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芳
《小白楊》是綠色軍營人人會唱的一首軍旅歌曲,歌曲里唱到的小白楊,生長在新疆塔城地區(qū)裕民縣一個名叫塔斯堤的哨所里?!八沟獭痹诠_克語里的意思是 “石頭堆”,這個哨所是名副其實的“石頭堆”,四周全是光禿禿的石山,方圓10公里范圍寸草不生,更不見樹木。這顆小楊樹是如何種下的,它與歌曲《小白楊》有什么關系?這還要從哨所一名新疆伊犁籍錫伯族戰(zhàn)士說起。
這位伊犁籍錫伯族戰(zhàn)士叫陳福森。1983年4月,入伍剛兩年的陳福森回家探親,和媽媽聊起部隊的生活,尤其是自己哨所的生活,他給媽媽講哨所的風沙大,吃水要人拉肩扛的艱苦生活,還有就是離哨所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墳墓,墳墓里埋著一個叫孫龍珍的烈士。在這樣艱苦的地方守邊防,激勵他們的就是孫龍珍烈士,老媽媽便讓兒子給她講孫龍珍烈士的故事。陳福森告訴媽媽孫龍珍是一位女性,犧牲的時候只有29歲,留下兩個孩子,腹中還懷有6個月身孕,是“三代”工作隊留下的職工。老媽媽不解什么是“三代”工作隊,陳福森就耐心地給媽媽講邊防歷史?!叭本褪谴撩窀?、代牧民保管好房屋和財物,孫龍珍做代牧工作,是一名牧工,負責把滿山遍野無人看管的牛羊收攏起來重新編群放養(yǎng),等待牧民回來。牧民都哪去了呢?當時中蘇關系惡化,邊民受蘇聯宣傳誘惑,1962年4月22日,在沒有任何先兆、猝不及防的情況下,伊犁、塔城的一些邊民手舉“蘇僑證”,拖兒帶女,高呼:“我們要到蘇聯去!”滾滾人流如潮水般涌動了三天三夜,在此后的幾個月里,共有邊民數萬人涌向蘇聯。伊犁草原、阿爾泰草原昔日星羅棋布的氈房現在變得寥若晨星,牲畜無人管,田地荒蕪,造成大片土地無人種。根據上級指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抽調大批干部戰(zhàn)士,趕赴邊境地區(qū),完成“三代”任務。孫龍珍就是響應黨的號召做了一名代牧工。農場建立后,她又自愿留了下來,成為兵團農九師第一六一團的一名職工,并把在內地的丈夫也叫到連隊來一起放牧。
隨著中蘇兩國關系的急劇惡化,中蘇邊境局部緊張轉入全線沖突。1969年6月10日一大早,農九師一六一團牧工張成山帶著羊群出發(fā)了,領頭羊低著頭,一路追尋著肥美的草灘,不知何時羊群進了蘇方單方面劃就的、有肥嫩青草的一塊“爭議區(qū)”。等張成山意識到進入“爭議區(qū)”后果的嚴重性時,急忙驅趕羊群,就在張成山揮著鞭子驅趕羊群出來時,騎馬的蘇聯邊防巡邏兵出現了,把赤手空拳的張成山和5歲的兒子連拉帶拽押到車里。
“快來人??!我們的人被綁架了!”一個牧民看得清清楚楚,他一口氣趕回連隊求救。戰(zhàn)友們操起鐵鍬棍棒,吶喊著趕來。孫龍珍也操起一旁的鐵鍬,小姑子忙上前阻擋:“嫂子,我替你去!”“不,我是民兵!”孫龍珍顧不得自己挺著的大肚子,跟著群眾往事發(fā)地點跑。突然,對方哨所的機關槍響了。
一串串子彈飛了過來,一顆子彈射進了孫龍珍的胸膛,當戰(zhàn)友們迎著彈雨把她從草地上搶回來的時候,她已經停止了呼吸,鮮血滲透了她的衣服,腹中的胎兒還在掙扎……塔斯堤邊防哨所的戰(zhàn)士,個個義憤填膺,在排長李永強的指揮下,帶領哨所官兵奮起還擊,把6名蘇軍及3匹戰(zhàn)馬當場擊斃。
