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琳 方先義
(湖南民族職業(yè)學院學前教育系)
兒童文化是兒童這一群體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總和,是兒童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兒童之間相互認可的文化,是一種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周圍世界的文化。當兒童進入學校之后,校園應成為兒童文化滋長的樂園,但學校教育卻常常忽視甚至壓抑了兒童文化。校園兒童文化的建設,主要面臨著兩個方面的危機:
學校教育是由專業(yè)人員承擔,在專門的機構,進行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tǒng)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教育為兒童提供了相互交往,形成共同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取向的機會,但其成人化、規(guī)范化、目的性等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兒童文化的發(fā)展。
1.成年人的干涉
從事學校教育的專業(yè)人員都是成年人,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觀察兒童的行為、態(tài)度和思想,忽視了兒童文化。影響學生身心向健康方向發(fā)展是學校教育的目標,成年人對兒童的指導是不可或缺的,但現(xiàn)實中的從事學校教育工作的教師過分的強調對兒童文化的干涉,用成人文化中的價值和標準要求兒童。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一旦學生生活中流行起某種游戲,教師便開始惶恐不安,甚至以影響學業(yè)為由采取壓制措施,扼殺了兒童的游戲精神。
2.過分強調的規(guī)范化
學校教育有嚴密的組織形式、系統(tǒng)的課程設置、完善的教學內容,是規(guī)范化的教育活動。教師也秉承“教不嚴,師之惰”的傳統(tǒng)觀念,在嚴格進行規(guī)范化教學的同時也要求學生的行為舉止規(guī)范化,“兩手放好,兩眼看老師”的動作從幼兒園開始,就成為了上課標準姿態(tài),以致于中國學生在課堂中的安分守紀,常常讓外國來訪的教育工作者感到驚訝和困惑。過分強調規(guī)范化的學校教育,必然遏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已故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曾對此感嘆:“跟蒸包子一樣一屜一屜的,出來一個模樣”。學校教育過分強調了對兒童思想和行為的規(guī)范,忽視了兒童本性張揚和個性突顯,使得兒童文化的自由與隨性受到了壓制。
3.過分強調目的性
學校教育是為達到培養(yǎng)人的教育目的而進行的教育活動??荚囀呛饬拷逃康膶崿F(xiàn)與否的一種方式,但卻常常被本末倒置,成為了教育的目標。學校迫于升學率的考慮,以培養(yǎng)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為目標,重視知識文化的灌輸,忽略兒童本性的發(fā)展,要求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種觀念也延伸到了兒童,使之過早與兒童文化分離,形成十年寒窗苦讀日,只為一朝金榜題名時的追求。
現(xiàn)代社會正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科技的進步、觀念的轉變都給校園兒童文化帶了沖擊。
1.社會觀念的影響
在中國普遍的社會觀念中,孩子被看做是不成熟、不完善的,而不注重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沒有看到兒童文化巨大的潛能。因此成人對幼兒過多的干涉,將成人文化的觀念強加與幼兒。成人社會充滿了競爭,這助長了家長、學校超前教育的觀念,為了是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往往在孩童時期就以學業(yè)為衡量好孩子的判斷標準,像孩子灌輸競爭意識,并主要以成績?yōu)楦偁巸热?,要求孩子以犧牲玩耍和與同學交往的機會為代價學習功課;用成人文化中正確的價值、標準來約束兒童。
2.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現(xiàn)代社會大眾傳播媒介得到空前的發(fā)展,網絡、電視占據了兒童大量的閑暇時光。不可否認,大眾傳播媒介是現(xiàn)代兒童通過獲得知識和信息,走向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但過多的以來網絡與外界交流,是兒童缺少對周圍世界的生活體驗和與同伴的近距離交往?,F(xiàn)在,電腦游戲越來越多地取代了傳統(tǒng)游戲,兒童越來越沒有機會交往、共處,離自己的文化越來越遠。
兒童戲劇是適合兒童接受能力和欣賞趣味的戲劇。一些兒童戲劇是創(chuàng)作者以兒童的視角觀察生活,專門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蘊含了豐富的兒童文化,還有一些兒童戲劇本在創(chuàng)作時并不是專門以兒童為接收對象創(chuàng)作的,因為恰好適應兒童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被兒童廣為接受。這些兒童戲劇都蘊含了以下兒童文化特征:
