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螯合劑和AM菌根對玉米吸收重金屬及重金屬化學形態(tài)的影響

2014-07-16 05:40:26李瑞劉曉娜趙中秋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螯合劑玉米地菌根

李瑞,劉曉娜,趙中秋,

1. 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北京 100083;2.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035

土壤重金屬污染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土壤―植物系統(tǒng)是地圈及生物圈基本構(gòu)成單位,重金屬污染不僅對農(nóng)作物的收成與質(zhì)量有重要影響,而且還影響到大氣及水環(huán)境質(zhì)量,甚至通過食物鏈危及人類健康(Chen等,2000;Cunningham等,1995;Khan等,2000;Karenlampi等,2000)。較之傳統(tǒng)的物理、化學修復技術,植物修復因其效果好、投資省、易于管理和操作、不產(chǎn)生二次污染等優(yōu)點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Baker和 Brooks,1989;Salt等,1995),被學術界公認為生態(tài)友好型原位綠色修復技術,成為污染土壤修復研究的熱點(Salt等,1998;Garbisu和Alkorta,2001)。近年來,國內(nèi)外對金屬螯合劑在化學―植物聯(lián)合修復和菌根菌在微生物―植物聯(lián)合修復中的應用開展了大量的研究。

螯合劑能夠促進重金屬從土壤固相解吸,增加重金屬離子的生物有效性,促進植物對重金屬元素的吸收。但螯合劑和金屬螯合物會抑制植物的生長,使其生物量減少,甚至死亡(Blaylock等,1997),大大影響植物提取的效率。AM菌根菌是一類能與絕大多數(shù)陸生植物形成互惠共生關系的土壤真菌,能積極促進宿主植物吸收礦質(zhì)營養(yǎng)和抵抗逆境脅迫(Powell和Bagyaraj,1984)。研究表明,AM真菌能夠顯著增強植物對許多重金屬的耐受能力,在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中表現(xiàn)出積極的意義(Hildebrandt等,2007)。若螯合劑和菌根組合應用,理論上應該可以發(fā)揮二者的優(yōu)勢,大大提高植物提取效率。根際是受植物根系活動影響的部分土壤,是一種微生態(tài)系統(tǒng)。根際土壤環(huán)境影響著重金屬在土壤―植物系統(tǒng)中的遷移和轉(zhuǎn)化(Marschner,1986;Yossefu等,1997),而重金屬形態(tài)與其遷移、轉(zhuǎn)化和生物有效性有著密切的關系。了解菌根對根際土壤中重金屬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對發(fā)展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相關研究很少。本文通過土培實驗,比較研究EDTA、EDDS、AES、IDSA和AM菌根單一或復合添加對玉米Zea maysL.生物量及土壤中重金屬質(zhì)量分數(shù)的影響,闡明新型螯合劑在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方面的潛力及AM和螯合劑聯(lián)合能否達到理論上的強化效果,并分析玉米菌根根際重金屬的形態(tài)變化,以了解AM菌根對根際和非根際土壤中重金屬化學形態(tài)的影響,為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供試土壤采自北京市昌平區(qū)農(nóng)田,實驗用玉米品種為魯單 981,菌根由北京市林業(yè)科學院提供,經(jīng)玉米擴繁后,用含有侵染菌根和菌絲的根際土壤作為菌根接種劑。螯合劑EDDS購于西格瑪奧德里奇(上海)貿(mào)易有限公司。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測定參照魯如坤的方法(魯如坤,2000),結(jié)果見表1。

表1 供試土壤基本理化性質(zhì)Table 1 Basic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1.2 盆栽實驗

實驗采用的三室根箱裝置寬8 cm,長、高10 cm,中室寬2 cm,2個邊室各3 cm,中室和邊室用30 μm孔徑的尼龍網(wǎng)相隔,把根系限制在中室生長。邊室土量250 g,中室土量200 g,將30 g接種劑和170 g滅菌后的土壤混合裝入中室,菌種接種率為15%,對照處理加入相應數(shù)量的經(jīng)滅菌處理后的接種劑。保持田間持水量為80%左右,在溫室中平衡2周。