1969年8月,孫龍珍被自治區(qū)革命委員會授予“革命烈士”稱號,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她就靜靜地安睡在她曾經戰(zhàn)斗過的地方,也就是現在小白楊哨所的山腳下。
只要是塔斯堤邊防哨所的戰(zhàn)士,就能像講述自己的家史一樣講述孫龍珍這段歷史、這段故事。孫龍珍事件和孫龍珍墳墓,已是哨所歷史的一部分。
母親沒有打斷陳福森的故事,流著淚水在一旁聽著,陷入沉思。陳福森到了要返回部隊的時候,母親把10顆自己家里培育好的楊樹苗用紅布包好,遞給陳福森,千叮嚀,萬囑咐:“楊樹耐得寒,抗得沙,咱家的楊樹長得高、長得壯。你要在部隊好好干,別想家?!标惛I牭枚夏赣H的意思,老母親文化不高,一時說不出什么響亮的話,意思是家鄉(xiāng)的楊樹成排成行,耐得寒,抗得沙,栽到哨所肯定能活了,想家時就看看白楊樹,要像白楊樹一樣扎根邊疆。
10顆小樹苗帶回哨所后,戰(zhàn)士們高興地圍在樹苗旁,你一言,我一語,出主意,想辦法。挖了坑,沒有適宜小樹苗生長的土,戰(zhàn)士們說干就干,二話不說,到離營房20里的地方背回黑土;沒有水,戰(zhàn)士們就到5公里外背水。戰(zhàn)士們刷牙牙膏也不用了,洗衣服時肥皂、洗衣粉統(tǒng)統(tǒng)不用,目的就是要把節(jié)約下來的水全都“喂”這10顆小樹苗。但由于生存條件太惡劣,這10顆小樹苗只有離哨所近處背風的一顆活了下來。這是生命的奇跡,戰(zhàn)士們愛護這顆小白楊形同愛護自己的生命,在戰(zhàn)士們的呵護下,這顆小白楊而今已是參天大樹了。
官兵們栽種小白楊和悉心照料小白楊的故事被哨所一名小戰(zhàn)士寫進了日記,其中就有“小白楊與我一起守邊防”的句子,當哨所辦宣傳板報時,這篇日記被抄在了黑版報上。
由于《小白楊》歌曲描寫的意境與塔斯堤哨所小白楊的故事驚人的相似。所以隨著歌曲的流行塔斯堤哨所受到媒體和人們的廣泛關注。后來塔斯堤哨所被確定為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5月,駐軍某部將塔斯堤哨所對外改名為小白楊哨所。
歌曲《小白楊》的詞作者梁上泉是一個老兵,梁上泉自豪地說,我的名字部隊的官兵沒有幾個能記得住的,但說起《小白楊》大家都知道。有一回,我們夫婦帶著孫子到北戴河聯峰山公園游覽,這個公園由三座松林覆蓋的山峰串連而成,峰巒起伏,險徑陡石,游人如梭。沒一會,小孫子不見了,把我們老兩口急得傻了眼,在山里又喊又叫,我們都是70歲的老人了,沒跑幾下,喘得氣都不夠用了,老伴看見有個機關圍墻外有解放軍站崗,跑上去和哨兵說我是一個老兵,寫過很多歌曲,《小白楊》就是我寫的,請求給以幫助。哨兵說《小白楊》他會唱,馬上用報話機報告了首長,這里負責守衛(wèi)的是武警河北總隊北戴河支隊,一聽說是《小白楊》作者的孫子丟了,當即派出一隊戰(zhàn)士漫山尋找,給我把小孫子找了回來。
梁上泉談起當年《小白楊》的創(chuàng)作,歸功于在部隊基層的生活體驗。他說:“生活就是我無言的老師,沒有我在基層的生活和體驗,我也寫不出來這么多的作品?!?982年秋,我們一批地方工作者應解放軍總政文化部邀請到新疆軍區(qū)生活采訪,一進入新疆,車窗外閃過的都是一排排的參天白楊,樹干的下半截刷的是齊齊的白粉,昂揚挺立,給我一種壯美的感覺。8月1日建軍節(jié),我又被邀請到觀禮臺上看軍區(qū)大閱兵,一個方陣又一個方陣,一條直線又一條直線,綠軍裝,挺立的戰(zhàn)士,我就想這不就像我們一進新疆就看到的一排排白楊樹嗎。