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福初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踏莎行》
1097年的春天,也就是紹圣四年的三月,秦觀因黨爭被貶謫,轉(zhuǎn)徙郴州,棲身在遠離故土的客舍。樓臺在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被朦朧的月色所隱沒;那當年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霧障。如今世事已經(jīng)昨是今非,蒼山日暮,春寒料峭,一個人緊閉寒門,天空中傳來杜鵑鳥“不如歸去”的陣陣哀鳴,那慘淡的夕陽正徐徐西下。唉,遠方親友們寄來那一封封書信、一束束梅花,仿佛成了一塊塊磚石,層層壘起,只平添起深深的別恨離愁,已不能改變此生的遺憾。郴江啊,你本來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歡聚在一起,究竟是為了誰而老遠地向北流向瀟湘去呢?
蘇軾非常欣賞此詞,“絕愛其尾兩句”即“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因為他自己也被貶海南。三年后秦觀病逝,他聞訊落淚:“少游不幸死逆路,哀哉,世豈復有欺人乎?”他將此詞抄錄于扇面,痛附一語“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大書家米芾特書寫下秦詞蘇跋并加注。后人以“淮海詞、東坡語、元章筆”尊奉為“三絕”。南宋咸淳元年,郴州知軍鄒恭到任后,“首訪舊刻,把玩不止”,命工匠??逃诰吧c秦詞意境相似的蘇仙嶺山麓石壁,史稱三絕碑,使之成為洞穿千年的絕響。
秦觀沒有恩師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也沒有師兄黃庭堅“付與時人冷眼看”的狷介,秦觀是傷心人,是多情種子,“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聲“天問”般深悲沉恨的癡問,令郴山郴江常留后人之口,令郴州的山水永駐后人之心,以獨特的清婉柔情惠及郴州,蕩滌了這里曾經(jīng)的蠻荒氣息,給它注入了深情的文化氣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