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自行車比人還多。二戰(zhàn)前,荷蘭的城市交通主要靠自行車。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汽車數(shù)量猛增,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汽車多了,交通事故死亡人數(shù)隨之增加。1971年,3000余人死于汽車事故,其中有450名孩子。
在這種情況下,荷蘭產(chǎn)生了一場要求保障孩子騎行安全的社會運動——“停止謀殺孩子”。
為讓騎車更安全舒適,荷蘭建起了龐大的自行車專用道網(wǎng)絡。專用道上有明顯標志,路面平整,有與機動車道分開的標示牌和交通信號燈。路面寬敞,足夠兩人騎車并行或超車。
在許多城市,自行車道完全與機動車道隔離。
在轉(zhuǎn)盤位置,騎車者也享有優(yōu)先通行權。當你騎車通過時,汽車總會停下來耐心等你通過。這里的觀念是“自行車總是對的”,在荷蘭騎車的游客,對此往往會感到陌生,一時還不習慣。
荷蘭的孩子長大后,他們就自己騎車,隔離的自行車道寬度足夠供孩子或陪同的家長并排騎行。由于在荷蘭年齡未滿18歲不能開汽車,騎自行車為孩子提供了另外一種形式的自由。
政府在教育方面也發(fā)揮了作用,騎自行車是荷蘭學校里的必修課程。所有學校里都有停放自行車的場地,一些學校90%的學生騎車上學。
在荷蘭,自行車停放場地無所不在——學校、辦公樓和商店外面。不過,你要在指定地點鎖好車。假如停錯地方,你的自行車會被移走扣押,要花25歐元才能把車領回來。
對荷蘭人來說,自行車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某種特別裝備或小眾生活方式的象征。所以荷蘭人不太在乎是否擁有最新型號的自行車,或高科技騎行裝備。
他們把自行車看成人生冒險旅程的一個值得信賴的伴侶。因此,年代越久遠的自行車就越好。你經(jīng)常能看到身后來了一輛擋泥板碰著車輪發(fā)出“咯咯”響的車子。有一輛破舊的老爺車,能顯得你更有身份,因為這說明你對自行車的愛,經(jīng)受了考驗。
荷蘭人騎車往往不戴頭盔,因為他們得到以“騎車人為中心”的道路法規(guī)的保護,而且擁有據(jù)此理念設計建造出來的基礎設施。假如你在荷蘭看到有人戴著頭盔騎車,很有可能那是一位游客或?qū)I(yè)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