1.充滿想象和創(chuàng)造
兒童文化充滿了自由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兒童戲劇的情節(jié)設計、舞臺表現(xiàn)都恰好符合這種文化的需要。如中國兒藝的《馬蘭花》中,勤勞善良的小蘭能夠死而復活;北京兒藝的《紅領巾》中,頑皮的小少先隊員通過穿越時空感受革命精神。作為兒童戲劇的對象,兒童也是是兒童戲劇參與者。如臺灣九哥兒童劇團的《東郭、獵人、狼》中與觀眾的互動設計:大野狼被抓住了怎么辦?兒童在欣賞戲劇的過程中需要對劇情的發(fā)展、矛盾的解決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
2.游戲精神
兒童文化的本質精神是游戲精神,這與兒童戲劇有相通之處。戲劇本身包含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游戲因素。模仿是兒童的天賦本能,兒童通過模仿來探索周圍的世界;角色扮演是兒童進行生活體驗的途徑,為兒童在真實角色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奠定基礎,促進兒童的社會化發(fā)展。如包蕾的《小熊請客》的取材,來源于兒童“過家家”的游戲。通過小熊請小貓、小狗、小雞來家中做客,唯獨沒有邀請好吃懶做的狐貍的故事,使兒童在游戲中了解了幾種動物的食物,也明白了不能好吃懶做的道理。兒童通過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游戲,進行了生活體驗。
3.扮演者的親密交流
兒童文化是兒童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產生的,兒童文化中的成員有一種親密感。在兒童戲劇參與中,兒童需要與同伴進行大量體能相近的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一種互相信任的親密感。
張金梅在綜合考慮國內外兒童戲劇教育特點的基礎上,將“兒童戲劇教育”界定為:在激發(fā)兒童創(chuàng)作戲劇的過程中,教師培養(yǎng)兒童樂于并善于用戲劇語言(符號)表達自我、思考和認識周圍世界,師幼共同建構的指向人文精神的一種審美教育。將兒童戲劇用于教育并非新的議題,早在20 世紀初,西方國家就已經把戲劇用于兒童教育上,進而發(fā)展成各種流派,如英國的“劇場教育”(Theatre in Education),美國校園的“創(chuàng)作性戲劇活動”(Creative Drama)等。兒童戲劇各流派的研究取向分化為“本質論”和“工具論”的角度,前者將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培養(yǎng)兒童的戲劇藝術審美能力;后者將戲劇作為一種教學媒介,改善教學效果,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經過一個世紀的發(fā)展和演變,當下已經出現(xiàn)了“工具論”和“本質論”兩種取向融合的趨勢。如英國的“劇場教育”中,觀眾參與劇場,增強了兒童參與、體驗學習的過程,既滿足了兒童的戲劇藝術創(chuàng)造和表演的欲望,又強調了兒童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yǎng)。
我國兒童戲劇教育走進校園的實踐和研究起步較晚,港澳臺地區(qū)和沿海發(fā)達城市已開始嘗試并初見成效,內陸地區(qū)發(fā)展緩慢。香港演藝學院張秉權教授曾總結了香港學校的四種戲劇教育模式:將戲劇作為課外活動的學校戲劇組;將戲劇作為獨立科目的戲劇教育科;將戲劇作為教學法的教育戲劇;將戲劇作為學習經歷的教育劇場。在2001 年,臺灣九年一貫制課程的教育改革中,在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加入了“表演藝術”課程,確立了戲劇在兒童學校教育中的學科地位。2012 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11 年版)》也將戲劇納入了藝術課程,并對九年義務教育各階段兒童應達到的戲劇表演能力做出要求。在上海,面向中小學戲劇活動已經開張的紅紅火火,形成了“課程內戲劇教學”模式的戲劇普及教育,“課外學生社團”為主流的戲劇精英教育兩種模式。湖南地區(qū)已有部分中小學通過社團活動開展戲劇教育,但并未推廣普及。
結合西方兒童戲劇教育研究精髓和國內兒童戲劇教育實踐經驗,考慮湖南地區(qū)校園兒童文化建設實際,筆者認為兒童戲劇教育融入校園兒童文化建設可參考以下兩種途徑:
一是將兒童戲劇社團融入校園。據統(tǒng)計,全國有3.8 億少年兒童,而專業(yè)的兒童劇團只有24 家。在這樣的現(xiàn)實條件中,專業(yè)的兒童戲劇表演很難在校園中普及。結合戲劇中藝術元素的教育特性,利用兒童表現(xiàn)欲望和表演天性,通過兒童戲劇社團的形式,將戲劇表演作為一門藝術學科進行專項訓練,不失為將兒童戲劇教育融入校園兒童文化建設的一條有效途徑。校園中的兒童戲劇社團既不同于專業(yè)的兒童劇團也不同于一般的兒童戲劇活動,應兼顧活動過程和演出效果。既將戲劇作為一門獨立的表演藝術,也將創(chuàng)編、排練和表演的過程作為兒童學習的手段。注重戲劇活動過程中兒童的自由想象和創(chuàng)造,通過一段時間兒童對角色的體驗與詮釋,兒童演員之間的交流與磨合創(chuàng)作出具備一定審美價值的兒童戲劇作品。通過兒童戲劇活動過程促進兒童之間的交流,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兒童戲劇表演讓更多的兒童作為觀眾感受兒童戲劇這種藝術形式所傳達的兒童文化。
