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飲食時,我們嘗的五味與自己的五臟有關,“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堿味入腎”,意思是酸味的食物對肝有益,苦味的食物對心有益,甘味的食物對脾有益,辛味的食物對肺有益,堿味的食物對腎有益。
當我們將這食物中的五味吃進肚子時,食物各自的特性自然發(fā)揮作用,可以達到安養(yǎng)五臟,補益氣血,強健體魄的功效。
《黃帝內經》,這部漢代流傳下來的古籍里記載著,五音、五方、四時、四季有密切相關且對應于天地間循環(huán)往復的季節(jié)。其中,最特別的是在四季當中的“長夏”,也就是處暑及白露這兩個節(jié)氣。
脾主運化,主中土,也主五氣當中的濕,相對應的季節(jié)也就是長夏。偏偏脾這個臟器惡濕,而脾濕會帶來許多的癥狀,例如肥胖、水腫、腹瀉便溏、胃口不佳、腹脹、打嗝等等。因此,我們在脾對應的季節(jié)“長夏”中,實行身體的除濕計劃更有加乘作用。
許多人會在長夏時明顯感到身體特別的濕重,感覺懶洋洋的。因此,我們在長夏宜多運動,以及補充去濕氣的食物和飲品,以去除體內濕氣。通常利水滲濕的食材中,我們最常使用的是玉米須和薏仁,但這兩種食材屬性偏涼,多食容易造成體虛體寒,因此可以多利用中醫(yī)氣行則血行的道理,多食有補氣效果的食物,以幫助體內排出濕氣。
長夏對應臟器為脾,其色為黃。處暑、白露正為暑濕的時節(jié),因此我們在長夏時,宜多食多飲健脾和胃、利水滲濕的飲品和食物。而一日之間從日生至日落,如同一年四季變化般的循環(huán),下午排水氣趨濕熱,適宜茶飲(配方以黃芪、紅茶二種),可使人通體舒暢。
黃芪素有“諸藥之長”之稱,常用于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宮脫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愈合。而紅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強壯心臟功能,還可利尿、消除水腫,對于長夏時去脾濕熱有一定成效。兩種成分的茶飲具有增強新陳代謝、促進細胞代謝的功能,還可預防感冒。
長夏時節(jié)的食養(yǎng)生,要領大致不脫離“當季、易取得、好烹煮”的原則。吃當季食物很重要,不需刻意尋找昂貴的遠地食材。多吃白色食品如白木耳、蓮子、蓮藕、菱角、百合、梨子、柚子、山藥、菇菌類等,能取得最大的食補功效。避免用油炸,也不要搭配辛辣的上火食物。養(yǎng)生的方法如果弄得復雜,就難以持久;如果簡單易作,就能不知不覺養(yǎng)成習慣。使用日常材料、按單純的方法去烹調,才能建立起“食養(yǎng)生”的規(guī)律。編輯/譚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