一個月的生活采訪很快結束了,軍區(qū)首長知道我是軍人出身,要我寫一首反映邊防軍人的歌,我當即答應了,同時提出個要求,到最基層去。軍區(qū)特給我派出一輛吉普車,沙漠、戈壁、雪峰、冰川、邊防哨卡我都去,就連海拔5000多米、不僅是新疆乃至整個西北地區(qū)的最高哨所——神仙灣哨所,我都上去了。生活在雪峰、冰川的戰(zhàn)士,渴望生命的綠色,只有真正和戰(zhàn)士一起同呼吸,你才能理解工作、生活在空氣稀薄的哨所,連鳥都上不去的地方的戰(zhàn)士們,對綠色樹木的渴望,就像對生命的追索。白楊樹在大西北是最普通、最易活的一種樹木,所以,在新疆楊樹林很普遍,白楊是邊防戰(zhàn)士的化身,戰(zhàn)士形同白楊。有了這個形象,我寫了一首《林帶閱兵曲》,最后幾節(jié)是:“我愿,愿做一名新兵,——投身到農場,操場,戰(zhàn)場!我愿,愿做一棵白楊,——常立在南疆,北疆,東疆!”我沒有想到這首詞,后來為我寫《小白楊》擦燃了火花。離開新疆的時候,在軍區(qū)為我舉行的歡送儀式上,我心里想,一定不能辜負官兵的厚望,要寫出個力作來。
從新疆回來后,我時時不忘為官兵創(chuàng)作的事,可以說是站著在想,坐著在想,躺著還在想,但心里總是只有一種朦朦朧朧的大意,那種躍然清晰的形象始終沒有出現。直到1983年7月,中國音樂家協會組織我們一批歌詞作家到內蒙古和大興安嶺采風,我到了在呼倫貝爾的中蘇邊境的一個哨所。一天,我在哨所營區(qū)漫步,看到下崗的戰(zhàn)士有的在讀書,有的在寫家信,有一個戰(zhàn)士抱著吉他邊彈邊唱,我就隨口問這個小戰(zhàn)士唱的是什么歌。小戰(zhàn)士放下手中的吉他,告訴我是他們家鄉(xiāng)的民歌,一邊說一邊拿起放在身旁的綠色軍用水壺,給小樹苗澆水。哨所位于干旱地區(qū),水在哨所是很珍貴的,我知道哨所的戰(zhàn)士每天擦臉、飲用、漱口等日常用水,規(guī)定只有一軍用水壺,戰(zhàn)士們都舍不得飲用,只有在極度干渴時才抿上一小口,而這個戰(zhàn)士卻輕松自如地用水澆樹苗,我驚訝地問他,樹苗哪來的?他說是媽媽讓他從家鄉(xiāng)帶來的小白楊。我望著戰(zhàn)士紅撲撲的臉和生動清晰的表情,突然有了一種電石火花擦亮的感覺。我回想一路上,在綿延起伏的中蘇邊境線上,看到座座哨所高高聳立,站崗的戰(zhàn)士像白楊樹一樣挺立在邊防線上,仿佛所有的參天白楊一起涌現,連排成行,新疆的白楊樹和哨所小白楊又疊在一起,還有此前我寫的《林帶閱兵曲》,像電影的畫面一樣在腦海里一一回放?;氐椒块g,20分鐘后,《小白楊》誕生了:“……微風吹得綠葉沙沙響,太陽照得樹葉閃銀光,來……來……小白楊小白楊,它長我也長,同我一起守邊防?!狈畔鹿P之前,我特意在文稿上注明:1983年7月16日,呼倫貝爾盟。
那年我到北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散會后我隨湖北代表團的專車去了武漢。我坐的是軟臥包間,同包間還有一位解放軍首長,看那肩上的金星是位將軍。首長問我是干什么工作的,我回答搞寫作。首長問我寫過些什么作品,我報了自己出版的幾部詩集的名字,又報了幾部電視劇的名字。這時車廂正放音樂,播音員正預告:下面請欣賞歌曲《小白楊》。我隨口說:這支歌也是我寫的。首長和我交談時,已摘下軍帽,正解軍衣扣子。聽了我的話,首長立即系上軍裝扣子,戴好軍帽,在包間里立正站好,“啪”地向我敬了一個軍禮,說:“謝謝你為我們軍人寫了一支好歌!”