土壤自然風干后,將土壤樣品磨碎,過1 mm篩,在120 ℃高溫滅菌鍋中滅菌2 h,殺死土壤中的真菌孢子,待滅菌土壤自然風干后,一次性添加Pb、Cu、Cd、Zn 4 種重金屬:2000 mg·kg-1Pb(PbCl2),350 mg·kg-1Cu(CuSO4·5H2O),10 mg·kg-1Cd ( CdCl2·2.5H2O ) , 1500 mg·kg-1Zn(ZnSO4·7H2O),并以磷酸二氫鉀(KH2PO4)、尿素(CO(NH2)2)形式一次性施入基肥(氮:100 mg·kg-1;磷:80 mg·kg-1;鉀 100 mg·kg-1)。選取籽粒飽滿的玉米種子用10%的H2O2溶液消毒10 min,用去離子水洗凈后,將種子放于鋪有濕潤濾紙的培養(yǎng)皿中,將培養(yǎng)皿放在25 ℃左右培養(yǎng)箱約2 d,將發(fā)芽的種子播種于三室根箱的中室,待種子萌發(fā)后間苗,每箱留2株,生長期間每隔1 d以稱質(zhì)量法加去離子水使土壤保持田間持水量的80%左右。待幼苗生長50 d后進行螯合劑處理,EDTA、EDDS、AES和IDSA分別配成溶液一次性均勻淋溶在土壤表面。實驗中所添加的螯合劑質(zhì)量摩爾濃度為 5 mmol·kg-1。實驗共設計 10個處理,分別記為 CK(未添加螯合劑和菌土)、AM(只添加菌土)、EDTA(只添加螯合劑 EDTA)、EDDS(只添加螯合劑EDDS)、AES(只添加螯合劑AES)、IDSA(只添加螯合劑IDSA)、EDTA&AM(同時添加EDTA和AM)、EDDS&AM(同時添加 EDDS和 AM)、AES&AM(同時添加AES和AM)和IDSA&AM(同時添加IDSA和AM),每個處理設置4個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

1.3 測定項目和方法

1.3.1 植物分析

螯合劑處理15 d后收獲,用剪刀沿植株基部切取,分為根部和地上部。將根系用去離子水洗干凈后,每個處理的每個重復挑選20個1 cm左右長的鮮根,用墨水醋方法測定菌根侵染率(楊亞寧等,2010),菌根侵染率=(被侵染的根段數(shù)/總根段數(shù))×100%。剩余根部和地上部用去離子水洗凈后80 ℃烘干并稱干質(zhì)量,烘干后的樣品研碎后用HNO3微波硝煮,同時加入標準物質(zhì)對整個消化過程和分析測試過程進行質(zhì)量控制,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儀(ICP-OES,Varian 715-ES Series)測定重金屬的質(zhì)量分數(shù)。

1.3.2 重金屬化學形態(tài)分析

根箱內(nèi)的土壤分為兩部分處理,中室土和邊室中距離尼龍網(wǎng)5 mm以內(nèi)的土作為根際土,邊室中剩余土壤作為非根際土,將兩部分土自然風干后過(相當于100目)篩待用。采用改進的BCR三步法(Rauret等,1999;Filgueiras等,2002)分析土壤中Pb、Cu、Zn和Cd的形態(tài)。

1.4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繪圖,SPSS17.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及顯著性檢驗。

2 結(jié)果與討論

2.1 不同處理對菌根侵染率的影響

圖1 接種AM處理組間菌根侵染率的比較Fig.1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at different chelator treats

由圖1可見,對照組無菌根侵染,而接種AM菌根組都有較高的侵染率,表明AM菌根在重金屬環(huán)境中可以正常地生長,對土壤中重金屬的毒害具有一定的耐性,這樣AM菌根才有發(fā)揮作用的可能。與單一接種AM菌根的對照相比,復合施加螯合劑EDTA和 AES的處理組菌根侵染率明顯降低(P<0.05),而復合施加EDDS和IDSA的處理組無顯著性變化,這可能與不同種類螯合劑和菌根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有關,EDDS和IDSA均為生物可降解螯合劑,對土壤生物的毒害較小。

