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淑紅
勵志教育是應用教育心理學、教育激勵學和教育管理學理論,旨在激發(fā)和喚醒學生內動力,使學生從“被成長”中產生生命自覺,讓其用自己的力量成長,最終達到成人成才目的的教育。新課改以來,各科教學都特別重視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和學生學習成就動機的培養(yǎng)。這一改革的出發(fā)點和“勵志教育”的主要內涵高度一致。鑒于此,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勵志教育無疑對各科教學改革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那么,在生物教學中,我們該怎樣滲透勵志教育呢?
1.充分利用學科內容,幫助學生產生深刻的生命覺悟和人生覺悟
在學完“細胞結構之細胞器”這節(jié)課后,筆者建議學生們課外每人選擇一種細胞器,以《細胞器爭功》為題寫一段相聲,用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一下這種細胞器的功能。課外大家都興趣濃厚地寫了相聲詞,第二節(jié)課還爭先恐后地上臺展示,紛紛表示自己所描述的細胞器有多么重要,功能有多么強大。
展示完之后,筆者順勢問大家:“你們能說說哪種細胞器最重要嗎?”學生們齊聲回答,都重要!對啦,它們的作用雖不相同,但每一樣都不可或缺,并且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發(fā)揮出它們自身的價值。學生們點頭表示同意,筆者便再問:“那大家想想作為一個更高級的生命系統(tǒng),我們每個人生來是不是肩負更大的使命?要完成這樣偉大的使命我們是不是也應學會合作?”在“配子多樣性”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算了“一筆賬”:每個人出生的概率有多大?單單考慮每個人有23對同源染色體,那么父方和母方都有可能產生223種配子,而任意兩種配子結合的概率就是49729(223×223)分之一。所以每個生命誕生的概率都是億萬分之一。我們不正是那億萬分之一中最優(yōu)秀、最強大的那一個嗎?這樣說來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懷疑自己的能力呢?還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這來之不易的生命呢?而我們每個人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這個世上為了什么呢?是做一名名不見經傳的凡夫俗子,還是做一名為人類、為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呢?通過以上內容的討論和思考,筆者看到很多學生都陷入了深思之中,筆者相信這種數(shù)據科學的計算一定對他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
2.充分利用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幫助學生尋找成功要素和奮斗方法
科學家的經歷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勵志因素,在學科教學中,我們如果能適當給學生講一講他們的事跡,就可能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譬如,現(xiàn)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的生平事跡。1822年,孟德爾出生在奧地利的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里,他從小對植物的生長和開花非常感興趣。1840年他考入奧爾米茨大學哲學院,后因家境貧寒被迫中途輟學。1843年10月,因生活所迫,他步入奧地利布隆城的一所修道院當修道士。當?shù)氐慕虝吹矫系聽柷趭^好學,就派他到首都維也納大學去念書。在維也納讀書期間,他受到了相當系統(tǒng)、嚴格的科學教育和訓練,也受到了許多杰出的科學家的影響。1856年,孟德爾回到布魯恩不久就開始了長達8年的豌豆實驗。他通過人工培植這些豌豆,對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狀和數(shù)目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計數(shù)和分析。通過8個寒暑的辛勤勞作,孟德爾終于發(fā)現(xiàn)了生物遺傳的重要規(guī)律,并因此而成為了遺傳學的奠基人。
在讀完上述資料后,筆者問學生們從孟德爾的事例中看到了哪些成功的要素。學生們思考了片刻后爭先恐后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偨Y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起點并不決定終點。孟德爾雖然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但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對人生的追求。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孟德爾從小的興趣成為了他一生的奮斗方向。③追求真理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孟德爾遭遇過很多打擊,但卻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通過這樣的練習筆者相信一定能加深學生對于成功的要素的認識。其實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類似的包含豐富的“勵志”因素的科學家還有很多,如進化論的創(chuàng)始人達爾文,發(fā)現(xiàn)了染色體進化機制的摩爾根,顯微鏡的發(fā)明者列文虎克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如果能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把他們的事跡適當?shù)貙W生做一些介紹,就可以促使學生對人生的意義和成功的要素做出一些思考。
3.充分利用PPT、學案等教學手段中的空白,拓展勵志教育的空間
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手段,PPT在我們現(xiàn)代教學中的運用已經越來越廣泛。甘肅省環(huán)線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我?!保┳詮?013年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后,很多教師和學生對運用PPT上課的方式很感興趣,每到課間很多學生還讓教師給他們放歌聽。筆者在教學之余也喜歡給學生聽歌,這其中就有很多勵志歌曲,像《陽光總在風雨后》《真心英雄》等。這種看似隨意性很強的活動,卻在無形中拓展了我們勵志教育的空間。其實,只要大家有心,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可供我們利用的教育資源。比如,自從我校大力推行“三三五”課堂教學模式后,學校也積極倡導師生使用導學案,如果我們在學案的頁眉或頁腳印上一些激勵性的話語,不就可以使那些陷入疲倦或懈怠的學生得到及時的警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