梁上泉把歌詞《小白楊》發(fā)表在《解放軍歌曲》上,被總政歌舞團作曲家士心看到了。士心是劉志的筆名,他把自己的“志”拆分開來,筆名取做“士心”,寓意一心一意為戰(zhàn)士寫歌,寫戰(zhàn)士的心聲,士心的譜曲給《小白楊》插上了翅膀。
士心告訴團里的閻維文,這首歌剛柔并濟,要找個機會隆重推出。來自山西的閻維文,自1979年從部隊宣傳隊調到總政歌舞團,從團里的合唱隊員到獨唱演員,幾年中雖然在總政歌舞團勤學苦練,歌唱技藝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論起名氣來,還屬默默無聞之輩,沒有自己的代表作。這次士心把這首歌比著閻維文的嗓音特點,量身打造,閻維文看了歌片說:“我覺得《小白楊》的歌詞與自己的成長經歷特別吻合,自己就像一棵小白楊一樣,在軍營的哨所一天天茁壯成長。”
1984年的八一晚會上,閻維文首唱了這首歌,現場官兵的掌聲給了閻維文極大的鼓舞,這首歌很快在軍營傳唱開來。1985年的春節(jié)晚會上,閻維文再次演唱了這首歌,一夜之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唱《小白楊》的閻維文,自此閻維文終于有了第一首屬于自己的歌。
1985年中秋節(jié),閻維文和彭麗媛分在一個小組,奉命到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云南老山前線慰問前線官兵,他們一道蹚著布滿地雷的小道,冒著不時襲來的槍彈,在山路上顛簸了8個小時,抵達前線陣地。戰(zhàn)士們雖一時叫不上來閻維文的大名,卻知道是唱《小白楊》的歌手來了,于是紛紛點唱《小白楊》。閻維文和彭麗媛一遍又一遍地唱起了戰(zhàn)士們最喜歡的《小白楊》。不能到的哨位,閻維文和彭麗媛就拿起電話,對著電話的聽筒,給貓耳洞中的戰(zhàn)友清唱。
198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60周年時,總政治部給全軍發(fā)文,把《小白楊》作為全軍必唱8支歌之一。從此,這首歌的影響就更大了。
有一次,彭麗媛隨文工團到東北慰問演出。天空中飄著紛紛揚揚的雪花,走到一個小哨所時,人們遠遠看到一個雙手持槍的雪人一動不動站在哨位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猜測這可能是一個真人的模型。就在回頭的一瞬間,彭麗媛發(fā)現“雪人”的眼珠在轉動,她立刻讓司機停車,打開車門,迎著風雪走到小戰(zhàn)士面前,一邊動作利索地為他輕輕拂去全身的積雪,一邊流著眼淚清唱了那首熟悉的《小白楊》。同車的戰(zhàn)友們也下車圍在小戰(zhàn)士身旁,亮開歌喉,為他舉辦了一場只有他一個觀眾的音樂會。
多年來,閻維文和彭麗媛每次下基層為部隊戰(zhàn)士演出,唱的最多的就是《小白楊》。他們的足跡遍及南疆北海、雪域高原的邊防哨所,他們的歌聲溫暖著戰(zhàn)士的心田。18歲的王琦在邊境作戰(zhàn)時雙目失明,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是總政歌舞團歌唱家的歌聲鼓舞了他。一次,彭麗媛到部隊慰問演出,王琦對彭麗媛說:“我永遠感激總政歌舞團!”彭麗媛親切地對他說:“黨和人民不會忘記英雄,我們更不會忘記你,總政歌舞團永遠是你的家!”
2007年,為慶祝建軍80周年,彭麗媛制作了新專輯,和閻維文合唱了《小白楊》,作為獻給全軍官兵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