2.2 不同處理對玉米地上部生物量的影響

如圖2所示(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與對照相比,添加螯合劑對植物的生長有一定的限制,地上部生物量都有所下降,其中,添加EDDS和IDSA的處理組與對照差異顯著(P<0.05),有明顯的中毒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部分葉片萎蔫。螯合劑提高了土壤中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促進了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過量的重金屬對植物生長產(chǎn)生抑制作用。

單獨添加AM菌根的處理組與對照相比玉米地上部生物量顯著增加(P<0.05),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分別為3.16 g、2.55 g,前者比后者增加了24%。復合添加螯合劑和AM菌根的處理組與單獨添加螯合劑的處理相比較,前者大于后者,但差異不顯著。

2.3 不同處理對玉米地上部和根部重金屬質(zhì)量分數(shù)的影響

圖2 不同處理對玉米地上部生物量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s on maize shoot biomass

2.3.1 Cd質(zhì)量分數(shù)變化

如圖3所示,對于玉米地上部,對照組與單獨接種 AM 處理組玉米地上部 Cd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2.11、17.42 mg·kg-1,后者比前者增加了194.3%,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P<0.05)。對照組與單獨添加螯合劑的處理組相比,除EDDS處理外,EDTA、AES和IDSA處理的玉米地上部Cd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是對照的3.6倍、6.2倍和6.3倍,說明接種AM菌根和添加螯合劑均促進了玉米地上部對Cd的吸收。AM&EDDS處理較之 EDDS處理,前者是后者的6.4倍,較之單獨接種 AM 處理增加了 120.7%。AM&IDSA處理較之IDSA處理和單獨接種AM處理也得到類似結(jié)果,表明復合添加螯合劑和AM增強了玉米地上部吸收積累Cd的效果。

對于玉米根部,單一接種AM菌根的處理組玉米根部Cd質(zhì)量分數(shù)達到43.88 mg·kg-1,是對照的5.9倍,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P<0.05)。單一添加EDTA、EDDS的處理組,玉米根部Cd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 40.89 mg·kg-1和 30.22 mg·kg-1,是對照的 5.5倍和4.0倍,差異顯著(P<0.05),說明接種AM菌根和螯合劑的添加促進了玉米根部對Cd的吸收。單一接種AM處理的玉米根部和地上部Cd質(zhì)量分數(shù)均顯著大于對照(P<0.05);EDTA與AM&EDTA比較,玉米根部 Cd質(zhì)量分數(shù)前者顯著大于后者(P<0.05),而地上部 Cd質(zhì)量分數(shù)無顯著差異;EDDS較之AM&EDDS,玉米根部Cd質(zhì)量分數(shù)前者大于后者,地上部Cd質(zhì)量分數(shù)則相反;IDSA和AM&IDSA比較,玉米根部Cd質(zhì)量分數(shù)無明顯差異,但地上部Cd質(zhì)量分數(shù)后者顯著大于前者,這些表明接種AM菌根促進了Cd由根部向地上部的轉(zhuǎn)移。

圖3 不同處理對玉米根部和地上部Cd質(zhì)量分數(shù)的影響Fig.3 Cd concentrations in the shoots and roots of maize at different treats

圖4 不同處理對玉米根部和地上部Zn質(zhì)量分數(shù)的影響Fig.4 Zn concentrations in the shoots and roots of maize at different treats

