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7日下午4時,藝術(shù)家徐小國的第10次個展《空間紋體》(SPACE AND TEXTURE)于北京今日美術(shù)館2號館開幕。從《舞臺》系列作品一路走來,如今的徐小國專注于作品中主題的消解。摒除了空間敘事能力的畫作以一種更純粹、更自由的面貌展現(xiàn)物象的本質(zhì),開啟了繪畫的另一種可能性。
法國評論家羅蘭·巴特之名言“文本即編織物”非常形象而直觀地體現(xiàn)在了徐小國的作品中,雖然他編織的不是語言文字,而是觀者的目光。羅蘭·巴特所言之Texture,中文一般翻譯成“編織物”,但按照漢語的特性,也有學者建議翻譯成“紋本”?!墩f文解字》許慎言:文,錯畫也,段玉裁注:錯畫者,交錯之畫也。或許可以說,在漢語中“文”即“紋”,“文本”即“紋本”,但對于徐小國在繪畫中及繪畫間的“編織”而言,他面對的并不是“本質(zhì)”之“本”,而是“體會”之“體”。
策展人鮑棟就“空間紋體”解讀說:“條紋成為徐小國繪畫的一個重要“角色”,但與他以往繪畫中的豐富形象不同,條紋并沒有任何具體的文化、社會、政治意蘊,條紋只是一個純粹的視覺存在物。換句話說,這些繪畫中的條紋只具有字面含義,而沒有引申含義,就像極少主義藝術(shù)家弗蘭克·斯特拉的條紋:‘你看見的是什么就是什么?!?/p>
在徐小國近年的繪畫實踐中,“紋”分布在三個維度上。在最直觀的層面上,“紋”表現(xiàn)為他繪畫中的條紋。從2012年開始,徐小國的工作逐漸從圖像意義及美學趣味層面的繪畫修辭實踐,深入到了對純粹視覺問題的研究。繪畫中的諸多視覺問題漸漸成為了他工作的重心,而其中空間與平面的關(guān)系又成為了其中的核心。他開始使用條紋來干擾繪畫中的視錯覺空間,形成了一個在空間性的錯覺與平面性的實感之間反復起伏的觀看邏輯。
第二的層面,“紋”進而進入了更為整體的繪畫構(gòu)架意識中,從題材的選擇、繪畫的展開與完成,乃至作品的標題。徐小國的工作最有趣的部分則是分析之后的重構(gòu)。他調(diào)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如使籠子的結(jié)構(gòu)錯位、圖底互補,使錯覺再現(xiàn)的空間秩序錯亂,從而迫使繪畫的平面性在經(jīng)驗中出場。
這一系列工作可以理解為從空間感到平面性的轉(zhuǎn)譯,翻譯并不是在兩種語言之間尋找直接的對應,而是從目的語出發(fā)對原語言背后觀念世界做徹底的重新安排。
最后,“紋”是徐小國繪畫實踐不斷推進、衍生的一種主動狀態(tài)。他的工作方式常常是從具體的現(xiàn)成圖像或?qū)懮鷮ο蟪霭l(fā),形成最初的繪畫樣本后,再抽絲剝繭般地從中分離出各種視覺模型,如條紋、籠子、球體、樹枝、斑馬,這些視覺模型又被反復引用、衍生、組合,形成新的畫面關(guān)系。這種反復重寫的工作方式體現(xiàn)了一種自覺的互文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