必須教育輔助。管理帶著獨裁性,只有對物品,才能單用管理;對人事,單說管理,也太無情了。所以要另外配合教育,乃至和員工福利有關的“養(yǎng)”“衛(wèi)”,如此才能有健全的人事結構,才能發(fā)揮團隊精神,創(chuàng)造績效。
南懷瑾一直認為,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將幫助人類解決物質文明中面臨的許多誤區(qū)。中華文化有普世價值嗎?當然有。例如仁愛思想,“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誠信意識,誠信為修身之本;自立意識,“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自強意識,主張君子自強不息;強調天人合一、天地萬物為一體,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南老先生曾宣揚辦企業(yè)的最高境界:資本主義的管理,社會主義的福利,共產主義的理想,中國文化的境界。關鍵還是在做人??孔錾馐怯肋h也做不到如此境界的。
是道德建設還是制度建設?
維護社會是靠道德建設還是制度建設,當然是兩者兼顧。但是,社會建設的根本還是做人!《尚書·大禹謨》中載“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其中,“利用”不是“利用你”,真正的“利用”是做任何一件事,要有利于大家,不單單是利于自己。
中國人講政治,“政治”的意思:正己而后正人。你自己都不行,你要領導別人?那人家給你領導,是為了利害關系,為了待遇關系,為了鈔票關系,并不是服你的氣。
在南懷瑾的命題中潛藏著一條定律:把人做好了,人生差不到哪兒去,企業(yè)差不到哪兒去,社會差不到哪兒去。而這個時代,恰恰在“做人”這一點上出了大問題。
教育的使命是筑就一個社會的基本面,是教人如何“做人”,做頂天立地的人。沒有這個基本面,無論你引進多少制度規(guī)章,蓋多少高樓大廈,無論經濟數字多么光鮮漂亮,一切都如沙灘筑廈,隨時崩塌,一切都會被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