2.3.2 Zn質(zhì)量分數(shù)變化

如圖4所示,對于玉米地上部Zn的質(zhì)量分數(shù),單獨接種AM處理與對照無顯著性差異。除EDTA外,單獨添加EDDS、AES和IDSA處理的玉米地上部 Zn質(zhì)量分數(shù)較之對照分別增加了 49.7%、159.1%和53.4%,表明添加螯合劑促進了植物地上部對Zn的吸收,且AES影響最大。復合添加螯合劑和 AM 的處理較之單一添加螯合劑的處理組相比,除AM&IDSA相對IDSA顯著降低外(P<0.05),其他組處理無顯著性差異;除 AM&EDTA外,AM&EDDS、AM&AES和AM&IDSA處理組顯著高于單一接種 AM 菌根處理(P<0.05),分別增加了49.4%、134.1%和21.8%,表明螯合劑和AM的復合添加增強了單一接種AM菌根對玉米地上部吸收Zn的效果。

對于玉米根部,單獨接種AM菌根處理的玉米根部Zn質(zhì)量分數(shù)顯著大于對照(P<0.05),增加了34.9%。單獨添加EDTA、EDDS、AES和IDSA的處理與對照相比,分別增加了110.0%、73.3%、63.8%和60.0%,說明接種AM菌根和添加螯合劑都促進了玉米根部對 Zn的吸收。AM&EDDS處理較之EDDS處理,前者比后者增加了48.6%,AM&AES處理較之 AES處理玉米根部 Zn質(zhì)量分數(shù)增加了24.6%。復合添加螯合劑和AM處理與單一接種AM處理相比,AM&IDSA與 AM 無顯著性差異。AM&EDTA、AM&EDDS和AM&AES較之AM處理分別增加了 70.0%、90.9%和 51.3%,差異顯著(P<0.05)。以上表明復合添加螯合劑和AM菌根增強了單一添加AM或者螯合劑對玉米根部吸收積累Zn的效果。

2.3.3 Cu質(zhì)量分數(shù)變化

如圖5所示,對于玉米地上部,單獨接種AM處理的玉米地上部Cu質(zhì)量分數(shù)相對于對照增加但差異性不顯著。除EDTA外,單獨添加EDDS、AES和IDSA處理組玉米地上部Cu質(zhì)量分數(shù)均顯著大于對照(P<0.05),分別是對照的9.4倍、21.8倍和7.7倍,表明螯合劑增加了玉米地上部對Cu的吸收。復合添加螯合劑和 AM 菌根處理,除 AM&EDTA外,AM&EDDS、AM&AES和AM&IDSA處理玉米地上部Cu質(zhì)量分數(shù)顯著大于單獨添加AM處理(P<0.05),前者分別是后者的5.4倍、8.4倍和3.3倍。復合添加螯合劑和AM增強了單一接種AM玉米地上部對Cu的吸收。

圖5 不同處理對玉米根部和地上部Cu質(zhì)量分數(shù)的影響Fig.5 Cu concentrations in the shoots and roots of maize at different treats

對玉米根部,單獨接種AM處理玉米根部Cu質(zhì)量分數(shù)與對照沒有顯著性差異。單獨添加EDTA、EDDS、AES和IDSA的處理玉米根部Cu質(zhì)量分數(shù)與對照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前者分別比對照增加了102.3%、91.3%、229.1%和131.0%,表明螯合劑增加了玉米根部對Cu的吸收。復合添加螯合劑和AM處理較之單獨接種AM處理,前者玉米根部Cu質(zhì)量分數(shù)顯著大于后者(P<0.05),分別是后者的2.6倍、1.8倍、4.0倍和1.6倍,說明復合添加螯合劑和AM促進了單一接種AM對玉米根部吸收Cu的效果。

2.3.4 Pb質(zhì)量分數(shù)變化

如圖6所示,對于玉米地上部Pb的質(zhì)量分數(shù),單一接種AM處理與對照無顯著性差異。單獨添加EDTA、EDDS、AES和IDSA處理組顯著大于對照(P<0.05),分別是對照的3.4倍、9.1倍、8.6倍和8.1倍,表明螯合劑促進了玉米地上部對Pb的吸收。復合添加螯合劑和AM處理與單一接種AM處理比較,前者顯著大于后者(P<0.05),分別是后者的3.3倍、5.5倍、11.9倍和8.7倍。AM&AES處理較之AES處理,前者比后者增加了71.5%。AM&IDSA處理較之IDSA處理,前者比后者增加了32.0%。AM&EDTA處理與EDTA處理差異不顯著。這些說明,復合添加螯合劑和菌根增強了單一接種AM或單一添加螯合劑玉米地上部對Pb的吸收效果。

