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有意思,不情愿地列席一次行業(yè)會議,間休時議題跑了,這反倒讓我頭腦“風暴”了一回。
起因是四位該到會的BOSS未到,一個“掛了”,另三個“速配”成病友了?;袒毯蛻c幸的神色彌散在圓桌間。
“我發(fā)現(xiàn)獲取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個偽命題,沒有的事兒?!?/p>
“這個可以有。如果將職業(yè)經(jīng)理人的人生分為三個世界,那么第一世界是工作,第二世界是生活,第三世界是平衡。當年毛澤東搞了個第三世界理論,就此平衡了兩極的對抗?!?/p>
“有道理。職業(yè)精英若死磕業(yè)績,那必是短跑似的馬拉松,不‘磕死能停步嗎?若只做我愛我家的‘家迷,那么,生計的口碑離餓死的墓碑也就不遠了。準得有個第三空間搞平衡?。 ?/p>
“真正的高效人士役物,而非役于物。他們都有各自朝圣的空間。王石在登山的圈子里,馬云在練太極拳的圈子里,寧高寧在詩友的圈子里,他們認為,讓心靈透氣就能避免身體透支?!?/p>
“好像星云大師說過,自在喜悅,才能贏得通透。古代先賢多是職場人,他們在官場受阻或被貶的空窗期,在各自的圈子里用‘備胎軋出的光澤反倒青史留名。就像蘇東坡,誰說淡定的副業(yè)不能出彩中國?”
“喂,別扯遠了,泰山北斗們是贏家通吃。就說普通職場人吧,想在第三空間舉起小彩旗,可能嗎?”
“西方有句諺語:上帝會為每一只笨鳥留下最低的樹枝。連退休大媽都能在廣場跳出圈子,誰還沒有個趣向?進一個圈子不一定要成‘角兒,只期讓板結(jié)的心裂開一個縫兒,請陽光照進來。工作和生活的連接處,連一個吐故納新的接口都沒有,那還不蒙圈?”
“我看找圈子,不如造圈子。我有一個朋友開了家電子商務(wù)公司。公司小,雇不著牛人,只能聘些90后。他們不懂電子商務(wù),做的主頁叫人只想秒關(guān)。既然這幫人不懂,朋友就帶大家當電子游戲打著玩,結(jié)果一年后做成細分行業(yè)第一名。有獵頭想挖這些雇員,你聽這些90后員工怎么說,老板把我們帶進一個‘思無定式的圈子,換別的地方就找不到那么多好玩的人,好玩的事!”
“哈哈,你那個朋友是制造業(yè)的吧,制造了一個‘授人以娛的圈子。把快樂帶進工作和生活中,這是人企合一的思維?,F(xiàn)在企業(yè)在管理上大多還是‘外儒內(nèi)法那一套,什么末位淘汰、愚忠洗腦、扣罰績效,組織文化絲毫沒有承載時代的變遷?!?/p>
“是啊,不能不講方法論,只講博弈論?,F(xiàn)今為什么大多企業(yè)不能像高校和社區(qū)一樣,搞社團建設(shè)呢?讓喜歡文化圈子的員工別再去‘打客場,而是快樂地‘打主場,這也是一種能量資源配置呀!”
須臾,我想起一個觀點,是杰克·韋爾奇說的:工作與生活沒有平衡,只有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