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哲明
在當今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認真教”和“學生努力學”已經(jīng)引發(fā)新的思考。新課程標準下,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固定,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的新建構。
一、師生共讀,情感的世界更詩化
在語文教學課程中,通過響沉強弱、輕重緩急的朗讀,能營造出一個悅耳潤心的境界,進而升華為文中人、文中事、文中情,悠然走進語言文字的勝地,是一種極為舒心的享受:大漠孤煙裊裊、山間皓月高懸是詩歌中的悠然風景,難以割舍的回眸、清甜溫馨的微笑是散文的溫情,纏綿經(jīng)典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淡泊素雅的《墨梅》是回味唐詩宋詞的低吟淺唱……在情感之花不斷綻放的瞬間,每個人的心靈將會經(jīng)受強烈的沖擊,吸吮一種充溢著磁力的芬芳,抑或是人格的,抑或是情感的,抑或是知識的,抑或是其他的。
個體朗讀尚且如此,師生共讀更有一番韻雅意趣。恰到好處的引導,發(fā)自內心的獨白,彼此交融的合拍, 是師生互相扶攜、共生共榮的幸福體驗。
《桂花雨》一文以優(yōu)美的語言、細膩的筆觸,回憶了兒時金秋季節(jié)桂花撒落時的壯觀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如何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有機交融、激發(fā)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一位教師在教學時,緊扣“小時候,我最喜歡搖桂花”這一關鍵句,梳理文章經(jīng)脈,品味桂花芬芳,欣賞花雨盛大,體驗思鄉(xiāng)情切,進行層層遞進、多元化解讀。最后,教師以“縱觀全文,你可以驚嘆地讀,你可以欣賞著讀,你可以贊頌著讀,你可以憧憬地讀,你還可以沉醉其間地讀,當然,你更可以在對方的基礎上提升著讀……”這樣的話語順勢點撥,隨即出示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學生你一段我一句帶著不同的情感共同讀、輪流讀、配音讀直至比賽讀。課上,師生自由組合,隨機參與,互相點評,儼然成了一場師生共同舉辦的美文誦讀會。師生共同披文入境,將獨特的情感體驗憑借朗讀釋放出來,在多元感悟中飛揚個性,促使情感的世界更加詩化靈秀。
二、師生共演,生命的感悟更深遠
小學語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用教材來點燃起自己和學生的感情,直至用彼此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內心將這文本的符號演化具象出來。
《生命橋》一文主要敘述了一個狩獵隊把一群羚羊趕到了懸崖邊準備全部活捉時,老羚羊和小羚羊自動分成了兩類,老羚羊用血肉之軀架起了生命橋,小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卻震撼人心。在學習完課文以后,一位教師特意安排了師生模擬心理對話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畫外音】:幾年后,這些死里逃生的小羚羊已經(jīng)長大。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它們來到了那魂牽夢縈的懸崖邊。當年的悲壯和慘烈早已無影無蹤,山崖是那樣靜謐,那些不知名的野花在昂首怒放,山澗的小溪不知疲倦地流淌。
【學生】(小羚羊,下同):爸爸,媽媽,您在哪兒?爸爸,媽媽,你們的兒女看你們來了。
【教師】(老羚羊,下同):孩子們,你們果然活著?
【學生]:爸爸, 媽媽,你們還能和我們一起玩嗎?
【教師】:傻孩子,我們永遠地留在山澗了。鮮花為我們開放,小溪為我們歌唱,我們不寂寞呀。
【學生】:爸爸,媽媽,在危險關頭,為什么你們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我們呢?
【教師】:你們年輕,生活的道路還很長,壯大我們羚羊種族的任務就落在了你們的肩上,因此,你們更需要生存的機會,不考慮你們考慮誰?再說,誰叫我們?yōu)槿烁笧槿四改兀?/p>
【學生】:爸爸,媽媽,第一次生命是你們給的,第二次生命也是你們給的,你們永遠活在我們的生命里。
這其間,師生還將角色進行了互換。飽含深情地對話演繹出一個哀婉空靈的世界,再現(xiàn)了弱小動物面對生死考驗的坦然從容,將感性與神圣的生命話題剖析得淋漓盡致。同時,師生演繹著不同的角色入情入境,一切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相互貫通。此處不僅是知識文化、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更是一個鮮活的創(chuàng)造豐富、內化提升的過程。毋庸諱言,此番心靈獨白會讓師生對于生命的感悟更加深遠。
三、師生共論,思想的碰撞更積極
每一名兒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教師應珍惜兒童心靈深處的渴望,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源源不斷地讓學生感受到在與對手的競爭中“我能行”的成功體驗,特別是引導探究過程中要巧設平臺,巧引路子。教師不妨“大智若愚”,傾聽學生說三道四;不妨“屈尊就駕”,容得學生與自己平起平坐;不妨“俯首為臣”,由得學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妨“頑固不化”,引來學生眾口勸導……這樣的師生共論,彼此始終處于一種高度興奮的狀態(tài),教作用于學,學促進著教,課堂里的生命共同飛揚。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教學《兩小兒辯日》時,師生雙方激辯,教師通過表情和語速變化、增加詞語等方法不斷煽情,學生的情緒高漲,師生辯論達到忘我的境界,博得全場陣陣掌聲。在這里,教師從神圣的講臺上走了下來,成為學生中的普通一員。學生也可以自由地走上講臺,找對手、論短長、辯高低。整節(jié)課上,師生情趣高漲,意猶未盡。
四、師生共創(chuàng),語言的淬煉更精彩
課堂上的練筆大多極為考究,一般是“不寫不快處”或“不寫不會處”,還可以是研讀的發(fā)散處、情感的共鳴處、心靈的升華處、技能的遷移處。這些地方承載了文章的使命,積聚了語言的精髓。但是,在學生練筆時,有些教師的表現(xiàn)顯得過于輕松了,要么一曲音樂濡染學生,要么行間走走看看,要么佇立靜觀全場……其實,在這個時候,學生最需要得到教師的幫扶和指點。與其“袖手旁觀”,最終讓學生發(fā)出一些不痛不癢的感嘆,倒不如沉浸于學生之中,及時參與創(chuàng)作,給予一針見血的指點。請看特級教師于永正教學《楊氏之子》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片斷。
生寫片段1:
生:古時候有個姓楊的人家,有一個叫楊修的小孩兒。
師:可否為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中有一個小男孩兒叫——
生:古時候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中有一個小男孩叫楊修,剛剛9歲。他長了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長得非常機靈。一張小嘴能說會道,非常聰明。
師:三角眼?我想這“三角眼”一般是指刁鉆、狡猾,怕不行;寫得很有文采,可惜有些語言不是很準確,另外用詞要恰當。
生寫片段2:
生:一日,楊氏的好友——孔君平前來拜訪,家人為其開了門,并告知楊氏不在。
師:我最欣賞“一日”,他不用“有一天”,有文言文的味道;應該是楊老爺不在。
細細揣摩于老師的話語,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把自己當成了學生的知己,也是共同的作者。這樣的參與共創(chuàng)是一種激勵,一種催化,一種導向,長此以往,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會相得益彰,其語言的淬煉勢必更加精彩。
總之,語文課堂里師生一道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這樣的課堂必將活力四射。
(責任編輯 劉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