對于玉米根部 Pb的質(zhì)量分數(shù),單獨接種 AM處理組與對照沒有顯著性差異。單獨添加EDTA、EDDS、AES和 IDSA處理組都顯著大于對照(P<0.05),分別是對照的5.0倍、4.7倍、2.8倍和1.9倍,表明螯合劑促進了玉米根部對Pb的吸收。復合添加螯合劑和AM處理組與單獨接種AM處理組相比,AM&IDSA與單一接種AM處理無顯著性差異,AM&EDTA、AM&EDDS和AM&AES與單獨接種AM處理相比,前者顯著大于后者(P<0.05),分別是后者的4.5倍、4.2倍和2.8倍。以上表明復合添加螯合劑和AM增強了單一接種AM玉米根部對Pb的吸收效果。

2.4 AM 菌根對根際和非根際土壤重金屬化學形態(tài)的影響

重金屬的生物毒性不僅由其總量決定,更大程度上由其形態(tài)分布決定,不同的形態(tài)產(chǎn)生不同的環(huán)境效應(張旭紅等,2012)。在研究菌根能夠提高宿主植物對重金屬抗性的影響機理時,有些研究認為菌根真菌的菌絲在植物根的表皮形成一個很大的網(wǎng)絡(哈蒂氏網(wǎng)),這些哈蒂氏網(wǎng)帶可以吸收過濾重金屬,阻止重金屬向根部運輸,從而減輕重金屬對植物的毒害(Turnau等,2001);研究認為菌根侵染的根系改變了土壤中重金屬的形態(tài),影響了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黃藝等,2000)。以根際土壤中重金屬的不同形態(tài)相對于非根際土壤中重金屬形態(tài)的增加百分率為相對改變量,其中Cd的相對變化由于儀器的限制沒有檢測出來。圖7顯示了Zn、Cu和Pb在菌根根際土壤和非菌根根際土壤中重金屬形態(tài)的不同變化情況。

在菌根根際土壤與非菌根根際土壤中,菌根根際相對于非根際Zn的Fe-Mn氧化物結(jié)合態(tài)的減少量顯著小于非菌根根際相對于非根際土壤的相對減少量(P<0.05),表明菌根根際中Zn的Fe-Mn氧化態(tài)較非菌根根際顯著增加。菌根根際中 Zn的有機物結(jié)合態(tài)顯著高于非菌根根際(P<0.05),Zn的Fe-Mn氧化態(tài)和有機物結(jié)合態(tài)呈現(xiàn)增加的趨勢,降低了 Zn的生物有效性,減少了過量重金屬對植物的毒害。在前文中提到單一接種AM處理的玉米根部Zn質(zhì)量分數(shù)顯著大于對照,雖然接種AM降低了 Zn的生物有效性,但促進了植物的生長,植物吸收的Zn總量仍會大于非菌根,可能與Zn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關。相對于非根際土壤,Cu的酸可提取態(tài)在菌根根際中減少,在非菌根根際中增加,表示菌根根際中酸可提取態(tài)的Cu小于非菌根根際。菌根根際中Cu的有機物結(jié)合態(tài)大于非菌根根際,Cu的生物有效性小于非菌根根際,菌根降低了重金屬Cu的生物可利用性,緩解了過量重金屬對植物的負作用。在前文中提到單一接種AM處理的玉米根部Cu質(zhì)量分數(shù)與對照無顯著性差異,這種情況可能與Cu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關。菌根根際土壤中 Pb的酸可提取態(tài)大于非菌根根際,F(xiàn)e-Mn有機物結(jié)合態(tài)和有機結(jié)合態(tài)大于非菌根根際,但菌根根際中的 Pb由松結(jié)合態(tài)向緊結(jié)合態(tài)轉(zhuǎn)移的趨勢大,使得菌根根際中 Pb的有效性下降,降低了重金屬對植物的毒害。