兒童戲劇社團應注重戲劇藝術教育的普及性和兒童學習過程中的生活體驗。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和改編劇本,在排練的過程中兒童對劇本角色進行體驗,可隨時提出修改建議,通過戲劇表演的方式傳達思想。通過排練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和嘗試,兒童在戲劇情境中對角色的經驗進行反復的心理體驗,從而避免了真實錯誤導致的各種消極影響,使情感得到釋放和宣泄。通過兒童戲劇的表演滿足兒童表現(xiàn)的欲望,使更多兒童受到兒童戲劇中蘊含的兒童文化的熏陶從而促進校園兒童文化建設。但不得不考慮到的是目前湖南地區(qū)能進行兒童戲劇排演指導的師資有限,中小學繁重的學業(yè)往往使得戲劇社團形同虛設,而許多高校校園中許多戲劇社團活動已開展得如火如荼。中小學兒童戲劇社團可以與高校戲劇社團合作,引入適合兒童欣賞的戲劇到中小學甚至幼兒園進行演出,也可以借鑒高校戲劇社團的經驗,兒童參與高校劇團表演,從而使部分兒童率先接受兒童戲劇教育,逐步將兒童戲劇教育融入校園兒童文化建設。例如筆者所在的岳陽地區(qū)就采取兒童參與高校兒童戲劇排演的方式,并將高校兒童劇團排演的較為成熟的兒童劇引入中小學和幼兒園,以解專業(yè)兒童劇團缺乏的燃眉之急。兒童參與到高校兒童戲劇排演,在排演的過程中得到了學習和體驗,又為成年人排演的兒童戲劇注入了更豐富的兒童文化。
二是將創(chuàng)造性戲劇教學融入課堂。創(chuàng)造性戲劇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國兒童戲劇教育先驅溫妮弗瑞德·沃爾德提出來的。創(chuàng)造性戲劇重表演的過程,不重表演的結果,主張通過文學故事戲劇化的想象、表達,促進兒童個性發(fā)展,幫助兒童理解自我和社會。創(chuàng)造性戲劇主要是將戲劇作為教師教學的媒介和兒童學習。教師應根據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進行不同形式的創(chuàng)造性戲劇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考慮兒童文化因素。教師可以采取組織綜合戲劇教育或滲透式戲劇教育兩種形式。
綜合性兒童戲劇教育兒童戲劇綜合活動是指以兒童戲劇表演為中心,融合文學、美術、音樂和舞蹈等多種藝術符號的綜合性活動。主要可以運用于中小學語文或英語課堂,還可以與美術、音樂課進行跨學科的銜接。如語文教材中劇本的教學,傳統(tǒng)的方法是逐段分析,歸納中心,有的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但往往止步于分角色朗讀、沒有真正的融入戲劇教育。如果能在語文課上熟悉劇本,表達臺詞,在美術課上進行服裝、道具、舞臺設計,在音樂課上為戲劇配樂,兒童必定對文學、美術、音樂都形成根深刻的認識,同時也緩解了兒童戲劇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但這種模式的執(zhí)行需要各學科教師進行更多的交流與合作。
滲透式兒童戲劇教育是將戲劇教育作為教學媒介,融入某一科目的具體教學活動,用以調節(jié)課堂氣氛,改善教學效果。這種方式盡管出現(xiàn)了角色扮演,但它不以兒童創(chuàng)作劇本或扮演角色為目的,不追求戲劇的藝術效果,重視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的心理體驗,讓兒童以角色的身份進入想象世界,通過體驗、思考、行動,達成對問題的解決,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將創(chuàng)造性戲劇教學融入課堂,無論哪種形式都應實現(xiàn)兩種類型的教育目標,首先,是與某一學科領域有關的一般教學目標;其次,是涉及戲劇創(chuàng)作和戲劇表達、戲劇表演等相關戲劇要素的學習的戲劇教學目標。
[1]Nellie McCaslin.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M].USA:Longman Publisher,1996.6.
[2]Rosenberg.Creative Drama and Imagination[M].New York:CBS College Publishing,1987.4.
[3]邊霞.論兒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01,(1).
[4]布約克沃爾德.本能的繆斯——激活潛在的藝術靈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1 -125.
[5]方先義.兒童戲劇創(chuàng)編與表演[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9 -14.
[6]徐俊.教育戲劇——基礎教育的明日之星[J].基礎教育,2008,(3).
[7]張金梅.論兒童戲劇教育的組織形式[J].幼兒教育,2011,(1):30.
[8]張金梅.兒童戲劇綜合課程研究[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