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珍
摘要:對臨床常見的奶牛懷孕期疾?。膛A鳟a、奶牛妊娠浮腫、奶牛產期截癱)從病因、癥狀和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了綜合性的分析和討論,為奶牛懷孕期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奶牛;懷孕期;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3-0047-02
1奶牛流產
流產是由于胎兒或者母體的生理過程發(fā)生擾亂,或它們之間的正常關系受到破壞,而使懷孕中斷。近年來,牛群的流產率在呈逐漸上升趨勢,這可能與奶牛體質下降有關。筆者從預防奶牛流產的角度出發(fā)對奶牛流產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1.1病因
引起牛流產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舟傳染性的(參見牛的傳染病)和非傳染性的兩大類。非傳染性流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胎兒及胎膜異常包括胎兒畸形或胎兒器官發(fā)育異常,胎膜水腫,羊水過多或過少,胎盤炎,胎盤畸形或發(fā)育不全,以及臍帶水腫等。
(2)母牛的疾病包括嚴重的肝、腎、心、肺、胃腸和神經系統(tǒng)疾病,大失血或貧血,生殖器官疾病或異常等。
(3)飼養(yǎng)管理不當包括母牛長期營養(yǎng)不足而過度瘦弱,飼料單純而缺乏某些維生素和無機鹽,飼料腐敗或霉?。淮罅匡嬘美渌?,飼喂不定時或母牛貪食過多等。
(4)機械性損傷包括劇烈的跳躍,跌倒,沖撞,擠壓以及粗暴的直腸或陰道檢查等。
(5)藥物使用不當使用大量的瀉劑、利尿劑、麻醉劑和其他可引起子宮收縮的藥品等。
(6)有的母牛妊娠至一定時期就發(fā)生流產這種習慣性流產多半是由于子宮內膜變性、硬結及瘢痕,子宮發(fā)育不全,近親繁殖或卵巢機能障礙所引起。
1.2癥狀
流產發(fā)生突然,流產前一般沒有特殊的癥狀,或有的在流產前幾天有精神倦怠,陣痛起臥,陰門流出羊水,努責等癥狀。如果胎兒受損傷發(fā)生在懷孕初期,可能為隱性流產,不排出體外;如果發(fā)生在后期,因受損傷程度不同,胎兒多在受損傷后數小時至數天排出。
1.3防治
預防流產,減少流產帶來的損失,建立合理的牛群健康管理模式是很重要的。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應該注意奶牛營養(yǎng)的平衡,根據奶牛營養(yǎng)需要,保證奶牛在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攝入的平衡。其次,加強牧場環(huán)境的衛(wèi)生監(jiān)督和定期消毒、疾病預防工作。外來參觀者進廠前需嚴格消毒。有條件的牧場采用被證實安全性好的疫苗進行預防。第三,重視牧場系統(tǒng)性管理,減少奶牛的應激。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盡可能獲取發(fā)生流產奶牛的資料,越全面越好。任何群發(fā)性流產都是從單一牛開始的,正確地分析就可以防止流產的暴發(fā),盡可能的減少損失在調查流產問題時記錄內容包括飼喂時間、產量信息和健康問題(例如疾病治療情況、疫苗注射情況)、牛群定量配給、發(fā)料的變化、人員變動等,根據這些信息,獸醫(yī)可以掌握牧場奶牛流產疾病的整體變化,并能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加強對懷孕母牛的飼養(yǎng)管理,注意預防本病的發(fā)生。如有流產發(fā)生,應詳細調查,分析病因和飼養(yǎng)管理情況,疑為傳染病時應取羊水、胎膜及流產胎兒的胃內容物進行檢驗,深埋流產物,消毒污染場所。對胎衣不下及有其他產后疾病的,應及時治療。為防止習慣性流產,可在發(fā)生流產前的一個月開始注射黃體酮50~100 mg。