圖7 不同形態(tài)重金屬在菌根和非菌根根際中的相對變化Fig. 7 Relative change of different spec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mycorrhizal and non-mycorrhizal rhizosphere

3 結(jié)論與展望

3.1 研究結(jié)論

通過不同種類螯合劑和菌根對植物吸收重金屬的影響實驗、菌根對根際和非根際土壤中重金屬存在形態(tài)的影響實驗,可以得到以下結(jié)論:

(1)螯合劑EDTA、EDDS、AES和IDSA促進了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但螯合劑及重金屬螯合物對植物的生長產(chǎn)生抑制作用。AM菌根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增強植物對重金屬環(huán)境的抗性,并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植物對Cd和Zn的吸收。復合添加螯合劑和接種AM菌根能夠提高單一接種AM菌根或者添加螯合劑時玉米對重金屬的吸收積累量,兩者聯(lián)合強化了單一應用AM或螯合劑誘導植物提取的效果。

(2)新型螯合劑AES和IDSA處理的玉米地上部 Cd質(zhì)量分數(shù)顯著大于對照、EDTA和 EDDS(P<0.05)。AES處理玉米地上部Zn、Cu和Pb的質(zhì)量分數(shù)均顯著大于對照及其他螯合劑處理,但EDTA處理的玉米根部Pb質(zhì)量分數(shù)最大。IDSA處理玉米地上部Zn質(zhì)量分數(shù),地上部和根部Cu質(zhì)量分數(shù)均顯著大于對照和EDTA,玉米地上部Pb質(zhì)量分數(shù)顯著大于對照。

(3)接種AM菌根改變了根際土壤中重金屬的形態(tài),菌根的存在使得重金屬的形態(tài)由松結(jié)合態(tài)向緊結(jié)合態(tài)轉(zhuǎn)移,降低了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降低了過量重金屬對宿主植物的毒害。但是,可能由于菌根對植物的生長有促進作用,提高了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效率,接種AM菌根的植物積累的重金屬總量大于非菌根,AM菌根增強了植物提取的效果。

3.2 研究展望

首先,新型螯合劑AES和IDSA對Pb的作用不及EDTA,有待繼續(xù)尋找對Pb解吸能力更強的新型生物可降解螯合劑。其次,對于螯合劑和AM菌根強化植物提取的研究還需要大量的田間試驗分析,得出對實際應用價值更高的組合配比。再次,在應用螯合劑誘導植物提取時,植物收割后土壤中重金屬的質(zhì)量分數(shù)還是比較高,要綜合考慮植物種類和種植制度。最后,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形成菌根,這就使得菌根植物對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受到限制,菌根修復技術還需與生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學科相互滲透,提高植物?微生物修復技術的應用價值。

致謝:本實驗在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中澳土壤環(huán)境研究室完成,感謝朱永官研究員、黃益宗副研究員在實驗過程中給予的指導和幫助。

BAKER A J M, BROOKS R R. Terrestrial higher plants which hyper-accumulate metallic elements: a review of their distribution, ecology and phytochemistry[J]. Biorecovery, 1989(1): 81-126.

BLAYLOCK M J, SALT D E, DUSHENKOV S, et a1. Enhanced accumulation of Pb in Indian mustard by soil applied chelating agent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7, 31(3): 860-865.

CHEN H M, ZHENG C R, TU C, et al. Chemical methods and phytoremediation of soil 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s[J]. Chemosphere, 2000,41(1-2): 229-234.

CUNNINGHAM S D, BERTI W R, HUANG J W. Phyto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s[J].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1995, 13(9): 393-397.

FILGUEIRAS A V, LAVILLA I, BENDICHO C. Chemical sequential extraction for metal partitioning in environmental solid sampl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2002, 4(6): 823-857.

