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英睿
這里將李斯與秦箏放在一處,是源于他的那篇勸諫秦王嬴政的歷史名篇《諫逐客書》。書中說: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外制諸侯之術(shù)也。①
李斯寫這篇書的時間,是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即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即位初年,為了富國強兵,統(tǒng)一六國,到處招賢納士到秦國做官。這期間,韓國擔心自己被消滅,就派了能治水的專家鄭國到秦國幫助興修水利,希望以此將秦國的注意力吸引到水利工程上,從而轉(zhuǎn)移秦國的視線,減少對韓國的軍事壓力。后來,這件事被秦國發(fā)覺,一些貴族趁機勸說秦始皇把在秦國做官的異國人(時稱客卿)都趕出去。李斯本是楚國人,也是客卿,當然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給秦始皇上了這一《諫逐客書》,列舉大量事例,說明秦王下逐客令毫無道理,不應“非秦者去”。上引那段話,是從音樂上講的,“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李斯勸諫秦王的歷史名篇《諫逐客書》也是箏見于歷史的最早記載??梢钥隙?,秦時,就有箏的存在。這里所說的秦聲,是由箏、甕、缶三種不同的樂器共同演奏,再加上歌者的“嗚嗚”唱和,共同構(gòu)成了“真秦聲”。另外,可以了解到,這時的箏還是十分簡單的樂器,多是與甕、缶等為伍。當時秦人已經(jīng)開始接受他國“新潮音樂”:“棄擊甕叩擊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
然而,是否秦箏就此真的退出歷史舞臺了?當然不是。秦在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中,雖然引進了各諸侯國家的典章制度與文物典故,但有一個原則,即以秦國的典章制度為基礎(chǔ)。這首先表現(xiàn)在“書同文,車同軌”“建立郡縣制”和統(tǒng)一貨幣等諸多方面;文化、禮樂也不例外。比如,在承襲秦制的西漢,秦地民間并未因秦朝廷的政令而“退彈箏”,民間酒會和其他節(jié)慶日的文娛活動,仍然是用擊甕、叩缶、彈箏來慶賀的。有漢代桓寬《鹽鐵論》為證:“往昔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故缶而已。”而且,當時漢代秦地民間的娛樂活動已廣泛地引進了東方諸國的樂舞,如鄭舞、趙謳等,然而世人仍不忘“鳴箏”:“古者彈箏、鼓缶而已,無要妙之音;今富者鳴箏、調(diào)瑟、鄭舞、趙謳”。箏的魅力可見一斑。
《陌上?!肥菨h樂府詩中的名篇,屬《相和歌辭》,描寫羅敷彈箏拒絕趙王的一則故事?!澳吧仙!?,意即大路邊的桑林,也就是故事發(fā)生的場所。因女主人公在路邊采桑,才引起一連串的戲劇性情節(jié)。這首五言古詩最早著錄于《宋書?樂志》,題名《艷歌羅敷行》,在《玉臺新詠》中題為《日出東南隅行》。不過,更早在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經(jīng)提到這首詩,稱之為《陌上?!贰K稳斯弧稑犯娂费赜昧恕豆沤褡ⅰ返念}名,以后便成為習慣。
“羅敷善采桑,采桑城南;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p>
早在中學課本里,我們就學過《陌上?!罚瑢ι厦娴亩温湟彩嵌炷茉?,并且驚嘆于羅敷的出眾容貌和機智勇敢。其實,不僅如此,羅敷還善彈箏,亦能作曲,可謂集全才于一身。據(jù)《古今注》②:羅敷出采桑于陌上,趙王登臺,見而悅之,因置酒欲奪焉。羅敷巧彈箏,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趙王乃止。
簡短的兩行文字,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正值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邯鄲城外踏青游人往來如織,嫩柳如絲,桃紅李白。一日,羅敷正在綠蔭深處,手挽柔枝采摘桑葉,恰為登臺賞景的趙王所見,對于姿態(tài)曼妙、秀艷動人的羅敷趙王艷羨不已,垂涎三尺。即刻差人邀羅敷上臺飲酒。酒過三巡,菜經(jīng)五味,就在趙王欲語涉不莊之際,聰明的羅敷便以為趙王彈唱箏歌為由迅速避開了席間的尷尬。秦羅敷以纖纖玉手拔動箏弦,輕啟朱唇,一曲著名的《陌上?!肪瓦@樣產(chǎn)生了。她唱到:
“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間鹿盧劍,可直千萬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shù)千人,皆言夫婿殊。”
羅敷從丈夫的打扮之豪華講到身份之高貴,從相貌之英俊講到風度之翩翩,極盡夸張之能事。羅敷說得高興,趙王自然聽得掃興。同時為眼前這位美貌女子的機敏和才藝所震動!羅敷以對丈夫的夸耀為由作箏曲以自明:巧妙地打消了趙王的求愛念頭,這首箏歌《陌上?!芬渤蔀榱_敷智慧的見證并為世人所傳頌!
《陌上?!返墓适履軌蛄鱾髦两?,要歸功于漢代樂府的建制。樂府是中國古代宮廷掌管音樂的一個官署,秦時就已設(shè)立。漢襲秦制,樂府機構(gòu)延承不改,主要職責是搜集、整理、改編民間歌謠,史稱“采詩”?!安稍姟敝圃从谥艽?,至漢武帝時已具有相當大的規(guī)模,僅樂工就達千人?!赌吧仙!泛蟊皇杖霕犯柁o,又名《艷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行》,是漢樂府相和歌十三曲之一。
所謂“相和歌”,是指中國漢代在北方民間音樂的基礎(chǔ)上,吸收先秦楚聲等傳統(tǒng)音樂形成的一種音樂形式。主要用于官宦、巨賈在朝會、祀神、宴飲、娛樂的場合以及民間風俗活動中。相和歌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是周房中曲之遺聲;其二是楚聲;另外占絕大部分的是漢代 “街陌謠謳”,予以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詞。《陌上?!肪褪瞧渲薪艹龅募炎鳌O嗪透枳畛醯谋硌菪问椒Q徒歌,即只有清唱,沒有伴唱、伴奏;以后發(fā)展為一人清唱、數(shù)人幫腔的但歌形式;再進一步,發(fā)展為歌者擊節(jié)、管弦樂器伴奏的歌樂相和的形式。相和歌的正式樂曲可分為引、曲、大曲3類?!耙奔匆樱话銢]有歌唱,由笛和箏等弦樂器演奏。“曲”為中小型樂曲,大多是聲樂曲,有吟嘆曲與諸調(diào)曲之分。諸調(diào)曲多用樂器伴奏?!按笄奔创笮蜆非酁楦栉枨?,也有聲樂曲和器樂合奏曲。器樂合奏曲稱作但曲。從郭茂倩的《樂府詩集》里,可知箏在漢樂府相和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漢樂府《相和歌辭》的五種曲調(diào)中有四種都用箏作為伴奏樂器。從相和歌的來源也能看出,箏以自己慷慨的藝術(shù)風格,善于抒情寫意的藝術(shù)手法,贏得了從宮廷到各地民間的廣泛歡迎與關(guān)注;也自然被采作為漢樂府聲詩與音樂的主要伴奏樂器或主導樂器。并且在之后的魏晉南北朝得到更大的發(fā)展。
注釋:
①司馬遷《史記·李斯諫逐客書》(卷87),中華書局,1959年,2543~2544頁。
②宋郭茂倩著《樂府詩集》(卷28),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
(待 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