2奶牛妊娠浮腫
奶牛妊娠浮腫是指懷孕末期母畜腹下、四肢、會陰等處發(fā)生的非炎性水腫。如水腫面積小,癥狀輕,一般在分娩后兩周左右自行消散。嚴重的水腫會影響后肢關節(jié)的活動,若水腫部損傷或感染,易發(fā)展成蜂窩織炎,甚至引起組織壞死。
2.1病因
(1)母體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水腫。懷孕末期胎兒生長迅速,子宮體積也迅速增大,使腹內壓增高,乳房脹大,孕畜運動量減少,因而使腹下、乳房、后肢的靜脈血流緩慢,引起瘀血及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使體液滯留于組織間隙而導致水腫。
(2)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導致水腫。懷孕末期母畜的血流總量增高,使血漿蛋白濃度降低,再若飼料中蛋白質供應不足,使血漿蛋白膠體滲透壓降低,導致組織水腫。
(3)心、腎機能不全或變弱,使靜脈血瘀滯,亦可導致水腫。
(4)中獸醫(yī)認為,胎氣皆因妊娠太重,外感內傷,傷勞太甚,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不分,以致胎胞中氣不通,日久胎氣流行經絡,而成病也。
2.2癥狀
浮腫常從腹下及乳房開始,有時可蔓延至前胸、陰門,甚至波及到后肢的跗關節(jié)及系關節(jié)等處。腫脹呈扁平狀,左右對稱,皮溫低,觸之如面團,指壓有痕,被毛稀少部位的皮膚緊張而有光澤。
2.3防治
(1)改善飼養(yǎng)管理,限制飲水,減少精飼料和多汁飼料喂量,給予母牛豐富的、體積小的飼料,按摩或熱敷患部,加強局部血液循環(huán)。
(2)促進水腫消散,可強心利尿:用50%葡萄糖500 mL、5%氯化鈣200 mL、40%烏洛托品60 mL混合靜脈注射;20%安那咖20 mL皮下注射,以上藥物每天1次,連用5d。
(3)中藥以補腎,理氣、養(yǎng)血、安胎為原則,腫勢緩者,可內服加味四物湯或當歸散,腫勢急者,可內服白術散。
四物加味湯:熟地45 g、白芍若干、川芎25 g、枳實20 g、青皮25 g、紅花10 g共為細末,開水沖調,候溫內服。
3奶牛產期截癱
3.1病因
奶牛產期截癱的主要原因是分娩時由于胎兒過大、胎勢不正及產道狹窄引起的助產時間過長,未經矯正就強力將胎兒往外拉,使坐骨神經及閉孔神經受到胎兒體軀與粗大的前肢、肩胛長時間壓迫和挫傷引起麻痹、髂關節(jié)脫位及骨盆圍肌肉損傷,最終導致癱瘓。
3.2癥狀
母牛體溫稍微偏高,呼吸和心率偏快,胃蠕動與腸蠕動消失,反芻停止、食欲廢絕,針刺臀部無反應,分娩努責癥狀消失,陰唇嚴重水腫,傷口外滲液嚴重并有感染,瘤胃稍有脹氣,順著產道只能查到犢牛的頭和前肢,胎兒舌頭有動感。
3.3治療
(1)用1%白礬溫水清洗陰唇周圍,碘伏消毒后再用三棱針刺陰唇放出組織液。用助產鉗卡住胎兒上額、用助產繩系住外伸前肢,再用圓頭助產釵卡住前肩慢慢向內推動,先使胎兒另一前肢伸出,系住該前肢后并用助產鉗和助產繩慢慢拉出胎兒,同時用助產錘沖擊髂關節(jié)韌帶,促使產道松弛便于引出胎兒。
(2)取出胎兒后嚴格消毒縫合產道內傷,在子宮內放入復方鹽酸土霉素20 g,灌服落衣散1 000 g,肌注血見愁三聯(lián)50 mL、參麥100 mL。
(3)用倒鏈系住髂關節(jié)脫落的后蹄適當向后拉、內外翻轉直到復位為止。皮下注射士的寧30 mL,用的紅外線燈照射脫位部、產道外圍后海穴等并涂抹適當樟腦酒精。
(4)靜脈注射50%葡萄糖500 mL,10%氯化鈉500 mL,5%碳酸氫鈉500 mL,40%烏洛托品100 mL,10%維生素C100 mL,10%安溴100 mL,10%安鈉咖30 mL,復方雙黃蓮100 mL,頭孢王牌15 g,連用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