GARBISU C, ALKORTA I. Phytoextraction: a cost-efective plant-based technology for the removal of metals from the environment[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1, 77(3): 229-236.

HILDEBRANDT U, REGVAR M, BOTHE H. Arbuscular mycorrhiza and heavy metal tolerance[J]. Phytochemistry, 2007, 68(1): 139-146.

KARENLAMPI S, SCHAT H, VANGRONSVELD J, et al. Genetic engineering in the improvement of plants for phytoremediation of metal polluted soil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0, 107(2): 225-231.

KHAN A G, KNEK C, CHAUDHRY T M, et a1. Role of plants, mycorrhizae and phytochelators in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land remediation[J]. Chemosphere, 2000, 41(1-2): 197-207.

MARSCHNER H. Mineral nutrition in higher plants[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6: 447- 461.

POWELL C L, BAGYARAJ D J. VA mycorrhiza[M]. Florida, USA: CRC Press, 1984: 24-113.

RAURET G, LOPEZ-SANCHEZ J F, SAHUQUILLO A, et al. Improvement of the BCR three step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prior to the certification of new sediment and soil reference material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1999(1): 57-61.

SALT D E, BLAYLOCK M, KUMAR N P B A, et a1. Phytoremediation: a

魯如坤. 土壤農(nóng)業(yè)化學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12-24.

楊亞寧, 巴雷, 白曉楠, 等. 一種改進的叢枝菌根染色方法[J]. 生態(tài)學novel strategy for the removal of toxic metals from the environment using plants[J]. Nature Biotechnology, 1995, 13(5): 468-474.

SALT D E, SMITH R D, RASKIN I. Phytoremediation[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1998, 49(1): 643-668.

TURNAU K, PRZYBYLOWICZ W J, MESJASZ-PRZYBYLOWICZ J.Heavy metal distribution in suillus luteus myocrrhizas as revealed by micro-PIXE analysis[J].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Section B:Beam Interactions with Materials and Atoms,2001, 181(1): 649-658.

YOSSEFU R A, FATTAN E F A, HILAL M H. Studies on the movement of Ni in wheat rhizosphere using rhizobox technique[J]. Egypt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97, 37(2): 175-187.

黃藝, 陳有鍵, 陶澍. 菌根植物根際環(huán)境對污染土壤中Cu, Zn, Pb, Cd形態(tài)的影響[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0, 11(3): 431-434.報, 2010, 30(3): 774-779.

張旭紅, 林愛軍, 張莘, 等. 叢枝茵根真菌對旱稻根際Pb形態(tài)分布的影響[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2, 28(6): 24-29.

猜你喜歡
螯合劑玉米地菌根
Synthesis of new non-fluorous 2,2'-bipyridine-4,4'-dicarboxylic acid est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or metal ions extraction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營養(yǎng)元素與螯合劑強化植物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研究進展
幾種螯合劑在CIP堿性清洗中的應用研究
《玉米地》
青年生活(2020年31期)2020-10-14 09:07:08
玉米地里長火山
學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44
外生菌根真菌菌劑的制備及保存研究
園林科技(2020年2期)2020-01-18 03:28:26
玉米地
短篇小說(2014年12期)2014-02-27 08:32:54
重金屬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菌根技術的應用
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玉米小斑病發(fā)生的影響
更綠色和持續(xù)性螯合劑GLDA及其應用之道
牡丹江市| 陆丰市| 长武县| 息烽县| 无为县| 白玉县| 普洱| 广德县| 盐边县| 涿鹿县| 五常市| 蒙阴县| 兴安县| 镇雄县| 大荔县| 青铜峡市| 辛集市| 庆阳市| 南和县| 安塞县| 堆龙德庆县| 濉溪县| 无为县| 墨江| 黄梅县| 昌平区| 光山县| 太仆寺旗| 资阳市| 霸州市| 莒南县| 迁西县| 永泰县| 沐川县| 镇安县| 汉沽区| 阜宁县| 泰顺县| 长汀县| 南陵县|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